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智敏
(河北省淶源縣燕趙學校,河北 淶源 074300)
知識與能力層面的教學目標是學生能夠對事物有較為全面的認知,即可以回答出來“是什么”“為什么”的問題,這也是語文教學的基礎。結合傳統文化在語文課堂中的滲透,教師在設計每節課教學目標時就應有意識地將目標與傳統文化結合,為學生創造更多接觸傳統文化的機會。比如在教學漢字的時候,教師可以從漢字演變歷史角度分析該漢字的演變史。在教學現代文的時候,教師可以為學生分析作者的寫作手法和所營造的意境氛圍,讓學生感知該文章的文化底蘊。而針對文言文、古詩詞等進行教學時,教師應從作品遣詞造句模式,古漢語表達方式以及其中的時代背景、個人生平事跡等角度進行全面分析,使學生對該傳統文化有較為全面的認知。如《馬說》是韓愈的代表作,全文用十三個否定句來表達作者懷才不遇的不平之氣,其中前十個否定句表達的是社會對待賢士的不公平,后面則是表達有好馬但沒有人欣賞的懷才不遇之情。因此,學生要想理解全文的中心思想,必須要理解古漢語中否定句的句式結構,了解古漢語的行文技巧。這樣,學生在理解古漢語表達方式之后,再理解本篇文章所表達的核心思想以及傳遞出來的情感,則更為輕松。可見,對傳統文化的認知不能停留在傳統文化思想層面,還要涉及一些基本的傳統文化知識,如寫作方法、寫作技巧、古文的表達方式等。教師在備課階段,應有針對性地分析不同文章中所包含的文化知識,思考歸納這些文化與語文教學目標的連接點,將傳統文化完美地滲透到語文課堂中。
過程與方法是語文教學的第二階段,當學生已經掌握基本知識之后,還需要了解學習的過程與方法,也就是在課堂中需要“做什么”和“如何做”。對于文化的理解與傳承如果僅停留在文化汲取層面,也就意味著學生喪失了獲取文化的主動性,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度也會逐漸降低。因此,教師在課堂中要借助多媒體和多種授課模式,優化整個語文課堂的教學過程,讓學生可以在親身實踐中感知文化魅力,培養文化鑒賞技巧。不同的文化所呈現的載體不同,因而所采用的教學方法也應有所差異。比如《社戲》是以民間風俗為主題的文章,體現的是傳統的民間風俗,教師在教學該文章時多以視頻資料為輔助,讓學生直觀感受到社戲的趣味。在《詩經二首》的教學中,由于詩經本身就是吟誦類的歌謠,因而教師并沒有采用背誦的教學方法,而是讓學生通過反復吟誦感受每首詩歌獨特的韻律,感悟每首詩歌背后所呈現的經典故事,以培養學生對古代詩歌的興趣。在現代文《蘇州園林》的教學中,文章注重理解層面,因而教師以“一日小導游”的方式安排一位學生為“小導游”,為其他同學講解蘇州園林的特色,并以講解交流的方式來展現中國園林的秀麗。可以說,在初中階段的語文教學中,每篇課文背后都蘊含著一定的文化背景,可以是傳統古詩文文化,也可以是愛國主義文化,抑或是人文主義文化色彩等,教師應找準每篇文章所傳遞出來的文化色彩,恰當地選擇教學方法,能夠凸顯出該文化的價值所在。通常來說,現代文教學主要側重于文化情感表達,教師主要以重點語句分析、情境模擬、角色扮演、小組活動等方式來分析文章所傳遞的文化情感,體現的特色文化。而在文言文、古詩文的教學中,教師應更多關注傳統文化本色色彩,如遣詞造句方式、記憶背誦模式,以及重點古文詞匯講解等。通過不同的教學方式,學生可以逐漸理解不同類型的文章需要重點學習的地方,以及以何種方式來感悟這些文章背后的文化色彩。
“三觀”情感態度是語文教學第三個階段,也是比較困難的一個階段,要求教師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促進學生與作者在情感上的共鳴,以提高學生的文化審美能力。教材中的每篇文章都傳遞著不同的文化情感,有求真務實的精神,有愛國主義情懷,也有懷才不遇的悲憤等,如何渲染文章中的這些情感并讓學生感同身受,則需要教師在課堂中進行合理設計。一些教師在課堂中只滿足于前兩個階段的教學,而忽略了文化“三觀”的培養,這也使得許多學生只是將語文作為學習的科目,帶著較強的功利性去學習課本知識,而忽略了語文對文化的傳承價值,導致語文學科功能大打折扣。因此,教師要不斷優化教學內容和模式,帶領學生走進文章所營造的文化情境之中,感受文章所傳遞的文化情感。這樣,學生既可以利用情境模擬方式深入到課本情境中,切身感受課本人物的情感變化,也可以利用課堂交流方式將自己從課文中感受到的文化與其他同學共享,在思維碰撞的過程中引發共鳴。
綜上所述,在理解文化和感悟文化的基礎上,培養學生正確的文化價值觀,有助于提高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自豪感,使學生努力爭做文化的傳承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合理設計教學內容、恰當設計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全面了解文化知識,深入文章背后感悟文化內涵,進而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使學生成長為高素質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