韓昆澎
(張家口學院,河北 張家口 075000)
二十一世紀教育強調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現如今的教育方向不只局限于對素質教育的開展,更加注重藝術教育的發展,美術作為一門單獨的藝術種類更是尤為重要。美術教育最根本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提高學生對美的欣賞與創作能力。工筆人物畫是中國傳統的繪畫,從古至今人們都沒有停止追隨它的步伐,色彩教學是工筆重彩畫的重要一環,色彩對于小學生的影響至關重要,不只影響我們的情感更影響我們的價值觀,所以如何讓色彩更好地在小學工筆人物畫教學中應用就變得尤為的重要。
工筆人物畫是我國最早出現的一種繪畫形式,從古至今人們都沒有停止對它的追求,可見它的重要性。可是工筆花鳥畫最早雛形起于戰國時期《人物龍鳳帛畫》,興起于唐代,發展成熟于五代,在兩宋時期達到鼎盛時期,隨著文人畫興起,追求形似、色彩艷麗的工筆人物畫開始趨于衰落。時過境遷,在注重多元化的發展的今天,工筆畫的設色在傳統繪畫的基礎上,吸收借鑒了西方與日本的色彩運用元素,特有的裝飾性和符合當下人文、審美的圖式,使如今的工筆人物畫得以復興,受到美術界和社會的極大關注與認可。
我們都知道中國畫也稱為“丹青”,這里的“丹”就是丹砂,就是我們用的朱砂,而“青”就是石青,用顏色來作為中國畫的代名詞,由此可見,色彩是多么的重要。中國傳統工筆人物畫精勾細染,巧妙運用植物色和礦物色,色彩濃郁,變化豐富為特征。而當代工筆畫突破了傳統工筆畫的樣式,包容地吸收了版畫、水彩、丙烯,以及民間工藝美術的元素,材料工具也不僅限于傳統的紙、筆,染法和機理擦洗疊加上處理的也花樣多變,增加了畫面視覺效果,極大地拓展了工筆畫圖式語言的表現空間。比如張見早期的繪畫作品,有意識地把各個顏色純度降低,試營造一個和諧安寧的古典氣息圖式結構,后隨著畫家意識的轉變,逐漸探索更為模糊的同色調的關系中去,之后的《失焦之二》便向我們呈現他新的理念,大膽運用桃紅色等傳統色彩管相忌的色彩,體現氤氳朦朧的美感。與張見作品色彩形式不斷變化不同,高茜一直探索同色調的層次變化,如《憂郁癥》在暖灰色調的大背景下,畫中臺布的彩色條紋中使用藍灰、綠灰等冷灰與外圍大色調進行對比,同時密集的彩色條紋臺布與單色的背景形成強烈反差,在平面的色調中形成奇特的空間關系,為畫家表達主體情感營造了氛圍,又比如徐累的《青花池》在藍色調中變化調整,不追求過多冷暖變化和環境色變化,強化物體本體的固有色調,而同是注重單色調的高茜,無論是其暖灰色調還是冷灰色調的創作中,都能看到畫面微妙的冷暖變化。
工筆人物畫畫面的語意結構雖有著其特有的線和形作為其符號語言,但其色彩在一定程度上更能隱現出作品的內在精神,承載畫家的審美取向,符號化的色彩圖式拓展了新工筆畫更多的可能性。
藝術的審美不能只局限于空想,要知道想象也是來源于生活,繪畫來源于生活,我們要通過觀察,繪畫出的作品才能更好地體現它的情感與價值。與其他幾種繪畫形式相比,工筆人物畫更能給人一種更加細膩、柔和的感覺。而人物本就來源于生活之中,所以更加注重對生活的觀察,貼近大自然,通過感悟觀察生活中的景象來更加直觀的了解與描繪對象,賦予描繪對象情感。在觀察中體會生活,提高對周圍的審美意旨,打開心靈的窗戶,用心感悟生活,發現生活的多姿多彩。
小學生的情感很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影響,因事物的影響變化而改變。這種影響可能是色彩冷暖變化對其思想情感的影響。有的顏色讓人感覺到冷而有的顏色會讓人感覺暖洋洋的,所以不同的色彩會影響一個人的情感與感受,反映出的影響也是不同的。這樣就讓人們有了色調冷與暖的區分。
我們需要體會生活,通過對周圍事物的觀察,把情感寄托于平時的一點一滴上。人物畫的色彩可以愉悅心情,引起感慨“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只有在創作時在畫面中賦予情感,才能更好地以畫來表達和宣泄自己的情感。
工筆人物畫色彩的形態表現實際上是使創作畫面讓觀看者看起來更加舒適,需要有視覺沖擊感卻又不能顯得突兀。我們如何使一張工筆人物畫作品,達到人們的審美性,使整個作品具有一定創造性。這就需要我們對畫面整體有一個精準的把控度,不僅要符合美的規律,達到構圖的完整以及合理,還要讓色彩搭配更加協調,色彩搭配在其中起了至關重要的地位。首先我們要考慮整個畫面的冷暖對比以及濃淡變化,分清主次變化使畫面達到和諧統一的目的。物體與物體之間顏色的相接一定要有變化,如果色彩對比太過強烈,會使畫面變得突兀,視覺沖擊過強,讓人產生不舒服的感覺。而有些地方就要有明顯的對比,比如說背景與人物主題,突出重點,所以我們要更好地運用色彩的形態表現,使畫面更加豐富。
現如今美術教學中,繪畫中多以線條為基礎,無論是國畫、插畫、動畫都離不開線條的運用,而只用線條作畫又不能更好地表達畫面的情感,畫面表現較為單一,缺少畫面對人的吸引力,所以色彩對于美術教學的課程來說就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小學國畫教學中利用工筆人物畫豐富色彩變化表現畫面,能夠更大程度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也學習了以國畫為媒介的中國傳統文化知識,從而提高教師小學美術教學的質量,讓原本單純的國畫工筆課成為發揚優秀傳統文化和品德的綜合素養課。
現在的社會,國家對藝術的培養越來越重視,學校對于美術教學課程與活動的開展也越來越多,也更加注重培養學生陶冶情操的意識。而且現在的小學教育課程的內容讓學生們更加容易接受與學習,并且小學美術教育教學的重點在于培養學生學習基礎的美術知識,提高學生欣賞美術作品水平與能力。在美術教學中色彩對于學生的影響是很大的,所以,五彩的色彩更能引起小學生對于繪畫的興趣與好奇,這樣可以讓學生很好地學習吸收學到的知識,從而提高了學生對美術繪畫的學習興趣。小學色彩教學中,色彩可以更直觀刺激學生視覺感觀,通過多種多樣的教學情景,激發了小學生的想象力,培養學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在嘗試、探索、創作中獲得自信心。色彩是可以看見的,在教學中老師可以更直觀地傳達給學生,課程更加注重讓學生通過自己切身的觀察,體會色彩的多種多樣,培養學生發現美的眼鏡,從而讓學生發現生活中的快樂與美好。
我們以音樂引導學生,通過音樂的節奏,讓身體跟隨音樂舞動起來,音樂也可以使色彩動起來,色彩存在于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不同的色彩搭配出來給我們不同的感受,同時讓學生對課程充滿興趣和好奇心。讓學生觀察不同的色彩畫面帶給人的不同感受,跟隨音樂帶來“動、靜”不同的變化。學生們通過音樂對色彩的變化有了更直觀的了解。
在當今這個社會背景下,我們不能只拘泥于傳統教學方式,這樣不利于學生的接受與學習,我們應該換一種學習方式,多用于聯想和想象,在實踐中去發現色彩變化的美與形式美,我們可以讓學生發現身邊的色彩,去觀察我們的教師里都有什么顏色?這樣可以讓學生們更直觀的觀察色彩,發現色彩多種多樣無處不在,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在實踐中學習與感受,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好地達到教學的目的。
色彩是我們在美術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種形式,它可以更直觀的反應出我們的情感,當今社會下的小學美術教育中對于工筆花鳥畫的教育教學中,對色彩的教學應該更加地重視起來。美術作為一門單獨的學科,現如今更加受到重視,開展美術學科,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審美、創作能力。老師打破陳規,改變以往傳統的教學方式,讓學生貼近自然在實踐中觀察事物色彩,更加直觀地感受到色彩的變化,通過色彩表達和宣泄自己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