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興安盟突泉縣永安鎮人民政府,內蒙古 興安盟 137519)
我國基層百姓的人數在總人口中占據較大的比例,而且我國是農業大國,傳統的農業技術效率慢、產量低,而且勞作辛苦,種植范圍狹窄,在經濟飛速發展的時局下,越來越多人不看好農業發展,導致大量農民棄農從商,大量土地閑置,我國農業建設進入前所未有的低迷時期。基層農業技術推廣不僅引入先進的農業技術,提高農業生產效率,還可以根據不同區域的氣候、地理特點等拓展種植范圍,實現科技務農,極大的改善農村面貌及農業發展局面。那么,如何將基層農業基礎的推廣做到極致,發揮最大的作用,是本文研究的目的。
基層農業技術推廣的渠道常用的有廣播、電視以及報紙等,但是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以及多媒體平臺的建立,這些傳統渠道推廣形式的受眾人群數量越來越少,多數人都選擇了手機、電腦等獲取資料和信息,而且這些渠道呈現給人們的視覺、聽覺等效果也遠遠優于傳統渠道,更不用說隨時隨地可以觀看這種便利所帶來的優勢。而目前,基層農業技術推廣在渠道方面的拓展不積極、不主動,導致形式還是比較單一化,大大降低了推廣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目前,我國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其實已經逐步完善,但由于推廣機制方面的不健全,使推廣體系應用受到影響。首先,對推廣工作缺乏有效的監管。基層農業推廣不是一個口號,也不是一種形式,而是必須落實到實處,深入的了解當地的農業技術情況及農業發展現狀,與農民進行深入的交流,才能引入適合當地的技術,明確發展方向,然而監管工作的疏忽使基層農業技術推廣大多成了表面文章,無法全面落實[1]。其次,對機制推廣的效果缺乏科學的評價。我國農村地域廣茂,不同地區間的農業水平有有很大差異,單一化的農業推廣機制并不適用于所有地區的農業發展,在實際落實的時候還需要根據當地的現實狀況在推廣機制的基礎上適當的調整,因此對技術推廣效果的評價標準也不能一概而論,但是目前還缺乏有針對性的科學的評價。
多數農民的文化程度不高,接受新思想、新事物的能力差,尤其在一些經濟落后、交通及信息閉塞的地區,農民還一直保留了傳統的農業生產形式。同時,有關部門缺乏對農民意識、能力、技術等方面的培訓,他們對國家政策、農業發展等方面了解甚少,導致農民對技術推廣工作不支持、參與度低,推廣意識薄弱等情況。
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需要利用現代化宣傳手段,抓住新興媒體龐大的用戶流量,讓技術退工的理念、技術方法、效果及優勢等內容可以進入更多農民的眼中和心里,因此穿了傳統渠道外,還需要拓展新的推廣渠道。比如,手機是現代人們必備的交流工具,使用方便,功能強大,可以將農業技術推廣的方式根據農產品的種類劃分,然后利用手機進行技術推廣,農民根據自己的需要來選擇內容,顯著提升了推廣效率[2]。同時,還要在農業種植、養殖等現場進行指導、示范及試驗等,加大推廣力度,幫助農民掌握有效的生產技術。
基層農業技術推廣工作是我國當前非常艱巨的一項任務,更是影響著未來農村建設和農業發展的重點工程,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所有工作人員堅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實現。一方面,相關部門要加強對推廣工作落實情況的監管,及時了解其工作進度和效果,做出適當的調整。一方面要對實施基礎推廣工作地區的農業情況、氣候特點、地理面貌等進行實際考察,分析當地農業發展的優勢,確定高技術推廣方向,制定合理的、完善的推廣機制[3]。同時要客觀、科學的評價推廣工作落實情況,給予適當的支持、鼓勵及改進,保障技術推廣價值的有效發揮。
農民對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認識直接決定了對這項工作的落實效果,因此,必須要提升農民的推廣意識,增強其配合度和執行力,才能確保推廣工作的有效進行。其一,要加強對農業技術推廣的宣傳,讓農民深刻的了解這項工作的意義以及可以為他們帶來的好處,讓農民認可技術推廣工作,愿意接受和實施技術推廣。其二,要與農民深入交流,了解他們的思想和現實情況,站在他們的角度理解其疑慮,為其提供所需要的技術及政策支持。
基層農業技術推廣中面臨的問題不僅導致工作進度緩慢,效率低下,還制約著農業發展,對此,相關部門需要重視這些問題,并積極實施解決對策,根據農民的實際需求來制定切實可行的推廣機制,拓展推廣渠道,加強農民對這項工作的配合度和認可度,促使農業技術推廣的順利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