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霞
(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東二道巷小學,河北 張家口 075100)
“少教多學”的教學模式是對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模式的重要革新,是對教師傳統的“一言堂”和“滿堂灌”等教學行為的改革。“少教多學”的教學模式充分體現了新課程標準中“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和合作者,是在課堂中調動學生積極性、激發興趣,引發數學思考的引導者。“少教”指的是教師精講,“多學”指學生獨立自主地學。在數學課堂中教師秉持“少教多學”的理念,就能使教與學都達到一種輕松愉悅、質優高效的最佳教學狀態,從根本上減輕教學負擔,提高教學效果。
創造性地“教”就是教師創造性地用教材教,即集中時間和精力創造性地設計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激發、強化、優化學生的自主學習。積極的“學”就是學生全身心地參與、探究知識,并能靈活運用所學內容解決問題。要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多學”,教師就要創造性地“少教”,這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少教”就是精心設計每節課的教學目標、教學過程、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使學生在教師的精心指導下,對所學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覺得“有勁”,于是產生“憤”與“悱”之情,從而津津有味地與教師一起“探索”、“研究”,通過學生自己的努力“發現”,學會了知識,掌握了技能。這種“少教”即“精教”。教師是課堂的主導者、組織者、合作者,學生通過積極參與,努力摘到蘋果,從而嘗到成功的喜悅。
在小學數學課堂中不僅要給學生開發更廣闊、更自由的空間,還要創建合適的學習活動,教給學生科學的學習方式,促使他們充分發揮自身潛能“多學”。首先,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識規律,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設計感知的、操作的、表達的和思維的課堂活動形式,以活動承載“多學”,用活動推進“多學”。其次,提供和創設適宜的教學環境,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習活動,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把思維空間還給學生,變學生“要我學”為“我要學、我會學”。
針對性地“教”就是教師不要籠統全面地教,要針對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學生的個體差異展開教學。理解性地“學”就是學生在原有知識理解的基礎上,在教師針對性引導下,對新經驗和新知識建構新的理解。每個小學生都有很強的潛在的和顯性的獨立學習的能力和要求,針對性“少教”就是基于學生的這種要求而采取的應對措施。給學生以點撥和幫助是針對性“少教”的本質,提供更具彈性的學習和思考的空間是理解“多學”的核心。
針對性地“少教”就是關注數學課堂中學生的學習需要,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適時調整與選擇,讓教的工作與學的活動構成有機教學關系。體現在針對性地教好重難點,教好規律方法,講清易混點、易錯點和易漏點。只要教到點子上,教的少了,學生學的多了,就能提高教學效率。針對性“少教”是一種立足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教學生想不到的東西,教材中蘊含的思想方法和智慧價值,不講學生已會的和能夠獨立解決的問題,不講學生怎么也學不會的,從而避免了教師花很多的時間教,導致教學效率低下。
理解地“多學”就是讓學生在“一塊石頭里看到風景,在一粒沙子里發現靈魂”。理解地“多學”是一種有效學習,也是有意義學習,它的本質是理解的探索和發展數學中的本質,而不是對知識的記憶和積累。學生獲得了學習內容的深層理解,才是真正的理解,才能獲得意義的拓展和價值的生成。
啟發性地“教”就是教師不包辦代替學生的學習和思考,少做灌輸式的“教”,要鼓勵學生自主學習、主動發現并提出問題、嘗試解決問題。實現深度“學”就是學生在理解學的基礎上,批判性的學習新的數學思想和方法,并將它們融入原有的認知結構中,在眾多方法間進行聯系、遷移,做出決策和解決問題。教師要善于啟發,打開學生們的思路,要給學生留下思考的余地,使學生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使智慧和思維得到真正的發展。
實現深度“學”是從學生的角度強調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應該達到的一種境界,即讓學生的學習不是浮于淺表的、機械模仿的,而是真正能落到實處,觸及學生的思維、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例如:在教學《等式的性質》時,讓學生通過觀察(或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2-4人為實驗小組),體驗在天平兩端加砝碼的不同情況來探究等式的性質。即天平兩端同時加上或減去相同的砝碼,天平仍然平衡;當減去的砝碼重量不同的時候天平就會失去平衡。本節課就是讓學生在實驗中感悟數學現象,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激發起對新知識的學習欲望。學生通過實驗中掌握知識的基本原理,可以促進知識的遷移,便于理解新知識,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發展性地“少教”是要求教師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根本目的。只有教師發展性地“少教”,學生得到了良好的發展,才會有興趣積極主動地去學習,才能實現深度學,在深度“多學”中不斷建構自己的數學體系,在深度“多學”中體會思考的樂趣。
總而言之,“少教多學”教學理念是新課改下的一項重要舉措,更是現代教育創新的理論基礎。只要通過教師的“少教”實現學生的“多學”,小學數學高效課堂也就能真正煥發出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