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平
(貴州省沿河縣官舟第二中學,貴州 沿河 565311)
英文學習不是單方面的單詞積累與語法學習,它是一個整體的英文思維與英文表達的綜合學習。在學習英文的時候,也在學習這種語言背后的思考問題、看待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為此,寫作能力與閱讀能力的提升需要老師創(chuàng)設一個比較立體的學習環(huán)境,使學生的閱讀與寫作齊頭并進。
一般說來,在“go for it”教材里呈現(xiàn)出的閱讀材料可讀性都比較高,一方面,它對于同一件事會有多種不同的表達方式;另一方面,它包含了許多重難點詞匯的運用。在課后,要求較高的英語老師會給學生布置相關的背誦任務,也意在使學生加強積累的意識,并且逐步內化于心,達到熟練使用的程度,由此提高英語的綜合素養(yǎng)。然而現(xiàn)實中常常面臨的問題是,學生有的確實能夠圓滿完成老師布置的背誦作業(yè),但是目的性太強,進而導致只圖背誦任務的完成,在學習時,也把重心逐漸放在任務的完成上。長期下來,盡管其教學方式的初衷是好的,但在實行的過程中,逐漸本末倒置,導致淪為形式、浮于表面,學生也更加失去了相關句子與詞匯的積累意識,其寫作能力也難以顯著提升。
在寫作課堂上,老師的教學通常是由點開始,即從單詞、短語入手,隨后學生再將其組合成為一個句子。而學生在實際的寫作過程中,通常思維是這樣展開的:拿到一道寫作題目,學生先在腦中構思出大概的寫作思路,隨后再逐句將構思中的中文意思翻譯成英文。這種習慣會形成這樣的后果:學生在寫作中不會運用長難句式,大多數都是短句之間的流水敘事,而相關的用法也不地道,整體呈現(xiàn)出的是一種中文寫作的思維與用語習慣。這種語言的思維方向便不利于學生學好英語,而地道的用法,真正的英語思維,其實是來源于課本的閱讀材料。老師在寫作課上,不僅需要教會學生基本的單詞與短語,還要教會學生英語語境之下的思維習慣,相關狀語的放置位置與中文的習慣有所不同,并且在舉例示范的時候可以充分利用課本的閱讀材料加以展示。由此逐漸形成英語寫作思維,真正提升寫作能力。
要結合閱讀與寫作的課程,可以先從課堂形式上入手。情景式的教學是一個很好的方式,一方面,通過情景式教學,營造一個完整而系統(tǒng)的英文語境,前置的閱讀課程給學生呈現(xiàn)出地道的英文思維溝通環(huán)境,在學習過程中,身臨其境的閱讀授課方式會讓學生產生積極的學習興趣,并在此時加以相關的單詞、短語的鞏固,能夠打好基礎;另一方面,情境教學需要互動,在互動中,學生根據之前的英語語境思維與相關的單詞、短語的積累,能夠在接下來的互動中形成深刻的印象,從模仿開始,逐漸到運用自如。例如在學習八年級上冊 Unit 1 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這一章節(jié)時,課堂完全可以情境式教學形式開展,通常學生表達“在家待著”時,往往偏向于使用“I stayed at home.”就結束了,但是書中給出了更加豐富的表達方式:“I just stayed at home most of the time to read and relax.”這句話把時間、地點、做了什么事都一次性表達完畢,老師在前期教學中可以加以展示與舉例運用,隨后讓學生在接下來的互動中改寫與表達。通過表達,自然會提升寫作,因為“能說”,就很容易“寫出來”。
閱讀課程的時間不一定限于教室,閱讀課程的內容也不限于英文課本。老師可以充分結合初中生的興趣愛好,將一些淺顯易懂的英文讀物介紹給學生,做成英文讀書課的形式,課程用少部分的時間加以引導,更多的是放在課后,交由學生去聯(lián)想與創(chuàng)設,旨在使學生了解比較地道的英文表達方式與思維習慣。其教學的過程與上文所提類似,老師引讀時,將一些值得借鑒的句子予以摘抄和分析,將相關的句子成分向學生展示如何替換成自己想要表達的內容,也即學習更多的“句子框架”,內涵由學生填寫與積累。長期堅持下來,不僅學生能夠在自己的興趣愛好中找到英文學習的樂趣,也能提高閱讀與寫作的各方面能力,進而提升整體的英文學習素養(yǎng),培養(yǎng)更加地道的英文學習思維與表達思維。
綜上所述,閱讀和寫作是初中英語教學的兩個重要方面,也是考察并且鍛煉學生語言綜合應用能力的平臺。長期以來,受到傳統(tǒng)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影響,教師雖然關注閱讀和寫作教學,但是并沒有認清二者存在的關系,也沒有將閱讀和寫作教學進行整合,既影響到了學生對英語語言的綜合內化與吸收,也降低了整體的學習效率和質量。所以,初中英語教師需要運用讀寫整合教學的模式來扭轉過去英語教學讀寫分家的局面,利用閱讀和寫作之間彼此的互相推動關系來得到更為理想的英語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