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琳
(河池市巴馬長壽養生旅游區和深巴大健康試驗區服務中心,廣西 河池 547500)
傳統民俗文化屬于我國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按照地區歷史文化遺產不同,呈現出了豐富而多彩的社會文化與社會人文。在開展群眾文化建設過程當中融入傳統民俗文化,能夠讓特定地區的群眾了解到該地區的風俗文化,有助于這一地區對傳統民俗文化的傳承與發揚,也能夠熏陶群眾的人文精神。在社會主義文化事業建設過程當中,需要依靠基層的群眾,屬于社會事業開展的重要力量。群眾文化建設能豐富群眾日常生活,并且為群眾提供文化服務。因此,在開展群眾文化建設時,需要立足于群眾的人文需求,然后大力發展大眾文化,其中便包含了民間文化與藝術。
民族文化也稱之為傳統文化,主要指的是民間民眾的風俗生活。同時,民俗文化也指的是特定國家民族,或地區集聚民眾所創造傳承的一種生活風俗習慣。傳統民俗文化屬于我國歷史發展之下所衍生出的精神結晶,各個地區和民族在歷史長河的發展之下,必然會積攢一些民族風俗以及所認同的精神文化。傳統民族文化起源于人類社會群體,生活需要在特定民族時代和地域進行不斷地擴大和演變,為民眾的日常生活而服務。中國傳統民俗文化屬于我國文化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且具有獨特的文化氣質。幾千年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揚各具特色,并且所涉及到地范圍比較廣,例如民間傳說生肖文化姓氏文化和節日文化[1]。
群眾文化主要指的是人們職業之外,開展一些自我娛樂和自我開發的一種社會性文化,也屬于以人民群眾活動作為主體,然后自娛自樂,以此來滿足人們的精神生活需求,進而達到與文化娛樂生活為目的的一種社會現象。其中,群眾文化的主體便是群眾,客體便是文化活動。群眾文化活動內容涉及比較廣泛,通常以文化娛樂活動作為主要的內容。從廣義角度來看,人類社會進程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便是群眾文化是在不斷發展之后,由政府領導社會參與所形成的普及文化知識和先進文化傳播。能夠滿足人們的文化需求。因此,群眾文化也稱之為公共文化。群眾文化的社會功能是對先進思想文化進行宣傳,一起到教化民眾的作用,并且也能夠對一些科學知識進行普及,來豐富社會公眾的文化生活[2]。
由于我國人口數量較多,并且農民群體的數量也比較多,農民文化和農業文化都是依靠一些民族文化進行傳播和發揚的。并且都是言傳身教,或者是采用口傳的方式,這樣使得我國民俗文化和民間藝術都具有豐富的表達形式。民族文化具有一定的規范性,但是和道德規范以及一些法律規定存在一定的區別。民族文化規范的主要是存在于群眾日常生活當中,并且具有一定的隱蔽性民族文化是由人民生活和文化的需求融合而來。也包含著群眾對于精神文化的需求,例如,誠實守信,禮義廉恥。同時,在民俗文化演變的過程當中,逐漸成為群眾文化的重要內涵,而在群眾文化當中,通過民俗文化能夠提升民族的凝聚力,并且能夠將一些具有豐富的文化內容拓展到不同的群體當中[3]。
群眾文化是公眾文化有文化產生就需要有傳承,群眾在學習文化和受文化熏陶之后,對于傳統民俗文化具有一定的傳承作用。我國歷史很多優秀的民族文化也是通過口傳的方式而被流傳下來,呈現在當代人面前。群眾文化大多數是公眾所共有的文化,這些文化在內容和理念方面在整個社會中會達成共識。因此,在開展群眾文化建設過程當中,必然會融入一些傳統民俗文化。換而言之,傳承傳統民俗文化便是群眾文化建設的重要目標之一,在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當中,先人經過自身的生活和勞作總結出一些優秀的傳統文化。并且隨著時間的累積,形成了文化精華。但是,在當前現代文化的發展之下,受到西方文化影響,中國傳統文化逐漸弱化,一些年輕群體對于中國民俗傳統文化的了解較少。當前注重精神文明建設的大背景之下,在開展文化建設時應用傳統民俗文化,能夠對這一文化進行傳承與弘揚[4]。
民俗文化屬于整個社會文化的基礎,在開展群眾文化的過程當中,需要認識到傳統民俗文化的文化功能,這樣才能夠在建設群眾文化石油夯實的基礎。將民俗文化應用到群眾文化建設過程當中,能夠豐富群眾文化內容,這是由于傳統民俗文化具有社會認知功能。鑒于群眾文化具有社會與大眾性的特征,民俗文化屬于地區長期發展之后所形成的系統文化體系,是由特定地區的群眾所創造和積累。這些文化當中不乏會存在一些提升人道德素養和生活經驗的內容。傳統民俗文化具有一定的群眾教化功能,能在一定程度上輔助當代公眾群體提高自身的道德與文化認知,我國傳統民俗文化注重對真善美理念的弘揚,例如誠實守信、和睦鄰里、父慈子孝。將這些內容應用到群眾文化建設當中,能夠夯實群眾文化內容。進而讓群眾文化內涵豐富多彩[5]。
我國歷史悠久屬于聞名世界的文化大國。在群眾文化建設方面也具有豐富的經驗。并且,群眾文化在不斷發展和建設過程當中,呈現出了較強的民族性與民主性。發展群眾文化應當對這兩點特征的體現,然后將傳統民俗文化當中的民族性和民主性內容融入文化建設之中,這樣對于傳承與發展傳統民俗文化,同時也能夠融入一些現代的文化理念,對傳統民俗文化進行創新。換而言之,在開展群眾文化建設過程當中,將傳統民俗文化作為基礎,并在這一基礎之上融入當代具有一定社會價值的文化內容,能夠為群眾文化建設提供更多素材。群眾文化形式屬于動態發展過程。因此,在對傳統文化進行融合和傳承時,也要注重群眾文化開展形式的創新。例如在宣揚這些優秀的民俗文化是可以借助當代一些自媒體,通過構建公眾號來定期發布關于地區存在的一些優秀傳統文化,以及歷史典故以此來豐富群眾的認知,也能夠讓群眾便捷地了解到這些經典文化。
為了能夠充分的提高傳統民俗文化應用之后,讓群眾文化建設達到較好的效果,地區文化旅游部門需要構建起具有示范性作用的地方民族文化基地,并且加大對文化旅游建設的資金投入和資源投入,提高民俗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整體水平。例如在黑龍江同江市的文化館建設過程當中,比較注重基礎設施的建設,對赫哲族的文化以及歷史進行信息搜集,仔細介紹赫哲組所秉承的一些優秀文化,并且能夠采集當地的一些魚皮畫,以及魚皮文化工藝品在文化館當中呈現出來。借助文字和一些魚皮畫的內容展現,可以充分地了解到赫哲族在傳統的生活方式以及所展現出來的民族精神。因此,通過對文化館的建設,能夠讓當地群眾人民在享受現代科技先進技術帶來便捷性的同時,也能夠受到當地傳統民族精神的影響,進而豐富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傳統民俗文化的發展與地方文化存在緊密的聯系,因此,在應用傳統民俗文化的過程當中,需要深度挖掘地方所具備的一些文化內涵。這樣才能夠讓群眾文化建設之后可以在第一時間引發群眾的共鳴,同時還可以強化文化活動的新穎性,不斷提升群眾參與社會文化活動的積極性。例如,我國西北地區在歷史不斷發展和演化之下形成獨特的戲曲文化——秦腔,秦腔在西北地區的受眾群體比較多,并且能夠成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秦腔廟會則屬于傳統戲曲和群眾文化建設的一種典型應用,因此在開展群眾文化過程當中,可以融入當地一些具有特色的民俗藝術和戲曲文化,這樣能夠發揚傳統民俗文化的同時,還可以豐富當代群眾個體的日常生活。
民族屬于生活文化的領域,同時也屬于一種生態文化與民眾文化。因此,民族具有豐富的內涵,由于我國傳統民俗文化的發展歷史比較悠久,并且在歷史的沖刷之下,逐漸形成了比較優秀的寶貴文化。在文章研究中,指出群眾文化建設應用對傳統民俗文化應用的策略,即要傳承傳統民俗文化并創新,構建傳統民俗文化基地,挖掘并應用地方特色民俗文化,才能讓群眾文化建設充分發揮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