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娜
(蘭州石化職業技術學院,甘肅 蘭州 730060)
習總書記提出了繼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之后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這些文化來自五千年中國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優秀傳統文化,來自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不屈不撓頑強拼搏的革命文化、來自中國中共黨帶領中國人民進行建設改革中涌現出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國際地位的上升,在世界的舞臺上中國應該講好中國故事,講好中國文化,提高我們的文化軟實力,增強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更好的形成中國風格,中國氣派,中國特色,打造中國自身特有的魅力。講好中國的故事,讓世界更多的國家、人民了解中國,向往中國。
1949 年毛澤東在天安門廣場上莊嚴的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自此結束了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屈辱的歷史。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從新民主主義社會到三大改造的完成,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對內改革,對外開放,共和國的奮斗歷程,始終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中國對世界的經濟貢獻率加,中國已成為世界經濟第二大強國,綜合實力明顯上升。十八大“兩個百年”、中國夢,民族復興的提出。十九大勝利的召開,中國的形象走向了世界舞臺,也日益迎來了世界對中國的關注,也增加了世界對中國的好奇感。改革開放40 年,中國是如何發展,如何崛起,如何進步的,中國的世情,國情,黨情是什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是不是民主,中國的道路是什么等等。引來了種種的國際發問。所以隨著中國實力增強,世界的聲音也開始高漲,中國威脅論,中國崩潰論,意識形態的斗爭等都影響著中國在世界舞臺上的形象,所以有必要運用中國聲音,中國元素,中國符號,中國語言,中國歷史講好中國故事,提高文化軟實力,回應那些對中國不正當的負面形象。樹立好中國負責任的大國形象。
早在1942 年5 月,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為什么人的問題,是一個一個根本的問題,原則的問題。”[1]同時他根據抗日戰爭的斗爭現實,提出了新文化中的新文學,新人民是為人民大眾服務的這一原則。所以講故事的素材要選取本著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本著選取百姓喜聞樂見的形式,本著選取真實史料真實題材的情感。從歷史文化,社會政策,歷史博物館等尋找講故事的素材,為講好故事尋找內容支撐。
(一)文化素材:第一類是彰顯中國悠久的古代文明。中國是一個5000 年文明歷久彌新的國家。中國的古人們創造了輝煌燦爛的古代文明,夏商周,春秋戰國,秦、漢、唐、宋、元、明、清。這里有唐朝的開元盛世,貞觀之治,以及明清的康乾盛世。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思想,為各個朝代的封建君王提供了治理社會的可行性方案。四大發明,造紙術,火藥,指南針,印刷術,這些領先于世界的發明,為古代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長足貢獻,為古老的中國文明和中國文化增添了神秘色彩。第二類是彰顯中國文化的作品。從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開始,屈原的《楚辭》《離騷》。唐朝的詩歌,無論是初唐、盛唐、中唐、晚唐,都給中國留下了多產的詩歌作品。詩仙李白,有表現詩人豪放灑脫自由個性的李白,有關注社會現實的詩圣杜甫,宋朝最著名的是詞,唐宋八大家,豪放派代表人物蘇軾,婉約派的代表辛棄疾,元朝的關、馬、鄭、白的四大元曲家。明清小說,四大名著的問世。從辛亥革命之后的,民國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同樣也涌現出不同凡響的作品。在抗日戰爭期間也涌現出可歌可泣的革命戰爭年代的作品,如余華的《活著》,還有反應中國改革開放生活的作品,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路遙的《平凡世界》等等。第三類是彰顯中國的民族精神。封建社會中有岳飛精忠報國,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近代,中國雖然遭受外敵侵略、民族危亡,但是中國人民始終從未放棄,為爭取變法圖強而英勇就義的戊戌六君子,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涌現出的舍生忘死的民族英雄,狼牙山五壯士,黃繼光,董存瑞,向警宇等等。還有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革命時期的紅色文化,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長征精神,南梁精神這些無不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共產黨人,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砥礪奮進。正如習近平指出:“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學習掌握其中的各種思想精華,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很有益處。”[2]
(二)政策素材:政策素材組織成的中國故事,有利于國人了解中國社會的運行方案,了解中國共產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優勢,有利于了解中國對世界做出的貢獻。比如一帶一路政策,命運共同體政策,中國的發展是互利共贏的,讓周邊的國家或者地區能夠搭上中國發展的便車,中國為這些國家提供自己的中國智慧。還有中國的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政策。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多得人口,解決中國的貧困人口,貧困地區是中國共產黨的使命,同時也為世界的貧困問題提供了中國方案,為世界反貧困這一社會問題作出了重大貢獻。中國夢的政策,從三個維度作出了回答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中國夢是中國精神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現實投射,成為有效溝通中國與世界的一個新概念。[3]十九大的召開,我國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發生了變化,中國進入了新時代,挖掘中國特色,講好中國政策,講好中國政策背后包含的使命和價值。
(三)社會素材:中國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每一個地方,每一個建筑都有它自己的風格和特色,而進入深層次的挖掘,里面包含的無一不是中國的故事。有博物館里歷史文物見證的素材,有旅游景點的素材,有南方北方不同區域之間的素材。比如蘭州的羊皮筏子,就是古代中國人穿越黃河的一個交通工具,這里面包含著中國人的創新精神。還有在2008 年大地震面前,中國人在面對無法抗拒的自然災害時,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的救災精神。
因此,講故事的題材不計其數,涉及的領域之廣,我們要觸類旁通,挖掘好歷史元素,不僅僅是單純地去用材料講中國的故事,而是尋找講故事的藝術與方法,通過材料講出材料背后的價值,講出真的東西,講出實際,而不是虛無縹緲,恍恍惚惚。講出中國文化,講出中國特色,講出中國精神,講出真正的中國故事。
講好中國故事需要國家,社會,學校,個人共同協調完成。同時還需要借助現代媒體,網絡,微信公眾號,視頻公開課,小程序等眾多傳播手段和傳播工具。
(一)國家政策的制定。國家政策具有全局性,高屋建瓴性。國務院,宣傳部,教育部應該給黨機關、政府機關、軍隊、學校等下發相應的講好中國故事,傳承中華文化的文件。
(二)社會活動的主體。社會是講故事參與群體最廣泛的群體。社會是個大家庭,在這里有不同單位,不同職業,不同角色的人群,也有不同的公共場所,公共設施和公共文化。比如各個單位之間可以定期舉辦講中國故事的座談會,目的其一是傳播正能量,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其二是可以增進同事之間的感情交流。還有出租車,公交車上是宣傳中國故事的最好平臺,因為在這里可能乘坐車的不僅僅是中國人,還有來自不同國家的外國人,所以司機可以播放關于中國故事或者中國文化方面的頻道,讓乘客在中國大地上接受故事的熏陶、文化的洗禮。還有在公園或者旅游景點,紅色景區,安排的講解員不僅要講風景區的特點,歷史淵源,來龍去脈,更多的要融入中國故事,中國文化和中國元素,讓游客不僅感受中國壯觀的山河,更多的感受中國文化的智慧和魅力。
(三)學校政策的執行。學校是文化的搖籃,文化的天地,所以是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場所和基地。首先,學校可以按照專業分,文理科等不同專業可以互相講各自專業方面的中國故事,讓不同的專業,學科背景的人分享中國故事,加強學科之間的互動,有利于在學校培養通識教育的人才。其次,學校可以定期舉辦講中國故事的全校活動,大師講座。老師學生都可以參加,留學生更要參加此項活動,講故事的形式不限,可以單人可以合作可以集體。最后,學校的宣傳欄,大屏幕,廣播站可以在定期展示宣傳或者廣播關于講好中國故事的事跡例子。
(四)個人具體的行動。對于我們的單獨的個人來說,首先要有講好中國故事的這一意識,并且知道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性;其次,在平時加強歷史,文化等各科的修養訓練,要有歷史思維和文化情懷;最后,我們可以根據平常積累的素材,可以給自己的親朋好友講,甚至可以給自己的孩子講,從小熏陶,從小讓在講故事的文化氛圍中成長。
(五)現代傳媒手段。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各種app 軟件,小程序軟件擺在了我們的面前。所以我們不僅要利用好國際新聞媒體,國際輿論平臺,報紙等傳媒手段,講好中國的故事,更應該用各種小程序平臺發出中國的聲音,傳播中國文化,中國精神,中國力量,中國價值。
結語:講好中國故事,不僅有利于凝聚中華民族的凝聚力,還有利于擴大中華文化在世界的影響力,隨著中國橋,中國高鐵,中國路在外的傳播,有利于增加中華文化的元素,講好中國故事懂我們的文化歷史,了解我們的文化底蘊,傳播我們文化的影響力不僅僅是每一位留學生,每一位國際交流學生,政府官員的事情和任務,更應該是我們每一個中國人應有的職責。文化興則國興,文化強則國強,每個人講好中國故事,提高中華文化軟實力,提高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將指日可待,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又會向前接近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