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群
(江西省核工業地質局測試研究中心,江西 南昌 330002)
伴生放射性礦是一種用途較廣,使用范圍較大的礦物,但是在開發的過程中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不容小覷。因此,保證做到在進行礦產資源開發的過程中能夠兼顧環境保護,對我國的經濟發展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1]。
伴生放射性礦是指含有較高水平天然放射性核素濃度的非鈾礦。一般指任一批次的原礦、中間產品、尾礦(渣)或者其他殘留物的任一物料中鈾(釷)系單個核素含量超過1Bq/g的礦產資源開發利用企業。伴生放射性礦涉及稀土、鈮/鉭、煤、鋁、鉬、金等15類礦產。伴生放射性礦的開發利用(開采、分選、冶煉加工)過程中,其原料中所含的天然放射性核素在開發利用過程中會在產品、副產品、中間產品和廢物中重新分布,造成放射性核素在某種材料中濃集。在沒有采取防護措施或措施不足的情況下,放射性核素通過大氣排放、廢渣填埋、水體排放等各種途徑進入空氣、水體和土壤環境,使局部地區或企業周邊環境的天然放射性水平提高。伴生放射性礦中的核素為天然存在,主要有235U(半衰期7.04×108a),238U(半衰期4.47×109a),232Th(半衰期1.41×1010a),核素物理半衰期較長且數量巨大,處置方式有限(暫存和填埋),使得伴生放射性礦開發利用過程中產生的放射性三廢成為除常規的三廢外,又一環境治理難點。
(1)粉塵污染。目前我國很多礦區伴生放射性礦的開發一般都以露天作業為主,這一點在大部分個體開發商表現的較為明顯[2]。進行露天作業,必不可少會進行爆破和鑿巖。鑿巖和爆破作業的開展將會帶來大量的粉塵。而且部分企業不按照規定堆放廢棄物,固體廢棄物經風力作用也會造成大量的揚塵擴散,從而加劇大氣放射性污染狀況。
(2)廢水污染。造成廢水污染的主要原因是伴生放射性礦的濕法開采,廢石堆放場不合理處理以及工業廢水的大量產生。采用濕法開采進行作業會產生大量受污染的廢水,經過坑道和溝渠排入河流之中,從而導致了廢水污染的擴大。另外,廢石堆放場如果未能及時對固體廢棄物進行有效的處理,受降水作用影響后就會造成廢水污染[3]。受污染的廢水通過溝渠排入河流或者是通過滲透作用進入地下水是導致污染問題加劇的主要原因。對整個地區的水循環系統產生不利影響。
(3)廢渣污染。開采伴生放射性礦會產生大量的礦渣和廢棄物,這些礦渣和廢棄物如果不進行及時有效的處理,會造成嚴重的輻射污染。為了應對這類問題,目前已經有專業的貯存堆庫和堆存方法可供礦產資源開發企業選用。通過合理的堆存方法和場地設置,可以有效減少廢渣污染的問題。但是目前除去幾家規模較大的國營企業之外,大多中小型礦產資源開發企業都是胡亂堆放,前處理和后處理措施存在嚴重缺漏,造成了十分嚴重的污染問題。在有些堆放場地,其輻射含量甚至高達100*10-8Gy/h,輻射含量遠超于正常地區。
(4)生態環境破壞。在礦產資源開發的過程中,會對當地的自然環境和生態圈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影響。因此在開發過程中,礦產資源開發單位必須要注重環境保護方面的相關問題,盡自己所能最大程度上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和破壞。在開發完成之后,必須要對礦坑進行堆填并采取合適的生態恢復手段。從而保證對當地自然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但是目前許多不符合相關法律規范的小作坊和小型企業經常出現亂開采的問題,這類企業大多缺乏環保意識,對開采區域的植被和生態環境造成了極大的破壞。開采完成之后也沒有采取相關措施對當地環境進行恢復,導致了環境問題日益嚴重。
(5)噪音污染。除去對自然環境造成的直接破壞之外,噪音污染也是不容忽視的一大方面。進行爆破和鑿巖作業產生的巨大噪音,將會嚴重影響到附近居民的正常生活。而且開采過程中難免會使用到大型的開采設備,這類設備的運行會持續的發出噪音,對附近居民的作息造成不利影響。而且多數礦產資源開發企業對該問題重視程度較低,未能采取有效手段進行解決和控制。為了保障附近居民的正常生活和身體健康,相關企業和單位必須加強該方面問題的控制和解決,貫徹落實可持續發展戰略,兼顧經濟發展的同時有效推進環境保護工作的開展。
(1)相關法律法規不完善。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一直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積極推動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在保障環境保護的同時,有序的開展經濟建設和資源開發。近年來,盡管我國生態環境主管部門頒布了針對于放射性礦的相關管理條例,但伴生放射性礦輻射監管仍是核與輻射安全監管體系中較為薄弱的領域,配套的法律法規及標準等不健全,缺乏可操作性的管理細則,給伴生放射性礦企業的日常管理、監管單位的輻射監管、環評單位的技術咨詢帶來困惑。這也導致了部分私企可能會鉆這個漏洞,在伴生放射性礦開發利用過程中過于追求經濟效益,從而忽略了環境保護的問題。在國際方面,不同地區不同國家在伴生放射性礦的管理政策和法律制度上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但是其伴生放射性礦產生的環境污染問題大致相同。
(2)伴生放射性礦的廢渣處理不完善。在對伴生放射性礦廢渣進行利用時,相關單位必須嚴格遵守建筑材料用工業廢渣放射性物質的限值等標準。如果不符合標準,必須禁止使用。如果廢渣較多,應將其進行建壩封存或者是送到核工業部門中的鈾礦尾壩進行存儲。但是經過實際的調查和研究,大多數稀土開發利用企業放射性廢渣庫庫容將滿而新增放射性廢渣無處堆放,鈾礦尾壩也未收貯伴生放射性礦的放射性廢渣。部分關停多年的企業產生的放射性廢渣未進行有效處置,場所未退役等問題。這為伴生放射性礦的持續健康發展和環境污染治理工作帶來了極大的挑戰。
(3)輻射影響較大。在對伴生放射性礦進行開發利用的過程中,伴生放射性礦中的放射性核素會通過大氣、水、廢渣等途徑進入環境,在環境中進一步遷移和擴散,對周圍環境產生射影響。輻射影響主要分為外照射和內照射影響。外照射為被污染的環境中所含核素產生的γ射線對人體產生照射。伴生放射性礦開發利用過程排入環境的核素遷移至水體、土壤等介質,人食入相應的水、動植物或吸入空氣而將放射性核素帶入體內,核素對人造成內照射影響。伴生放射性礦核素半衰期很長,會對人體及周圍環境產生持續的輻射影響。若水體或動植物富集的核素過多,且人員長期食用,可能使的人體內核素富集過多,造成輻射疾病。
(4)法律法規落實不足。目前國內伴生放射性礦開發利用過程中,還存在部分企業未按國家法律法規要求履行環境影響評價手續或竣工環境保護驗收手續,伴生礦開發利用企業采取的污染防治措施,污染防治措施處理效果,對企業周圍環境影響是否能滿足環保要求等未知。
(4)完善和落實相關法律法規。加強伴生放射性礦的環境管理一直是我國環境保護部門的工作重點和工作難點。針對于目前沒有詳細并且完善的法案對環境污染現象進行管理和限制的現狀。我國必須要從根本上完善伴生放射性礦環境管理配套的法律法規建設,如明確伴生放射性礦監管范圍、伴生放射性礦工作場所污染防治和退役要求等。完善相關管理條例,建立伴生放射性礦開發利用相關的部門規章,如輻射安全與監督管理辦法、放射性固體廢物安全管理辦法、天然放射性物料轉移管理辦法等。制定和完善伴生放射性礦開發利用輻射環境保護規定、流出物排放管理限值、放射性廢物安全管理制度等導則和標準。規范伴生放射性開發利用企業對伴生礦開發利用過程中放射性三廢的處理及處置,讓環境監管部門監管及環境影響評價單位評價時有法可依,有效發揮各自職能,減少環境污染問題。加強相關法律法規的落實,對于普查發現的未履行環保手續的企業,應督促其完善環保手續。列入輻射環境監督管理名錄的企業應按照《伴生放射性礦開發利用企業環境輻射監測及信息公開辦法(試行)》的要求開展日常例行監測和公開相關信息。
(2)妥善處理礦渣問題。礦渣的處理工作一直是一個需要耗費大量人力物力以及財力的工作內容,為了獲取最大的經濟效益,部分礦產資源開發企業會減少在礦渣處理上的資金投入。針對此不正之風,相關部門必須加強檢查和監管力度,對相關企業進行不定期檢查和實時監督,敦促企業對礦渣進行科學有效的處理。
(3)加強伴生放射性物料和固體廢棄物的管理。我國在《伴生放射性物料貯存及固體廢物填埋輻射環境保護技術規范》(試行)(HJ 1114-2020)上已經規定單個核素活度濃度1Bq/g的原礦即為伴生放射性礦,對伴生放射性礦的固廢暫存和填埋也提了相關要求,相關部門在物料貯存和固體廢棄物處理上應嚴格遵守法案中的相關規定。對伴生放射性物料以及開采和使用過程中產生的固體廢棄物進行合理的貯存和填埋。物料貯存設施和固體廢棄物填埋設施的設計,建設以及運行等過程必須嚴格按照相關法律法規進行。針對伴生礦開發利用企業產生的放射性廢渣最終處置問題,建議生態環境主管部門統一協調伴生放射性礦放射性廢渣庫的選址建設工作,協調各單位推進鈾礦尾壩收貯放射性廢渣工作,保證企業可以將放射性礦渣可以得到有效的最終處置,防止由于放射性廢渣處理不當而帶來的一系列污染問題。
經濟與科技的高速發展離不開對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但是在利用的過程之中,必須要保障環境評價和環境保護工作的落實。貫徹落實可持續發展戰略,堅持走以人為本的發展道路,在保障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以及身體健康的前提之下,有序開展經濟建設和資源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