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學平
(四川省阿壩州理縣薛城鎮中心小學校,四川 理縣 623100)
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早已意識到了科技的重要性。而科技的發展說到底就是創新能力的發展。創新能力的發展需要從小培養。對于小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不僅僅關乎著孩子將來的發展,還關系著我們國家未來的科技發展。既然,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如此重要,那么,我們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應該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呢?
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創新的源泉,也是進行創造性活動的原動力。由于小學生好奇心重,什么事情都想弄清楚,弄明白,因此,我們要在科學課的教學中保護學生的那份可貴的好奇心和強烈的求知欲,讓學生積極去發現和尋找問題的答案。如學習《太陽與影子》時,教師讓學生課前注意觀察影子,課堂上給學生播放生動有趣的皮影戲,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學生的創造思維,然后讓學生提出關于影子的問題,結果學生提出了各種各樣的問題。如:影子都是黑色的嗎?影子與太陽的關系是什么?影子為什么會跟著我們走?影子是怎樣產生的?為什么有時候我會有好幾個影子?影子為什么有時候長,有時候短?影子有什么用處?為什么有時影子的顏色深,有時影子的顏色淺?……這一下就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他們個個抓耳撓腮,認真思考。然后我再引入新課,學生的注意力很快就被吸引過來了,因為他們有很多問題不會,想要通過老師的講解來解決這些問題,這時候也聽得特別認真。不但如此,好奇心重的同學還會自己下來后去親自實踐,這樣又鍛煉了他們的動手能力。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有很多的小實驗,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我盡可能地讓學生自己親自動手去做,讓他們在動手的過程中學會觀察、思考、總結,培養他們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以及嚴謹細致的學習作風,不斷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習信心。我們在學習了《凸透鏡成像》這一部分后,利用我們人的視覺暫留,可以引導學生自己動手做動畫片。先可以做簡單的,比如小鳥入籠,取一張硬紙片,正面畫上一只小鳥,背面畫上一只鳥籠,在硬紙片左右兩邊的中間部位分別打上兩個小孔,穿上細繩,迅速轉動繩子,小鳥便進到“籠子”里面去了。學生看著自己做好的簡易動畫片,別提有多高興了。創作的興致一下子提了起來,有的自己一個人埋頭苦干,想把自己喜歡的故事做成動畫片;有的幾個人合作創作動畫片,你畫故事的前部分,我畫故事的中間部分,他畫故事的結尾部分。大家都積極投入到其中去,既學會創作,又增強了自己的動手能力。學生只有具備動手的意識,才會在此基礎上去創新求異。
將創新思維的訓練融入到科學探究的過程中去,是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關鍵。如何巧妙利用科學探究的過程去發展和深化學生的創新能力呢?中國有句古語: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創新科學實驗,發展學生的發散,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首先要以材料為“創新點”。材料越豐富,越容易引起學生從不同層面、不同角度上去思考、去發現、去探究、去創新的興趣。在學習《太陽與人》一課后,我就讓學生以“太陽能利用的新設想”為題,引導學生進行思維發散,學生經過認真思考后,提出了種種利用太陽能的新設想:有的說現在的汽車,排放出太多的尾氣,對空氣造成污染,可以發明一種太陽能汽車;有的說將來要利用太陽能進行污水處理;有的說在工廠中利用太陽能代替煤等能源,進行生產,以減少空氣污染;有的說可以制造太陽能空調;有的說可以制造太陽能暖器……所有這些可能是學生的異想天開,但教師要用鼓勵性的語言,欣賞的目光進行激勵,用巧妙的方法進行引導。
學生的創新能力雖在實踐中得到提高仍需在鞏固和發展中進一步深化。因此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注重進一步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具體做法是結合課堂教學內容每周開展一次以“小發明” “小制作” “小設計”的“三小”活動。例如“小制作”有 “照相機”、“膠水” “地球儀”等等。“小設計”主要是圖紙上設計,經過努力而能實現的。例如學生根據學過的地震的知識設計了“地震儀”。“小發明”是看誰能把設計出來的圖紙變成實物。每次活動我們都組織學生評比評出一、二、三等獎。每次活動中都能獲得一等獎的學生學期中發給“小諾貝爾獎”并授予“小科學家”稱號。通過“三小活動”培養了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只要我們按照創新發明的客觀規律,發掘學生的好奇心,激發他們學習的求知欲望和創新興趣,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擴展學生的知識視野,充分利用各種內、外部條件,啟迪學生的創新思維,提高他們的科學創新能力,鼓勵他們創造發明,就會使他們成為具有創新精神和能力的人,成為未來建設的主力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