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穎,陳 雷,趙 潔,陳 駿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皮膚科,上海 200011)
扁平疣是由人乳頭瘤病毒感染引起的慢性傳染性皮膚病,多見于青年女性,皮損好發于顏面部,呈條索狀排列,急性期常有同形反應,極易復發。常用的傳統療法,如冷凍、激光、電灼或外涂細胞毒性藥物等,療效不確切。筆者的醫療團隊在采取10%鹽酸氨酮戊酸光動力療法(photodynamic therapy,ALA-PDT) 治療面部30例扁平疣患者的治療過程中,配合正規的激光術后護理、心理護理等多方位協作,取得了良好的臨床療效,現報告如下。
選擇2015年1月~2018 年6月期間,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皮膚科就診的30例面部扁平疣患者。疣體均發生在面部,主要分布在面額、面頰、眉間、鼻背、眼瞼上等部位,疣體數目均≥40個。其中男8例,女22例,年齡19~40歲,病程2周~1年。初發患者9例,約占30%,復發患者21例,約占70%,既往均接受過不同種類的內服或外用治療(包括外用維甲酸軟膏、干擾素軟膏、鬼臼毒素液體等),但光動力治療前3個月未接受任何治療干預。皮損形態多表現為:直徑2~3 mm的扁平、淡紅色、皮色、或淡褐色丘疹和斑丘疹,表面光滑,部分皮損伴有抓痕,部分有同形反應。嚴重時,皮疹可互相融合成片,密集分布。其中,5例患者同形反應陽性,約占17%。7例患者有輕度瘙癢,約占23%。所有病例均無瘢痕體質。
選擇鹽酸氨基酮戊酸散(上海復旦張江生物醫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118 mg /支,國藥準字H20070027),用1ml保濕凝膠配制成10%凝膠劑,進行全臉均勻涂抹,隨后在疣體及周圍進行二次重點涂抹。涂藥范圍不超過每皮損邊緣1 cm,采用3M公司聚乙烯膜封包。再遮蓋黑色避光面膜,封包3h后去除,使用波長為633 nm紅光照射(光源為LED光動力治療儀),照射時間為20 min,能量密度 60 mJ/cm2,病灶至光源照射距離10-15cm,每周一次,連續三次。治療前、中、后,給予規范化的常規護理和心理護理。治療結束后,持續隨訪觀察,3月后評判療效,6個月后觀察療效及復發率。
規范性光動力護理常規貫徹診治期間,定期電話溝通,包括治療前注意事項,以及治療后的皮膚修復方法和護理指導。具體如下:
①手術前護理
簽署治療知情同意書;治療當日不宜化妝;治療前清潔面部,統一給予潔面產品;治療8周內,停用光敏性藥物(如美滿霉素、口服維甲酸制劑等);曾患光敏性皮膚病(如日光性皮炎、急性日曬傷、慢性光化性皮炎等)患者,禁止使用光動力治療;告知患者具體治療流程,并答疑解惑;準備敷藥前用刀背對每處扁平疣皮損進行來回三次的刮滑。
②手術中護理
提供舒適的診療就醫環境(室內溫度為25-27℃,濕度50-60%),保持室內安靜和光線適宜。協助患者取平臥位。初次照射5分鐘、10分鐘、15分鐘時,詢問患者是否伴有局部疼痛或刺激感,并請患者大致表述疼痛程度,以及是否可以耐受等。給予心理疏導和解釋,鼓勵患者樹立戰勝疼痛的信心。如果疼痛劇烈,告知醫師,并根據醫囑適當加大治療儀到面部的距離,適當延長照射時間等。耐受后,再恢復初始光照距離,并做好記錄。按照醫囑調好照射參數。戴上專用防護眼鏡和加厚眼罩來加以保護眼睛。不可睜眼。不可擅自拿掉眼罩。照射和巡場醫生和護士也應戴上專用防護眼鏡。
③手術后護理
照射結束后,立即給予冰敷醫療冷貼膜或者冷噴5-10分鐘,冷敷30 min 左右。皮損處應保持清潔干燥,以防感染。治療后一周內,避光防曬,并建議同時使用醫用修復面膜,減少患者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持續性暗紅色斑疹、皮膚干燥脫屑、一過性色素沉著斑等)。避免強光照射,避免進食光敏性食物(如紫云英、油菜、芹菜、海鮮、泥螺等)、水果(檸檬、芒果、橙子等)和藥物(某些降壓藥、抗生素等)。
④心理護理
治療過程中或治療結束后,部分患者皮損部位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即刻皮膚反應,包括紅斑、滲出和疼痛灼熱等治療反應,如實并提前告知可能發生的各種不良反應,使患者提前心理適應。告知患者治療區域可能會出現的不良反應(如一過性、不同程度的紅腫疼、甚至少量滲液、局部干燥緊繃等)及處理方法(多次全臉冷敷,嚴重時可酌情少量使用糖皮質激素、止痛藥等)。同時,向患者例舉治療成功的病例,使患者樹立正確的疾病觀和治療預期。
經規范化治療3 次后3 月,3 0 例患者中1 7 例基本痊愈(57%),顯效6例(20%),好轉4例(13%),無效3例(10%)。
治療后當天及治療后三天內,30例患者的全臉照射部位,均出現不同程度紅斑,無需特殊處理,也可以外敷面膜幫助皮膚修復;其中15例(50%)紅斑較為明顯,并伴輕度刺痛、皮膚干裂、輕度滲出等,疼痛可以耐受;第5~14天,13例(43%)患者出現病灶局部結痂、皮膚脫屑。療程結束后2周起,25例患者的全臉部位,出現不同程度的炎癥后輕度色素沉著。
隨訪6個月后,3例復發(10%),皮損數量超過治療后3個月隨訪的皮損數。
光動力學療法( photodynamic therapy,PDT) 原來多用于皮膚科領域的尖銳濕疣和日光性角化的治療。在皮膚良惡性腫瘤、癌前病變、病毒疣等疾病治療中,也顯示出良好的臨床療效和理想的美容效果。光動力反應的原理指:受特定波長( 635 nm) 紅光照射時,病變生物組織中的內源性或外源性光敏性物質,吸收光子能量,由基態變成激發態且產生單線態氧,并與多種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產生細胞毒性作用致細胞受損甚至死亡[1]。研究顯示,光敏劑不僅在腫瘤組織中有較高的聚集濃度,在一些病毒感染性病灶中也有選擇性聚集。HPV 感染后的細胞增生活躍,ALA 能夠選擇性地被這些細胞吸收,這就是 ALA-PDT 治療人乳頭瘤病毒感染性疾病(如尖銳濕疣、病毒疣等)提供了理論基礎[2]。
目前,采用ALA-PDT療法治療扁平疣的研究較少,因此相應的護理經驗總結就更少。筆者以“光動力、護理、扁平疣”為中文關鍵詞,從中國知網、萬方數據庫、維普網等中文數據檢索建庫至今所有相關文獻,起止時間為1988年1月至2018年12月,僅搜索到相關護理文獻4篇[3-4-5-6],共涉及180例扁平疣患者。其中,鄒金紅等還聯合長效抗菌材料對面部泛發型扁平疣進行綜合護理,不僅效果顯著,而且也提出了一個新的護理方向[6]。光動力療法以其創傷小、無疤痕,已經越來越多地被應用。患者對治療過程中、以及治療后不良反應的正確認知,以及規范性護理治療的缺乏,導致部分醫護和患者對不良反應的出現產生恐慌和擔憂,導致治療的中斷,因此就更加突出規范化臨床護理和心理護理的重要性。
首先,加強護理人員理論機制、不良反應、應急預案、規范治療的學習;其次,需要在治療過程中的不同節點,提前干預和解釋。特別是治療后出現的局部紅腫、疼痛、滲出、結痂和一過性色素沉著等,從心理方面做好護理和疏導,從而更好地使患者配合完成治療,取得理想的療效;最后,復發隨訪,建立相應的隨訪機制、總結護理經驗,為后續的臨床推廣積累寶貴經驗。
建立合理、規范的光動力護理行為規范和措施,有利于確保5-氨基酮戊酸光動力療法治療的面部扁平疣的臨床療效,并最大程度緩解患者因局部不適引起的心理焦慮,導致的治療中斷或懷疑。從而,對進一步在皮膚科領域推廣光動力療法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