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良草 余鑫泉 李師祁
(廣州體育學院 廣東 廣州 510075)
目前籃球訓練理論已經開始由技、戰術研究向專項體能的轉變,集中表現在籃球專項力量、速度素質方面。苑廷剛在《CBA優秀運動員比賽跑動特征的初步研究》中,將研究對象設定為CBA總決賽的兩個隊伍主力運動員,研究工具為SIMI°scout技戰術分析軟件,測量以及分析了不同位置籃球運動員在比賽中的不同跑步距離與速度特征,得出結論為隊員走動距離所占比例最大,其次是慢速跑,第三是快跑,所占比例分別為64.7%、26.3%、8.8%。其中,每節平均跑動距離為1432.25m,前鋒、后衛、中鋒分別為1477.93±61.41m、1462.39±21.95m、1356.42±65.51m,整場總的平均跑動距離是5728.99m。池建等人在《現代競技籃球比賽負荷特征研究》中,將研究對象設定為男籃世錦賽前四強隊伍的部分優秀運動員,研究工具為SIMI°scout技戰術分析軟件,測量及分析了世界級籃球運動員在比賽中的移動距離、起跳次數、速度情況,得出結論為世界級男籃優秀后衛、前鋒、中鋒在一場比賽中打滿全場平均移動距離為6400m、6000m、5000m。每個隊伍平均每場比賽能夠完成48.29次投籃、25.52次籃板球,后衛、前鋒、中鋒80%及以上大強度的位移占移動總距離的3.89%、5.57%、5.61%。由以上數據可以分析,籃球運動的大強度位移所占比重不多,反復地提速需要強有力的速度耐力水平支撐。根據籃球員場上位移特征進行訓練,能夠提升訓練效率,滿足比賽需求。
體能是籃球運動發揮技、戰術的基礎,運球、傳球、投籃等技術動作以及掩護、傳切、突分等戰術配合必須在籃球運動員運用體能的過程中展示。籃球規則的不斷演變,要求籃球運動向更多回合更快節奏發展,能否在高強度攻防轉換中保持自身競技能力的發揮成為至關重要的制勝因素,在此過程中速度耐力訓練的作用凸顯。
關于專項耐力的定義,馬特維也夫認為:在某一活動中深入專項化的情況下,發展符合于該活動特點的耐力可以使機體產生特殊的適應性變化。由這一專項發展起來的特殊耐力習慣上被稱為專項耐力。延烽認為:專項耐力是指在專項負荷的條件下,為專項成績而最大限度動員有機體機能的能力,用以抵抗疲勞。過家興則認為:運動員為了在運動期間獲取更好的項目成績,克服機體在較長時間下從事本專項運動時所產生的疲勞,力爭最大限度的動員機能的一種能力。
本文認同前人觀點,即專項耐力是指在專項性訓練和比賽的負荷條件下,為了提高專項競技能力或運動成績而最大限度地動員有機體的機能能力,用以抵抗疲勞的能力。不同運動項目有不同的專項耐力訓練方式,但在訓練中均應采用多種練習方式,以正式比賽或高于正式比賽的技術和強度的要求進行訓練。
此次研究在對耐力素質、專項耐力界定的基礎上,結合籃球運動自身的項目特點,結合相關專家意見和建議,界定籃球運動員的專項耐力為:籃球專項耐力是指為了抵抗比賽中產的疲勞并保障技戰術穩定發揮達到提升競技能力或運動成績目的,而最大限度動員機體機能的能力。籃球專項耐力訓練的任務是提升競技能力并保障技、戰術在比賽中的穩定發揮。
籃球專項體能訓練領域中,專項力量、專項速度、專項耐力都等有不同深度的研究成果,而與之對應的籃球教學實踐中缺少類似成果的嫁接。以廣州體育學院為例,籃球專項選修課的教學任務是:(1)加強身體素質訓練,提高專項素質水平;(2)學習和掌握籃球基本技術,改進技術規范和提高技術動作質量;(3)加強理論學習,提高基本知識水平,以理論指導技術學習;(4)基本做到“三基”、“四會”,具有一定的教學訓練能力;(5)體現體育教育的專業特點,適應各級學校籃球的教學工作。一套不更新的教案無法適應對不同學生的教學要求,也無法滿足提高專項素質水平的教學任務。
在教學任務中,提高專項素質水平是一個重點,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發現,針對籃球運動特點組織展開專項耐力訓練主要面對以下問題:(1)耐力訓練過程的疲勞及結果的延時,消磨了學生練習的積極性;(2)缺乏實操性強的專項耐力訓練方案及客觀地評價手段;(3)未設立關于專項耐力的考核標準;(4)教學比賽人均上場時間短,未能更好發展專項耐力素質。由此可見,為滿足籃球專項選修課教學任務,有必要在目前教學基礎上進行專項耐力訓練。
首先要明確的一點是,專項耐力訓練不能取代所有的教學內容,而是在教學過程中有計劃地滲透專項耐力訓練,替代部分常規耐力訓練方法。通過向廣州體育學院籃球教研室部分教師求教后認為,篩選理論上難度、強度適合籃球課堂教學的專項耐力訓練方法,并將其有計劃地分布在課的準備部分、基本部分、結束部分,可以在實習教學活動中開展。根據競技需要原則,籃球教學的專項耐力訓練更多放在課的結束部分。根據籃球專項選修課的實際需要,對籃球專項體能訓練中專項耐力的訓練制定教學方案,有針對性地滿足教學需求,同時為籃球專項體能訓練中的專項力量訓練、專項速度訓練方案等融入課堂提供參考。
大學籃球專項選修兩個班級學生,各25人,具備一定籃球基礎。
(1)文獻資料法。
根據文章研究需要,使用中國知網、廣州體育學院圖書館、以及中國期刊網等平臺查閱和搜集與籃球專項耐力訓練方案設計的相關的書籍和文獻資料,了解本論文的相關研究內容,充實基礎理論知識和專業理論知識,再對搜集的數據進一步整理與分析,為本次的研究奠定理論基礎。
(2)問卷調查法。
①問卷效度檢測
請籃球教研室專家及運動心理學專家對問卷進行效度檢驗。
②問卷信度檢測
重測法:本研究用對所要調査對象中的一部分進行重測信度法測試,兩次測試間隔兩周并統計第二次問卷。
a.內容和目的
通過咨詢相關專家,篩選適合籃球專項選修課專項耐力的訓練的手段,同時對測試指標進行進一步確認。
b.詢問的方法、方式時間
2019年2-3月通過面談和打電話這兩種方式逐個進行訪問。
c.訪問對象
廣州體育學院籃球教研室專家及廣州體育學院運動心理學專家。
(3)實驗法。
①實驗時間
2019年 2-6月(16周)。
②問卷的設計與評定
根據研究內容和研究目的,按照體育科研方法的原則,同時征求專家意見,在此基礎上進行教練員問卷設計。預計于 2019年12月底,對廣州體育學院10名籃球教師進行問卷調查,現場發放和回收,并進行效度檢驗。
③實驗地點
廣州體育學院籃球場
④實驗對象與分組
本實驗對象為廣州體育學院籃球限選學生50人,A班實驗組25人,B班對照組25人。
⑤實驗目的
結合籃球運動項目特征及訓練中的實際情況,運用運動訓練、體育科研方法等相關理論,對專家訪談及教練員進行問卷調查,篩選出適合廣州體育學院籃球專項選修課專項耐力訓練的手段以及評價指標。把篩選出的專項耐力訓練手段合理搭配編制訓練方案融入課堂教學中,在籃球課訓練中施行。通過 16周的訓練,驗證在專項選修課專項耐力訓練中,本文所設計的這套籃球專項耐力訓練方案的應用效果。
⑥實驗流程
本研究的實驗流程由六個階段構成。第一階段:確定實驗測試指標;第二階段:設計籃球專項選修課專項耐力訓練方案;第三階段:實驗前測試學生籃球專項耐力指標,獨立t檢驗檢測兩個班差異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第四階段:實驗組采用本研究設計的專項耐力訓練方案進行訓練,對照組采用常規的耐力方案進行訓練,進行16周的實驗干預;第五階段:16周實驗干預后,再次對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所有指標進行測試;第六階段:整理資料、進行數據統計以及數據分析。將實驗組(自身配對t檢驗)與對照組(自身配對t檢驗)訓練干預前后所有指標(組間獨立t檢驗)進行對比分析。
⑦測試指標的確定和訓練手段的篩選
篩選步驟:首先在閱讀大量文獻資料的基礎上,結合籃球運動專項耐力特征,確定大量的測試指標和訓練手段;然后對相關專家進行訪談,通過專家訪談法向能夠接觸到的專家尋求幫助,進一步篩選籃球專項耐力訓練手段和確定指標,根據相關專家意見和建議對訓練手段的指標進行刪減和補充;最后經過對教練員發放問卷,繼續篩選籃球專項耐力手段和進一步對測試指標的確定。
籃球專項耐力測試指標應該從籃球運動項目本身出發去確定,首先根據《中國籃球協會運動員技術和體能測試與評定手冊》和《廣州體育學院體育教育專業籃球專項選修課大綱》中可以準確反映籃球運動專項耐力水平的指標,再根據學生的身心發育特點去進項整合,最后通過專家訪談的形式確定專項耐力測試指標,同時向教練員也發放問卷,調查結果作為輔助參考。
篩選專項耐力訓練手段應考慮以下4個方面:首先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二是根據訓練的基礎條件;三是課上訓練的特點;四是趣味性。結合籃球運動的項目特征,整理出提高籃球專項耐力的訓練手段;同時結合大學生心理、生理特點和日常實際學習生活情況,通過向相關專家進行訪談和對教師進行問卷調查完成訓練手段和評價指標的篩選。
經過篩選,確定全場變向跑、“T”字跑、全場變距三次折返跑、定點投籃、運球急停跳投、兩分鐘持續投籃、綜合運球六個指標。
⑧實驗控制
在16周的實驗期間,實驗組與對照組訓練地點相同,各組內的訓練內容、負荷、方式相同,實驗組按照專項耐力訓練方案對受試者進行訓練工作任務,對照組按照之前常規的耐力訓練手段,在訓練中受試者沒有參加其它耐力訓練。
(5)數理統計法。
使用Spss 22.0統計軟件對實驗后測得的數據進行統計處理,用獨立樣本t檢驗的方法測試A、B兩班組間差異,用配對樣本t檢驗的方法測試A、B兩班組內差異進行前測及后測,各組數據的平均數和標準差用±s表示。

表1 前測成績差異水平
實驗前測成績差異水平顯示,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生在六項籃球專項耐力指標的對比中,P值均>0.05,無顯著性差異。A、B班均為廣州體育學院學生處根據體育教育專業學生培養計劃隨機分配學生組成的班級,兩班學生在身高、體重、年齡、性別等特征上雖未進行檢測,但存在顯著性差異可能較小,故未對學生專項耐力指標以外的其他因素進行前測。在無顯著性差異條件下實施不同教學方法,保證實驗科學性。

表2 A班實驗前后成績差異水平
實驗組前后成績差異水平顯示P值均<0.05,且實驗后成績更好,證明實驗前后A班在專項耐力水平上取得了明顯的進步,籃球專項耐力訓練方案取得了教學效果。無論是哪種訓練方式,只要進行了一段時間有規劃、有目的的訓練,在無違背運動訓練的前提下,都能對學生的成績水平產生正向效應,主要需要比對的是A班學生與B班學生成績的提升率。從成績水平提升率可以看出兩班學生進步幅度的不同。

表3 B班實驗前后成績差異水平
實驗組前后成績差異水平顯示P值均<0.05,且實驗后更好,證明實驗前后B班成績取得了一定的進步,籃球常規訓練方案取得了教學效果,既有籃球專項課教案積累了大量的教學訓練成果,能夠提升學生的籃球專項耐力水平。進一步對比分析兩班學生實驗后的專項耐力指標是否具有顯著性差異,能驗證專項耐力訓練方案的有效性。

表4 實驗后兩組成績差異水平
實驗后兩組學生在專項耐力水平上均取得了一定幅度的增長。通過實驗后兩組學生籃球專項耐力指標測試結果對比分析,實驗組學生成績增長率較對照組學生更高,且除去“T”字跑一項指標外,其他指標 P值均<0.05,證明專項耐力訓練方案更能夠提高學生專項耐力水平,主要體現在全場變距三次折返跑、定點投籃、運球急停跳投、兩分鐘持續投籃、綜合測試方面。這些方面對應的競技能力分別為:短時間內全速攻防能力、投籃穩定能力、持續持球進攻能力、攻防中的傳運及防傳運能力。實驗后對比中,“T”字跑的無顯著性差異也說明此次制定的籃球專項耐力訓練方案在提升學生持續短距離變向跑能力方面,仍值得改進。
專項耐力訓練方案與常規既定教案的施行,都對學生的專項耐力水平產生了正向效應。專項耐力訓練方案的運用,在籃球專項選修課中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對應的籃球運動競技能力分別為:短時間內全速攻防能力、投籃穩定能力、持續持球進攻能力、攻防中的傳運及防傳運能力。同時以“T”字跑為例的持續短距離變向跑能力方面,此次制定的專項耐力訓練方案仍值得改進。既有籃球專項課教案必定積累了大量的教學訓練成果,也必須要保持吸取體能訓練新成果的態度,以量化標準有針對性地提高學生專項素質。
長期以來,提高體育教育訓練專業學生專項素質水平是專項選修課最重要的任務之一,缺乏針對性的教學方案以及課時數的限制,使得一些項目的教學效果達不到教學任務的要求。建議教師根據專項特征,設計出更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案,能夠完善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率,適應教學任務的要求。不止是籃球專項速度耐力水平可以在籃球限選課中有針對性地提高,籃球專項力量、速度等素質水平同樣可以通過籃球教師或教練員對訓練方案的設計,在不影響教學進度的情況下得到提高。
目前,關于專業籃球運動員體能訓練已有大量新的研究成果產生,體能訓練量化的科學性逐步體現,如何將既有研究成果引進體院課堂實踐,提高教師與學生訓練的科學化水平會受到更多關注。引用既有科研成果,適時插入訓練課的各個部分,有助于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訓練結果與教學實踐的對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