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敏 于海生 劉原穎 張磊 張松巖
(1 承德醫學院,河北 承德 067000;2 承德市醫療保障局,河北 承德 067000)
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和《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的意見》,切實解決廣大農民群眾"買書難、借書難、看書難"的問題[1]。2007 年3 月,《關于印發〈農家書屋工程實施意見〉的通知》一經發出,全國范圍內掀起了建設農家書屋的熱潮。
為了實現我國的共同富裕,扶貧是我國長期進行的一項事業。我國的扶貧經歷了救濟式扶貧、開發式扶貧、參與式扶貧、精準式扶貧,"精準扶貧"的重要思想是習近平總書記到湘西考察時提出的重要指示。
文化扶貧是指從文化和精神層面上給予貧困地區以幫助,從而提高當地人民素質,盡快擺脫貧困的狀況,以文化扶貧助力精準扶貧,為貧困地區特別是連片貧困地區脫貧提供了新思路。傳統的扶貧主要是從經濟物質上給予幫助,讓貧困戶暫時不再貧窮,而貧困戶要徹底摘掉貧窮落后的帽子,不但要從經濟、物質上扶貧,還需要加強精神、文化建設。農家書屋的建設就是從根本上解決了貧困地區的精神、文化建設。
農家書屋是我國國情特有的文化產物,從1908 年民間自發建設的第一家農村圖書館到現在的每個行政村必有的農家書屋發展迅速,成績可人。農家書屋也叫鄉村圖書館。農家書屋是新型的鄉村圖書館;是中國特色的圖書館;是具有農村特色的公共圖書館;是政府扶持,促進精準扶貧,提升農民文化,帶動農村發展的圖書館。
我國農家書屋數量及規模龐大,一部分書屋建成后,因讀者少,沒有專門的管理員,圖書更新較少,造成書屋的閑置。而且現在網絡信息發展迅速,農家書屋沒有跟隨發展的腳步,造成農家書屋的止步不前。農家書屋需要與時俱進,將紙質資源以及數字資源、網絡資源整合,通過多種途徑將高質量的資源和服務傳遞給農民群眾。
1.農家書屋發展帶來的成效
農家書屋工程是惠民工程,農家書屋的建設使更多的留守在家的農民能讀的起書、讀各個領域的好書、能學習到先進的知識,不再為買不起書,無法了解到外面的世界而煩惱。農家書屋工程的建設,縮小了城鄉之間的文化鴻溝,還培養了一批新型農民,讓“農民”不再是只會是種地的人的代名詞,新型農民能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讓更多的貧困戶脫貧致富。
2.農家書屋助推文化扶貧
農家書屋是農民獲取知識的源泉,能滿足廣大農民日益增長的文化知識的需求,讓農村那些封建的、落后的、愚昧的觀念統統被拋棄,讓農民生活在充滿知識文化的正能量環境中,變成樂觀、健康、積極向上、有知識、有文化、有內涵的新式農民,提升農民的科學文化素養,豐富農村的精神文化生活,帶動貧困戶脫貧,助推文化扶貧。
1.藏書少,更新慢
農家書屋建成之后圖書、報刊等資源經常不能按時更新,甚至不更新,而且很多書屋圖書丟失嚴重,導致書屋藏書越來越少。圖書的補充和更新成為農家書屋首要面對的難題,資金短缺和專業的管理員的缺乏是其主要原因。
2.藏書結構不合理
農家書屋按照《辦法》配備相應的出版物,然而每個行政村都有自己的特征,村民群眾閱讀需求也不同,很多農家書屋配備的圖書都是固定標配,沒有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
3.管理欠規范
農家書屋建立只是開始,管理才是重點。目前農家書屋管理水平參差不齊,有的書屋管理相當落后,圖書沒作分類,借閱歸還登記也極不規范,多數書屋沒有專職圖書管理員,書屋的開放也不規律,落后及不規范的管理將嚴重影響到農家書屋未來的發展以及書屋建設的初衷。
農家書屋,顧名思義,“書”是重點,“農”是方向。農家書屋的選書配書,除了應配的門類,還應多傾向適合“農”的方向。此外,圖書還要根據地域特點、留守人員等情況來進行配置。在教育落后、居民文化水平相對較低的偏遠貧困地區,多配置視頻或音頻資料,減輕農民群眾的抵觸情緒,增加學習興趣。在居民文化水平較高的地區,可以多配置些有助于提升自我能力的相關圖書資源,從而使農民群眾的整體素質得到提高。最好的方式是通過調查問卷、現場走訪、深度訪談等方式調查農民的閱讀需求,以提高農民閱讀的積極性,滿足農民對信息以及知識的需求,促進農村文化建設,有助于精準扶貧。
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網絡愈加發達,不能讓數字資源、網絡資源成為城鄉之間的鴻溝,而是應該讓數字、網絡成為農村發展的機遇。農家書屋的信息化建設亟不可待,農家書屋除了圖書館外還可以配備電視、計算機等,因為電視和計算機通過數字、網絡信號可以給大家帶來各個方面的內容,消除了紙質圖書所帶來的制約,農民還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收看。
在數字信息時代,爭取每家每戶實現網絡共享,信息共享。在此基礎上,為農民群眾提供數字資源(語音資源、視頻資源),督促大家收看,縮小城鄉差距。在網絡盛行時期,打造正能量的網絡環境,引導兒童、學生、農民正確使用網絡,看有助于發展的資源,擺脫貧困,帶動農村經濟發展。
農家書屋是一個小型的公共圖書館,圖書館不在只是紙質圖書、期刊、報紙的收藏室,而是一個集紙質圖書、期刊、報紙、電子資源的綜合場所。電子資源是把圖書、期刊、報紙、音視頻等資源收集為一體的網絡資源。因農村留守人員的特殊性,很多人不認識字,有些農民即使認識字也是少數,因此對紙質資源及一些理論性的資源不感興趣,但是農家書屋可以轉換思維,找一些成功的農民、專家給大家現場演講,讓大家可以現場互動交流,并把現場演講錄像、收藏,以此作為真人圖書,讓大家學習,鼓舞大家士氣,讓在村里留守的人也接觸到外面的世界,縮小城鄉之間的差距。
農家書屋的管理員欠缺專業技能,多數管理員是兼職的,很多是村長、村支書代管,因工作繁忙,農家書屋是時開時不開,導致想看書的農民因關門看不到書,所以農家書屋需要專職管理員,而且需要培訓管理員,讓管理員有最新的知識和能力管理好圖書館。農家書屋在管理上也需要實現數字管理,使用軟件或是電子系統管理圖書,與此同時,專職管理員也可將學到的知識傳授給大家,解決大家提出的問題,提供更加多樣化、精細化的服務。
精準扶貧中文化扶貧又是主要內容之一。農家書屋的建設是文化扶貧的主導力量,所以農家書屋的建設要以精準為原則,以貧困問題為導向進行精準分析,基于地域特點建設適合當地特色的農家書屋、提供特色的圖書服務,開展特色的讀書活動,傳遞有意義的數字、網絡內容,以實現文化扶貧。
農村書屋可以開展豐富多彩的讀書系列活動。組織當地農民、返鄉人員和種植、養殖專業戶、聘請成功人士、專家,開展分享、演講活動,利用業余時間為大家“充電”,并可以開展讀書相關的趣味活動以調動群眾的積極性。通過開展讀書活動,讓農民群眾從“酒桌”、“牌桌”、“麻將桌”走向書桌,聚在一起談生活、談形勢、說體會、交流感情,農家書屋逐步成為群眾交流情感的紐帶,化解矛盾的場所,提升農民文化素質的強力保障,改善農民群眾平淡的生活“調味品”。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農家書屋為回鄉創業人員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方法、解決了困難,農家書屋在建設之初就要充分考慮本地地域特點,依托資源優勢,提供因地制宜的建議,培育產業發展、促進農民創業。
開展精準扶貧是我國的一項歷史使命,農家書屋是農村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以精神文明為里,物質文明為表,提高文化資源在扶貧進程中的成效性。以往開展的文化扶貧存在著諸多的問題:對貧困目標人群不加以區分,單一的“普惠”模式,對目標人群的文化現狀和需求不識別,提供的幫扶項目也不“接地氣”,造成貧困戶根本不參與或是參與不進去的尷尬局面。所謂精準,就是堅持“以人為本”原則、做到“瞄的準”、“打得準”,并且一定要尊重扶貧對象的意愿,不采取強制性的文化輸入。農村書屋的合理建設是實現文化扶貧目標的重要保障,通過調研等方式,進行針對性的內容設置、采取群眾喜聞樂見的模式、多元化的推廣方法,提供貧困地區扶貧對象“口味”的文化扶貧服務。
農家書屋在農村精神文化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農家書屋的建設在文化扶貧中的重要作用是不容小覷的。農家書屋的建設是一項重大工程,從2007 年開始農家書屋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我們需要讓這項利民的工程長期開展下去,并且一直跟隨著時代發展的步伐與時俱進,將傳統的農家書屋成功轉型成數字化模式,為農村生活增加新的文化活力,提升農民的文化軟實力,助推精準扶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