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雪梅,馬思思
(德陽市人民醫院,四川 德陽 618000)
據統計,我國有50余種毒蛇,通常分布于長江以南地區,棲息于雜草灌木叢或高山竹林中, 在夏秋季節活動比較頻繁[1]。蛇咬傷患者多為農民和野外工作者,男性多于女性,受傷的位置以四肢較為多見,約占蛇咬傷患者總數的90%以上[2]。人被蛇咬傷后,蛇毒會迅速進入人體內,主要可引起中樞神經系統和循環系統的中毒反應,若處理不及時或處理不當,則會危及傷者的生命。對我院急診科2018年3月~2019年3月第一診斷為蛇咬傷的患者的家屬中抽取的60名家屬實施實踐性健康宣教,其掌握程度明顯提高,現報告如下。
選擇我院急診科2018年3月~2019年3月第一診斷為蛇咬傷的患者,在這些患者家屬中抽取初中以下文化水平(低文化層次)30人,初中及以上文化水平(高文化層次)30人,低文化層次30人采用數表法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15人,高文化層次30人同法。納入標準:年齡在18-60歲,交談、溝通、理解、表達能力可者。排除標準:精神病、老年癡呆、心智不成熟等影響交談、溝通、以及理解、表達能力欠缺者。納入的研究對象充分告知此研究的目的,并自愿簽署私下不同組別的成員不相互探討與研究相關事宜。兩組研究對象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實施傳統性健康宣教(書面和口頭宣教),對實驗組實施實踐性健康宣教(書面流程講解+護士示范蛇咬傷的正確應急處理操作方法,兩周后對其進行操作考試,按自制蛇咬傷應急處理操作評分標準評定其掌握程度。
蛇咬傷局部處理原則:傷口上方綁扎,阻斷毒液吸收、傷口局部抽吸、沖洗、清創,促進毒素排出;傷口周圍用胰蛋白酶局部封閉,破壞蛇毒[3]。
保持冷靜:蛇咬傷后, 應保持鎮定, 避免驚慌、奔跑, 保持患肢下垂并制動, 及早到醫院診治[4]。
傷肢綁扎:綁扎傷肢是一種防止毒液吸收簡便而有效的措施,也是現場容易辦到的一種自救和互救的方法。蛇咬傷后立即用布條類、手巾或繃帶、鞋帶、褲帶等在傷肢近心端、傷口上方約3-10 cm或在傷指(趾)根部予以綁扎,松緊以能阻斷淋巴、靜脈回流為度,從而達到暫時阻止蛇毒吸收的目的。在后面轉送途中應每隔15分鐘松綁一次,每次1-2分鐘,以防止傷肢瘀血及組織壞死。待傷口得到徹底清創處理和服用蛇藥片3-4小時后,才能解除綁帶[5]。
傷口排毒:現場用大量的清水沖洗傷口及其周圍皮膚,擠出毒液;入院后用0.05%高錳酸鉀或3%過氧化氫反復沖洗傷口,清除殘留的毒液及污物。傷口較深者,可切開或以三棱針扎刺傷口周圍皮膚(若傷口血流不止,則不宜切開),再以拔火罐、吸乳器等抽吸促使毒液流出,并將肢體放在低位,以利于傷口滲液引流[3]。
局部冷敷:局部冷敷以減輕疼痛,減慢毒素吸收,降低毒素中酶的活性。在綁扎的同時可對傷肢進行局部冷敷,將傷肢或傷指浸入4-70C的冷水中,3-4小時后再改用冰袋冷敷,持續24-36小時[6],局部降溫的同時要注意全身的保暖。
傷肢制動:受傷后走動要緩慢,忌奔跑,以減少毒素的吸收。將傷肢臨時制動后放于低位,撥打120或直接送往附近的醫療站。
破壞毒素:根據傷口局部反應的大小,用胰蛋白酶2000—5000U加入0.05%普魯卡因
或注射用水20ml做局部環形封閉,能夠降解蛇毒[3]。
采用SPSS 20.0 統計軟件,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
對蛇咬傷的應急處理掌握程度,實驗組(8.56±0.90)明顯優于對照組(5.31±2.32),(t=7.068,P<0.05)實驗組低文化水平(7.78±0.50)的掌握程度也明顯高于對照組(3.10±0.51),(t=25.027,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世界上目前已知大約有2200 種蛇類,對人類有致病危害的毒蛇約195 種。我國蛇咬傷發生率在0.3%左右,被毒蛇咬傷的患者每年可達10萬人次,死亡率約為5%~10%[4]。蛇咬傷多發生于夏秋兩季的農村地區,是農村地區常見急癥。毒蛇咬傷病情變化快,致殘、致死率也較高。有報道表明,最快者3分鐘內可吸收一個致死量的蛇毒[7],急救處理最好在傷后3分鐘內就開始實施。由于部分農村患者文化程度低、醫療知識缺乏、蛇咬傷后不及時就診, 導致延誤治療, 失去搶救時機而最終走向死亡。采用實踐性健康宣教可使其熟練掌握毒蛇咬傷后迅速阻止毒液的吸收與擴散的正確的應急處理方法,同時積極送入正規醫院進行救治,對降低死亡率、提高治愈率、保存生命、防止和減輕全身中毒癥的發生,減少后遺癥、治療費用等具有重要意義。且此方式非常適用于在農村地區,基層醫院每年下鄉進行1-2次毒蛇咬傷后急救技能的現場教學可有效降低蛇咬傷的死亡率、提高治愈率。實踐性健康宣教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