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廣播電視臺,河北 石家莊 050000)
新媒體時代中,碎片化的傳播方式非常普遍。人們的生活節奏變快,傳播的碎片化表現出了社會文化的多元和豐富。同樣的,傳播的碎片化不僅順應了環境的變化,也在改變著環境,改變著媒體的生態系統。當下傳統戲劇的傳播也體現了碎片化這一特點。各大傳播媒體風頭正勁的短視頻模式,正是改變傳統戲曲傳播的重要原因,傳統戲曲也通過傳播媒介做出改變。
首先,傳統的戲曲文化傳播媒介的走向碎片化何以如此重要?這其中新媒體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新時代的信息傳播之快和內容之廣泛使得信息內容本身并不那么重要了,反而凸顯了傳播方式的重要性。現代大眾傳媒的迅速崛起和發展是戲曲進入現代碎片化社會的一個重要的標志。不同的戲曲文化傳播類型是依據不同的文化傳播工具和符號形成的,類型各不相同,其媒介也大有不同。在碎片化傳統的社會中,傳統戲曲的傳播重心在戲曲創作者和核心在演出者,而在這個現代戲曲傳播新媒體的時代,傳播媒介逐漸地取代傳統戲曲的創作媒介成為了傳統戲曲的生存和發展的重中之重。例如,近代戲曲報刊業的繁榮很大程度上造就了廣東地區近代戲曲的興盛。因此,隨著這個新媒體的時代大眾傳播的媒介逐漸地走向了碎片化,傳統戲曲的傳播媒介碎片化創作和傳播也隨之逐漸具有了走向碎片化的特征。盡管現在的戲曲傳播走向了碎片化,但這只是一種表象,更重要的是體現了在缺乏傳播方式下,傳統戲曲為生存做出的適應和努力。
其次,傳統的戲曲數字化傳播媒介的走向碎片化是一大特征。這就是導致傳統的戲曲數字化傳播媒介的走向多樣化。與其他傳統媒體相比,數字化的新媒體,在不影響受眾需要在戲曲傳播網絡多個節點間進行信息切換的必要前提下,允許多種受眾通過智能終端隨時地訪問同一數據源。傳統戲曲數字化的其中一個特征,就是實現了滿足多種傳播媒介的迅速切換和便捷分享,這種新媒體使得傳統戲曲受眾隨時可以通過多種戲曲傳播媒介接受同一信息源,這也是導致傳統戲曲的傳播媒介進一步走向碎片化的內在原因和根源。對于一些較為傳統的戲曲而言,我們手中可以看戲的工具種類十分豐富,我們可以在外可以用手機、平板,在家可以用電腦、電視等等現代媒體,傳統戲曲已經不再是遙遠的陽春白雪,而成為日常隨時可觀的接地氣的現代節目了。在戲曲的傳統意義上,傳統戲曲的數字化傳播媒介主要分為是戲曲文本信息傳播和戲曲演出信息傳播。隨著時代的變化,戲曲的傳播媒介也逐漸地數字化了。碎片化的格局也逐漸發展起來。新的傳播媒介,例如廣播、廣場舞、電視、網絡、智能手機等數字化媒介的靈活和便捷是傳統戲曲傳播走向碎片化的主要推手。它們使傳統戲劇能隨時隨地出現在我們眼前和耳邊。另外,傳播媒介的互動性也讓傳統戲曲更好地走進我們的生活,拉近了人們與傳統戲曲的距離。
再次,充分利用各種傳播媒介傳承和發揚傳統戲曲的藝術魅力和文化功能。很多人說傳統戲曲衰落了,其實不是。只是原有的戲曲傳播和表演方式不適應現代生活的要求,戲曲本身作為文化的精華是不會衰落的。傳統戲曲作為--種文藝形式必然在新的時代以新的載體繼續存在。畢竟他們的產生是人們精神滿足的一種需求,是滿足人們視覺、聽覺的一-種享受,是引起人們無限遐想的一種促動力。其實,傳統戲曲的傳播早就呈現出碎片化的一面,如新媒體還沒有興起之前,老百姓通過收音機收聽戲曲節目,延安戲劇運動也通過借重秧歌劇等民間藝術形式,形成了“不拘場地,不拘整散,不拘專業與業余,不拘說、唱、演、舞等不同表演體式”的表演特點[2]。
觀眾不僅是傳統戲曲的接受者,也是戲曲欣賞活動的完成者和傳播者,傳統戲曲傳播的一個基本特征就是演出和觀賞同時進行。甚至可以說,中國傳統戲曲生命的實現不僅來自成功的劇本和演員的舞臺呈現,更來自觀眾的接受狀態以及觀眾離開劇場后是否進行自發傳播的社會廣度。而傳統戲曲碎片化傳播的第二個重要體現便是觀眾的碎片化。
伴隨著傳播媒介和傳播受眾的碎片化,傳統戲曲逐漸以片段化和剪切化方式得到呈現,創作過程也更具參與性和互動性,這都使得傳統戲曲的傳播內容逐漸呈現出碎片化特征。可以說,傳播內容本身的碎片化已成為傳統戲曲當下存在的主要形式和重要形態。這不是傳統戲曲衰落的預兆,這只是傳統戲曲順應新媒體時代的做法,也是形成新的傳播生態的途徑,更是傳統戲曲具有多樣性和變化性的表現。
總之,文化藝術的生命力在于為人類的現代化發揮作用,還戲于民理所應當,因為它本來就是與老百姓的生活密切相關的。在新媒體時代,傳統戲曲傳播的碎片化已經成為現實,這是傳統戲曲在全媒體時代努力尋求新的發展途徑和方式的體現,單純的拒絕與視而不見是不明智的。傳統戲曲應杜絕因循守舊,敢于以獨特立意進行時代創新,重建對新媒體時代觀眾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