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里鶴
(中日友好醫院,北京 100029)
急診護理是醫院面向急診病患的特殊護理模式,該護理的優劣將直接關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但由于急救護理具有突發性和不確定性,導致護理專業的護生難以在實習過程中接觸到,這邊導致許多剛畢業的護士存在專業急救理論豐富但實踐操作能力弱的情況[1]。針對上述情況,本院開展了一項研究,將高仿真情景模擬教學作為本次研究主要內容,并探討該教學模式在急救護理教學中的應用價值,本次研究內容如下:
選取60名于2019年-2020年在本院進行實習的護理專業的護生,按照隨機選擇的方式將其分為對照組(30名,納入護生均為女性,年齡在19-23歲之間,平均年齡21.62±0.74歲,均為大學本科護生)和研究組(30名,納入護生均為女性,年齡在18-23歲之間,平均年齡21.42±0.81歲,均為大學本科護生),以上護生一般資料無統計學意義,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次研究已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并且所有實習生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兩組實習護生均采取完全一致的理論教學,教科書選擇《急救護理》(2013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理論課程由同一帶教老師授課,每次結束課程后預留作業,護生在每日下班后抽時間完成并預習第二天學習內容。
實踐模擬課程則按照分組開展,其中對照組護生采用情景模擬教學,操作方法為由帶教老師挑選數例典型和非典型急救案例進行講解,通過集體討論的方式讓護生談及該案例中涉及的急救知識及操作方式,最后教師給出急救環境,護生則在教師給出的環境下應用教學人體模型完成實踐教學。
研究組則采用高仿真情景模擬教學,教學流程如下:以護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根據整理的案例設計擬真場景,通過將護生以3人/組的方式進行分組,每名護生須按角色分配完成對患者的診斷、急救、病癥宣教等。帶教老師按照案例設計,要求模擬患者與護生溝通,并根據其操作措施及時調節模擬患者和環境的參數。扶著扮演患者的工作人員除扮演患者外,還需要根據環境情況,適當給予護生有效的提醒和幫助。通過錄像的方式記錄每組護生模擬教學,以便在后期授課中對每組的優缺點進行點評。
對比兩組護生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的得分,本次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測試分別在急救護理教學課程結束后開展,其中理論知識總分100分,考核內容為院前急救,醫院急診科,常用急救技術,重癥監護及特殊急診等;實踐操作總分100分,考核內容為由3例護生為一小組抽選題目進行實踐,由帶教老師對護生急救流程進行打分。
應用SPSS19.0軟件分析以上數據,護生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得分均采用t檢驗,并以(±s)表示,(P<0.05)為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
考核完成后研究組護生(n=3 0)理論知識得分為(86.21±4.45)分,對照組為(86.14±4.51)分,以上兩組得分差異不明顯(t=0.061,P=0.952),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實踐操作得分為(91.01±3.94)分,對照組為(79.84±5.66)分,以上兩組得分差異顯著(t=8.871,P=0.001),有統計學意義(P<0.05)。
近年來隨著我國交通、建筑等行業有序發展,但因機動車或高層建筑造成的意外事故發生率逐年上升。醫院急診科室則是對上述緊急情況設立的特殊科室,該科室接收的患者普遍存在病情嚴重,病程進展快等特點,需要采用相關的急救護理才能有效保證患者療效收益達到最大化。不過急救護理相較于常規護理執行起來更為特殊也更為困難,需要護理人員具備極高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能力,故在其還是護生階段就應當對該護理予以高度重視[2]。
但從實際角度上出發,由于急癥存在極高的不確定因素和護理難度,護生很難在實習階段就能參與相關護理,這導致護生在實際操作方面明顯存在經驗不足的情況,傳統急救護理教學也是多以案例講解和討論的方式展開,使護生無法獲得在操作方面的鍛煉,這將不利于她們畢業后前往醫院就職的發展。隨著醫療教育事業的發展,院方開始致力于急救護理教學的推動。此次本院將高仿真情景模擬教學作為對實習護生急救護理教學的方式,通過情景訓練+課后講解的方式來提高護生的實踐操作能力,相較于傳統教學方式,該方式極大提高了護生的動手能力和應急處理能力[3]。經本次研究可知,兩組護生在理論知識方面無明顯差異(P>0.05),但在實際操作方面,研究組護生得分明顯高于對照組,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通過在急救護理教學中應用高仿真情景模擬訓練能夠在穩定護生理論知識同時進一步提高實踐操作的分數,在護理專業中具有極高的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