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魯飛
(山東省物化探勘查院,山東 濟南 250000)
由于我國幅員遼闊,所以在多個地區都有大量山體存在,近年來我國雖然增加了山區資源開發與治理的力度,但是出現山體塌陷和裂縫等情況依然比較常見,若想對山體的穩定性進行合理提升,那么就要注意使用的資源開采方法,對自然環境進行合理保護。自然災害不光會對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造成影響,而且也會嚴重影響社會經濟發展,所以實現自然和資源和諧共處已經變成熱點話題。
造成山體破壞的主要由人為因素和自然因素造成,山體破壞類型有熔巖松動、植被死亡、山體裂縫以及山體缺失應有的穩定性,由于以上因素影響提升了山體滑坡和泥石流等自然災害發生的概率,對于山區群眾生活和安全造成了很大影響。根據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我國因為山體破碎造成的自然災害每年都有上萬起,自然災害的預防和造成的損失金額已經超過了幾十億,災害次數較多的情況下損失金額甚至超過了百億[1]。根據相關數據顯示,2015年發生了兩萬起地質災害,其中山體崩塌大概為6000起、滑坡大概在9000起左右,直接造成死亡人數為642人,而且還有153人因為地質災害失蹤,受傷人數超過了1500人,由于地質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為114.47億人民幣;2016年發生了8424起地質災害,直接造成死亡人數為204人,而且受傷人數超過540人,由于地質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為43.5億人民幣[2]。
本文通過實際調查和研究得出,造成山體破壞的原因有很多,而且山體破壞的程度也會逐漸疊加,對山體嚴重破壞有著直接影響的因素有。
(1)由于地震原因造成的山體破壞。在現實的角度來講,在發生地震的情況下山體會受到劇烈的打擊,因此出現山體大面積破壞。強震也會直接造成山體滑坡、塌陷以及崩塌等情況發生,對于山體熔巖結構造成了直接影響。若是山體裸露部分長時間積存大量的自然水,那么也會降低山體結構的韌性,從而引發山體崩塌和泥石流等情況發生。例如,在2014年四川省發生了險情2300處,其中出現滑坡事件的概率最高。在甘肅省存在的災害隱患點為12654處,崩塌出現點為2000處左右,出現的地面塌陷也有120處[2]。
(2)人類活動造成的山體破損。由于人類使用的開發技術和活動布置存在問題,所以在地下資源開采的過程中會形成一定的問題,從而也會導致山體破裂和地面下沉等情況發生,對于山體結構和地形都會造成影響。比如在我國東北地區就存在資源過度開采等情況,從而也形成了地質開裂等情況,對于群眾生活也造成了一定影響,出現群眾遷移等情況也比較常見。在山西地區采煤區域為3萬平方公里,占所有土地的四分之一左右,由于過度開采所以造成了山體損壞。我國目前在解決礦區問題方面耗費了大量財力以及物力,但是在很多地區仍然存在山體破損方面的問題需要得到及時解決。
(1)邊生產邊治理。若是相對破損山體進行適當治理,那么可以使用邊生產邊治理的方法進行。在進行實際山體治理過程中,需要對山體保護、開放政策、修復原則進行重視,全面落實完善的山體治理工作。在進行礦山工程施工時,需要將重點放在地理環境和地面的管理與監督上,嚴禁出現非法開采等情況發生,若是發現了違法操作和活動,那么就要將重點挑出實施保護。通過治理和生產同時進行的方式,相關的施工單位需要對生產制度和效果實施了解,這樣才能得出完善的治理和發展方案。例如,在對排巖部分進行剝離過程中,需要將重點放在存放部分。在表土部分,需要及時將對植物進行播種,而且還要建立完善的圍欄設備,這樣才能保障植物的成活率。
(2)閉坑治理期。在進行施工過程中,需要重視回填部分,凹坑和沉陷都有著具體的限制要求,需要保持在1m的范圍內。在填土完成后還需要注意找平,使用設備保持土地的平整程度,對于高出水平的部分也要進行找平。若是在基坑深度超過3m時,那么就不能使用回填的方式,需要將其變成池塘或者水景,將多余的土體需要運往需要填埋的部分。在對邊坡進行處理時,植被恢復無法對恢復性和穩定性進行滿足,所以一定要對地貌和自然景象進行考慮,對于部分坡度還需進行削弱施工,這樣才能確保邊坡符合標準值。
(1)植樹造林。在進行山體修復工程時,需要對植樹造林部分進行充分考慮,這樣不光可以為環境保護提供良好基礎,而且還能為開采事業提供便利條件。在進行植物造林工作時,使用的模式一定要與實際情況相符,并且方案還需要具有物理性以及科學性。在工作進行的準備階段還需要對現場條件實施考察,將植物造林的優勢發揮出來,使用地方植物品種,通過這種方式可以節省運費,從而降低工程耗損。在植物品種選擇和搭配方面來講,需要將多種植物品種進行合理搭配,通過混合搭配的方式確定比例,這樣才能確保生態管理穩定進行。
(2)特殊植被恢復技術。若是在特殊的環境下進行施工,需要對植物恢復能力進行考慮,在植物恢復能力較弱的情況下,需要對使用的方式進行逐漸完善,這樣才能發揮出恢復技術的全部效果,從而也能完成破損山體修復的最終目標。在地面平整度施工完成之后,需要進行噴播施工,將植物和營養物進行混合使用,這樣才能確保偏坡施工的質量。對于偏坡部分還需要實施綠化覆蓋,選擇當地植物進行種植,保障坡面傾斜度和植物恢復能力。在進行破損山體修復時,需要使用到蔓藤攀爬技術,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實現植物種植的實際目標。但是在使用這種方法時,一定要注意植物生長特性,結合植物生物學特點,這樣才能發揮出方案的全部效果。這種方案比價適合在坡度較大的區域進行使用,具有的穩定性比較強。
(3)后期管護技術。在山體治理工程完成之后,還需要最好后期的維護工作,通過維護的工作可以為植物生長和恢復提供良好環境。在植物順利恢復之后還需安排工人對植物進行除草和松土,另外還需要開展植物除蔓和扶苗工作。除此之外,在后期開展維護工作中,一定要重視植物養護工作,對于植物需要進行定期維護和施肥以及除草,重視防蟲工作。通過以上的介紹可以看出,對于山體破損面生態治理而言,后期維護技術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所以相關的工作人員一定要重視。
綜上所示,目前由于地震原因以及人類活動等原因造成了嚴重山體破損,若想在山體破損部分做好生態治理工作,那么就要在準備階段做好工程調查和設計,建立完善的技術體系,同時還要進行多方面的技術培訓,不斷進行科技創新,這樣才能為山體破損生態治理提供良好環境和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