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彩霞
(山東省德州市陵城區糜鎮張習橋中心小學,山東 德州 253510)
近些年來,隨著國家素質教育的深入發展,人們的關注點也逐漸從學生的學習成績轉變為其自身的學習能力和心理健康發展上。在傳統教育模式下,教師的課堂教學對于學生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占據學生教育階段的主要時間。但是家庭教育對于學生的滲透性影響也不容小覷。
《三字經》中的“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經典地論述了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在孩子成長中的重要作用及二者的相互關系。隨著信息時代帶來的文化多元化和觀念意識的日新月異等都在促使教育領域發生著深刻的變化,家庭與學校之間的合作更是為了應對現代社會的急劇發展對教育提出的嚴峻挑戰,因此,“家校合育”的觀念得到越來越多的家庭和學校的認可、重視和支持。然而,在城鄉結合部,“家校合育”工作的開展程度顯然落后于城中心的學校。所以要創新家校合育模式,促進學生長遠發展。
為了促進孩子身心和諧健康發展,能更加全面地了解孩子,我認為在家校合育的教學中,適時開展各類有趣的“小手拉大手”的親子活動很有必要。親子活動是一種別具一格、充滿活力的特殊課堂,它給了孩子在家長、老師面前表現自我、施展個人才藝的機會,豐富了孩子們的童年生活。家長通過親子活動的友誼平臺也更加了解、貼近自己的孩子,增進了和孩子之間朋友般的親情關系。而我們老師,更是在活動中有了和家長充分交流與溝通的機會,使家校雙方都能更加全面地了解孩子,在這種特殊場合,家長、孩子在老師的引領配合下開展激烈的比賽或緊張的角逐,從而打敗對手,是一種特別開心的事,會給孩子留下美好、難忘的印象,彼此之間也會建立起一種特殊的感情,提高家長在孩子心中的威望和信任度。為此,我認為開展豐富多彩的親子活動,進行親子教育勢在必行。
首先,家長文化程度的提高使得“家校合育”機制建設成為了可能。雖然我們的研究樣本是城鄉結合部學校,但大多數家長都受過相對比較好的教育,在25-34歲的家長群體中,至少有60%的家長高中畢業,20%的家長大專以上學歷,這種現狀必然會帶來“家校合育”的新預期、新方式。其次,家庭結構與教養方式的轉變為家校合育提供了保障。獨生子女政策實施多年,第一代獨生子女已成長為新一代的學生家長,這一代家長的教養方式,尤其是在核心家庭中越來越體現出時代轉型的特征。一項研究指出,某市“80后”父母的教養方式與以往有很大不同,他們文化水平高,對待孩子更加尊重,更加重視孩子的學習,且能以民主、積極的方式教育孩子,而不是單純的溺愛或嚴厲管束。
第一,提高家長管理學生的意識。學生在家里學習,家長是第一監督人和責任人。首先要明確家長的職責范圍,他們主要的工作是輔助管理與后勤保障,而不是參與到學生的學習中來。比如,家長要及時向班主任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要給學生按時提供好三餐,防止學生利用電子設備做與學習無關的事,等等。家長的角色在這種教學方式下已經發生變化,只有家長及時轉變自己的定位,做好自己的管理工作,才能保證學生的學習時間。第二,家長要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家庭學習環境。一個好的家庭學習環境是不能夠有任何外部干擾的。如果沒有一個好的環境作保障,學生就無法集中精力學習。比如,有的家長給學生安排的環境里有電視,又有電腦,甚至還有其他的娛樂玩物,學生怎么能安心下來?再比如說,正值冬天,家長給學生安排的學習空間非常寒冷,學生無法在那種環境下停留太長時間。因此,如果學生沒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與氛圍,再好的教學也不會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第三,加強家長與班主任之間的交流。班主任需要通過家長及時了解學生的情況,同時家長也要向班主任學習如何有效地管理學生。比如,有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認真學習、不認真完成作業。這個時候,就需要家長及時向班主任反映情況。班主任一方面要與家長分享管理的經驗與方法,另一方面也要制定政策約束學生。很多家長并不了解教育的規律,如果簡單地要求家長認真管理,就會出現家長管理太嚴、太苛刻、不懂得采用合適的溝通方式等問題,反而會激化家長與學生的矛盾,更加不利于學生的學習。因此,家長也在管理的過程中充當了一個學習者與傳達者的角色。
青少年不僅是家庭未來的希望,也是國家未來的接班人。因此,單純地依靠教師或是家長的力量難以更好地促進學生未來發展與成長。為此,教師就需要在實際教育教學的過程中,重點加強家庭教育內容對學生成長的重要性體現,并有意識的提升家長的責任感和教育參與度,促進教師對學生的教育能力體現,進而能夠更好地實現學生未來心理和生理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