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
(贛縣區城關幼兒園,江西 贛縣 341100)
傳統的幼兒美術教學活動中,教師往往太過注重于幼兒的技能的培養,失去了幼兒喜愛的趣味性、游戲化,讓原本幼兒喜愛的美術活動變成了枯燥、乏味的活動,才使得很多幼兒對美術活動不感興趣;還有的幼兒在教師示范畫后畫出來的畫都是千遍一律的,很多交上來的作品都是沒有個性、缺乏創新和想象的成份。這樣的現象已經被大多教師發現,并尋求幼兒美術教育的突破。
通過一個相應的主題作為背景,可以從幼兒實際生活經驗出發,如加入了氣候主題、環境主題、節日主題等,通過富有創意和趣味的教學活動來激發幼兒的創造性思維,培養幼兒美術創造力和活動積極性的有效途徑。其實,趣味美術活動本身是一種創造性的活動,而主題下的趣味美術就給了幼兒更多可以擴展的思維和想象的空間,在這個活動中,需要兒童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美術作品的魅力就在于其充滿豐富甚至離奇的想象力。改變傳統教學模式,讓幼兒對美術活動更加的感興趣、更有欲望。
因此,我提出了在主題背景下開展幼兒園趣味美術活動,以趣味美術為主,有利于激發幼兒興趣與需求,發展幼兒的能力,并且在以主題背景下開展的一系列趣味的主題內容,利用多種形式的教學方式,促進幼兒創造思維的發展。
在選擇主題的過程中發現趣味的主題比較讓幼兒感興趣,貼近生活的主題更加讓幼兒利于創作,因此對主題的內容盡量選的都是幼兒喜歡的主題。
主題性的美術活動更加注重幼兒對主題的親身實踐,由傳統封閉式課堂轉向開放式課堂,讓幼兒走出教室,走向自然與社會,通過自身的體驗和感悟獲得感性認知,從而將理解轉化為繪畫作品,從而凸顯了美術活動的趣味性。如主題活動《神奇的大自然》中,讓幼兒觀察大自然中的不同景色和現象,有時候早上有霧,他們就會說原來是淘氣的霧寶寶來了。在美術活動中,讓幼兒先談話再去觀察,隨著主題中的內容是幼兒比較熟悉的、貼近生活的,繪畫起來也比較容易,利于創作。
陳鶴琴先生認為“大自然、大社會是我們的活教材。”幼兒最初的認識來源于生活,所以我們要讓孩子的藝術創作主題來源于生活,讓生活啟發孩子的思維,調動幼兒的認知與經驗,從而在有經驗的前提下開展創意想象,盡情創造。
1.氣候主題生活化
貼近幼兒的除了幼兒熟悉的,還有就是氣候,氣候引發的主題有春夏秋冬,我們在每個季節中對幼兒進行教育,讓他們在觀察中了解春夏秋冬的主題也是別有一番風味的。如春天到了,可以帶幼兒去戶外尋找春姑娘,在尋找的過程中一下就發現了春天的足跡。秋天季節來時,可以讓幼兒在幼兒園來觀察落葉落下來的過程等等。
2.環境主題生活化
這里的自然環境指的就是幼兒對身邊環境的認識,像幼兒最熟悉的自己的小區,可以在逛過自己的小區后畫畫我美麗的家園;也可以是我們的東塔公園、北大街、勝利塘等,這些都是幼兒最熟悉的,最貼近他們生活的,創作起來最能表現。
3.節日主題生活化
節日主題中包括了幼兒非常熟悉的春節、兒童節、母親節、中秋節、圣誕節、端午節等,這時候我們都會根據主題節日設計一些比較趣味的美術內容,讓幼兒嘗試著畫一畫、做一做。
在幼兒創作的過程中,有時候就會發現幼兒對別事物感興趣的時候,教師可以針對幼兒的興趣,生成性的能發出新的主題內容來讓幼兒創造。如帶領幼兒去戶外觀察蝴蝶后并畫出來時,但很多幼兒觀察蝴蝶不感興趣,而對撲蝶興趣濃厚時,可以嘗試改變原來的主題,換成幼兒喜愛的,如可以設計成活動《飛行的蝴蝶》這樣活動更加有趣,幼兒也會創造出不一樣的畫面內容。
通過主題背景下的趣味美術實踐活動,我們以生活為基礎、用趣味的美術材料、以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來讓幼兒可以無限地進行創作,并且挖掘一些幼兒比較熟悉的主題節日教育內容。以此來豐富幼兒認知、體驗美感、提高繪畫的能力。
幼兒美術活動不必局限于課堂活動中,我們應該重視主題活動開展的時機與場合,將趣味美術融入到一日主題活動中,這樣才能幫助幼兒促進情感、態度、能力等方面的發展。
平時的美術活動中除了使用紙就是蠟筆,美術活動材料過于單一,很難引起幼兒對美術的欲望。趣味的美術材料包括了美術材料中的筆類、紙類等,豐富多彩的工具和材料,更能提高幼兒對美術的興趣,增強畫面的藝術效果,也為發揮幼兒的藝術創造提供了物質條件。
傳統的美術活動教師習慣把重點放在培養幼兒的繪畫技能技巧,忽視了幼兒整體素質,如情感、智力、審美心理素質等培養,而主題背景下的趣味美術活動具有多元發展的目標和活動過程,為幼兒的全面發展提供了更大的可能,尤其有利于幼兒藝術創作興趣的發展和創意想象思維的發揮。因此,教師要重視主題背景下趣味美術活動的創設與開展,讓幼兒在同樣的藝術學習時間里獲得更大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