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依古麗·買買提,盛海霞
(新疆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肺內科二病區,新疆 烏魯木齊 830011)
現如今,能夠緩解疼痛癥狀的方法很多,但都只是緩解疼痛程度。所以,緩解癌癥晚期患者疼痛癥狀是一個重要課題,據相關研究顯示,結合疼痛管理的護理干預可減輕癌癥晚期患者的疼痛程度[1]。本文將針對結合疼痛管理的護理干預對晚期肺癌癌痛患者生活質量的效果展開研究,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7年4月~2018年4月我院62例晚期肺癌癌痛患者基礎資料收集整合并納入研究對象,男35例,女27例;年齡40~79歲,平均(52.45±6.13)歲。經檢驗發現組間基礎資料無P≤0.05的統計學差異值,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開展統計學處理。
參照組常規護理:給予患者止痛措施,以及常規護理干預。研究組結合疼痛管理:在參照組護理基礎上實施。(1)癥狀告知:入院后,護理人員應與患者進行溝通交流并告知疾病的臨床表現,為患者提供心理咨詢,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識以及對痛感的心理預期。對患者疼痛的綜合評價,評估內容包括:疼痛部位、程度、時間,定量評價疼痛對患者生活質量、活動、情緒和睡眠的影響,為鎮痛劑的應用提供依據;(2)藥物鎮痛:推薦世衛組織三階梯給藥方案用于止痛。24小時內給患者定期止痛:12小時一次,1天兩次,服藥方式盡量以口服或直腸,根據疼痛程度,階梯給藥順序,劑量由弱到強,根據患者需要,由大到小。評價患者24小時內的疼痛狀況,直至疼痛明顯消失[2]。(3)護理干預:對患者采取心理、生理舒適護理和病房舒適干預護理措施。
(1)對比組間疼痛評分,采取疼痛量表(BPI-C)進行評分,十分制,分值越高疼痛程度越高;(2)對比組間生活質量評分。
組間檢驗運算以統計學軟件包(版本:SPSS 20.0)進行輔助,對應執行t檢驗、x2檢驗用以開展計量、計數資料的檢驗,對應以()、(n,%)表示計量、計數資料數據,當P<0.05即表明數值比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31例患者,干預前BPI-C(6.18±1.59)分,干預后BPI-C(2.37±0.75)分;參照組31例患者,干預前BPI-C(6.22±1.46)分,干預后BPI-C(4.21±0.85)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研究組3 1 例患者, 護理干預后, 軀體功能(52.68±15.13)分,認知功能(62.54±12.01)分,社會功能(54.98±11.06)分,生理角色(47.29±10.93)分,感情角色(60.14±15.01)分,一般健康(55.23±15.24)分;參照組31例患者,護理干預后,軀體功能(47.25±11.80)分,認知功能(56.33±11.58)分,社會功能(40.50±10.87)分,生理角色(34.51±9.22)分,感情角色(49.64±12.39)分,一般健康(42.11±10.26)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癌癥晚期患者常拌有疼痛癥狀的發生,如果疼痛不能有效緩解,往往會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癌癥疼痛不僅給患者帶來身體上的痛苦,而且對患者的心理也有負面影響,并且會使患者對治療失去信心,影響患者的治療效果和生活質量。所以,緩解癌癥晚期患者疼痛癥狀是一個重要課題。在參照組護理基礎上實施:癥狀告知、藥物鎮痛、護理干預,可提高患者對疼痛的感知和耐受能力,減輕患者的不良情緒,降低患者疼痛及并發癥的發生率,從而達到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的目的。并且結合疼痛管理的護理干預理念是“以人為本”,在護理時以患者為主體,可提升護理質量,提升患者依從性。
綜上,本次研究后得出,研究組疼痛評分低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在針對護理晚期肺癌癌痛患者時,采用結合疼痛管理護理干預,可有效減少患者疼痛程度,且提升患者生活質量,值得進一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