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春艷 張璐


“國有危難時,醫生即戰士。寧負自己,不負人民!”17年前,抗擊非典,他挺身而出;庚子新春,迎戰新冠,他逆向而行。他就是年過古稀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
疫情蔓延舉國焦? 初二星辰奉國詔
“疫情不重,不會讓我來,這份信任是無價的。”1月25日,大年初一,中央緊急成立赴湖北疫情防控指導組,張伯禮名列其中。
臨危受命,聞令而動。在出征武漢的飛機上,張伯禮賦詩道:“曉飛江城疾,疫茫伴心惕。隔離防勝治,中西互補施。”面對尚有很多未知的新冠肺炎,他心里卻有一份底氣,那是對中醫藥的信心。
那時的武漢,發熱門診外陰冷潮濕,門診內人滿為患。張伯禮意識到,如果不加以控制,感染人數會越來越多。
當晚,張伯禮就第一時間向中央指導組提出,必須嚴格隔離,他提議將確診、疑似、發熱、留觀4類人群進行集中隔離,分類管理。“但嚴格隔離,只是成功了一半。不吃藥也不行。”張伯禮提出“中藥漫灌”的治療方法,讓集中隔離人群普遍服用中藥,擬定“宣肺敗毒方”等方藥,讓4類人使用中醫藥。他的建議被中央指導組采納。
張伯禮開出方子后,試著給湖北九州通的企業負責人打電話,請他們幫助做袋裝中藥湯劑。對方回答:“沒問題,全力配合。”張伯禮說:“現在沒有錢,也不是做一天,也不是做千百袋。”對方說:“為了武漢人民,什么都不要講了。”這讓張伯禮感動不已。
第一天3000袋,第三天就達8000袋,最多時一天4萬袋。張伯禮難掩興奮:“通過普遍服用中藥,集中隔離的很多發熱、疑似患者病情得以好轉,效果不錯。”武漢開展了最全面最嚴格最徹底的大排查,嚴格隔離的同時普遍服用中藥,取得了良好效果。
數據顯示,2月初到2月中旬,從4類人當中確診新冠患者的比例為80%,吃藥10天左右,2月中旬降到了30%,2月底降到10%以下。
武漢江夏區大花山有個戶外運動中心,當地人稱“江夏鳥巢”,抗擊疫情期間被改建成江夏方艙醫院。
“一定要有中醫藥陣地。只要有陣地,就能有作為。”張伯禮說。他與中央指導組專家、北京中醫醫院院長劉清泉寫下請戰書,提出籌建一家以中醫藥綜合治療為主的方艙醫院。
經中央指導組批準,張伯禮率國家中醫醫療隊隊員,進駐江夏方艙醫院。這是一次傳承精華、守正創新的生動實踐,方艙醫院從中藥、針灸、貼敷到太極拳、八段錦一條龍綜合治療。
2月14日,江夏方艙醫院開艙。張伯禮穿著寫有“老張加油”的防護服,熟悉環境,緊盯流程,問診患者,對癥擬方,指導臨床,巡查病區……每天幾個小時的行走,里面的衣服都濕透了。
截至3月10日休艙,江夏方艙醫院共收治新冠肺炎輕癥和普通型患者564人。中醫藥團隊交出了輕癥病人零轉重、痊愈病人零復陽和醫護人員零感染“三個零”的亮眼成績。中醫治療經驗不脛而走,90%的方艙都使用了中藥,一般轉重率2%~5%,遠低于公認的10%~20%轉重率。中醫藥療效得到了證明。
張伯禮提出,“大疫出良藥”。在中央指導組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領導下,篩選出金花清感顆粒、蓮花清瘟膠囊、血必清注射液、清肺排毒湯、化濕敗毒方、宣肺敗毒方“三藥三方”,因證據充分、療效確切,“三藥三方”被編入國家版診療方案。
身先士卒立榜樣? 寧負自己不負民
只有張伯禮的兒子張磊知道,父親的手在農歷大年二十九受了傷,趕去武漢的時候還纏著紗布。張磊是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風濕免疫科副主任,父親對患者、對這份職業的全情投入深深地影響著他。父親去武漢不久,張磊便率領天津第十二批援鄂醫療隊增援江夏方艙醫院。
到武漢后,張磊擔心父親身體,打電話說想去看看,卻被父親拒絕了。張伯禮說:“我在這里被照顧得很好,你不用來看我,看好你的病人就行。”
從做人到從醫,張磊一直把父親當作榜樣。他在“紅區”干的都是最危險的工作——提取患者咽拭子樣本。他清楚,在與病毒較量的戰場上,醫生絕不能膽怯、退縮,“那病人豈不更絕望嗎?”
父子倆在武漢共同抗疫20多天,直到方艙醫院送走最后一個病人時,兩人才在醫院門口見上一面。在武漢抗疫期間留下的一張合影上,3個穿著防護服的人并肩站著,中間是“老張”,左右兩邊各有一個“小張”,其中一個是兒子張磊,另一個是侄子張碩。一家3位醫生,同時在為武漢抗疫忘我戰斗。
張碩說:“我心目中醫生的樣子就源于我的伯父,他用實際行動讓我明白,中醫不僅是用幾味藥物,也是一生的責任與擔當。”
今年30歲的楊豐文師從張伯禮,他的專業是中醫內科,從老師身上學到更多的是大醫精誠的醫德仁心。在他心中,老師就是英雄。
聽說老師只身前往武漢,楊豐文很擔心,“但張老師沒有絲毫猶豫,他總說,‘祖國需要,我必須去”。楊豐文清楚,老師心里總是裝著病人,“從來不把自己的事放在前面”。
在張伯禮抵達武漢后沒幾天,楊豐文也趕到老師身邊,“我擔任他的助手,多少能幫他分擔一些事”。
他眼見著70多歲的老師每天跑醫院、看病人、開會,“每天都要到半夜才休息,第二天一早又趕去醫院了”。在他印象中,疫情最緊張的那段時間,張伯禮每天的休息時間只有3小時左右,“既讓人心疼,又讓我們年輕人敬佩”。
楊豐文記得在武漢時,張伯禮去醫院給病人看病,從不懼危險。然而,一次走到“紅區”門口時,他忽然停下,回過頭對楊豐文說,“你就別進去了,在外面等著我”。楊豐文知道,這是老師對學生的疼愛,“可他只想著別人,從來不考慮他自己”。
“‘天一病區,收到請回復……”開艙后的那些天,醫護人員每天都能聽到對講機里傳來張伯禮的聲音。在大家看來,這聲音更像是一顆定心丸。但是,就在2月18日那天,天津中醫醫療隊領隊、中醫一附院急癥部副主任劉學政發現,每天早上9點前準時出現在方艙醫院的張校長“失約”了。
其實,在那段時間里,除了江夏方艙醫院,中藥還被大范圍地投入到其他方艙醫院,使用率超過了90%。張伯禮要指導臨床、進入隔離病區看患者,還要負責擬方、巡查醫院等。由于長時間不分晝夜地高強度工作,他膽囊炎發作,腹痛難忍,中央指導組的領導強令他住院治療。2月19日凌晨,張伯禮接受了微創膽囊摘除手術。為了不動搖軍心,也不讓家人擔心,手術前他讓醫院不用征求家屬意見,并且自己簽下了手術同意書。
手術醒來的當晚,躺在病床上的張伯禮就開始用手機指導疫情防控工作,這讓學生黃明博士心疼不已:“術后第三天,校長要參加之前定好的疫情防控視頻會,為了不讓大家知道他生病的消息,他特意讓我找來一件外衣幫他穿在病號服外,并讓我攙扶他慢慢‘挪下床,坐在椅子上參加了整場會議。”
視頻的另一端,沒有人知道這是一位剛剛做完手術的病人;視頻的這一端,看著鏡頭外虛弱疲憊的張伯禮,黃明的鼻子酸酸的,“校長把自己的全部身心都投入到中醫藥抗疫中”。
張伯禮住院期間還豁達地擬詩一首,以表情懷:“抗疫戰猶酣,身恙保守難。肝膽相照真,割膽留決斷。”
他風趣地說:“這回把膽留在了武漢,看來這輩子注定與武漢‘肝膽相照了。”
術后,張伯禮迅速地重回“戰場”。隨后的日子里,好消息一個一個的傳來:
3月10日,江夏方艙醫院休艙。收治的564例患者中,無一例轉為重癥,且做到了零感染、零復陽。
3月19日,武漢新增確診病例、新增疑似病例、現有疑似病例首次全部歸零,這一天恰逢張伯禮72歲生日,他說,“武漢清零”就是送給他的最好禮物。
4月16日,在武漢奮戰了整整81天的張伯禮凱旋。在回津的高鐵上,張伯禮的一段話讓黃明終生難忘:“校長說:‘只要疫情需要,我定義無反顧。如果不來,這輩子都會后悔死!”也是在那一刻,黃明終于讀懂了張伯禮校長的那句“寧負自己,不負人民!”
“醫術固然重要,但想成為一名好醫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仁慈的愛心,更為重要。”張伯禮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從醫40余年來,他一直用自己的仁心詮釋著大醫精誠的深刻內涵。
“英雄”之稱重如山? 心為病患復如初
“張校長日常工作非常繁忙,但他幾乎沒有停過診。有時實在趕不及,他會叮囑醫院逐一發信息和打電話通知患者晚點過來,擠出時間也一定把已預約的患者看完。校長常說,不能辜負了患者的信任……”天津中醫一附院國醫堂護士長俞潔對此感受頗深。“他給人的印象總是溫文爾雅、和藹可親,不管工作強度有多大,疑難雜癥有多棘手,對患者總是關切、溫和的。”
“他說話風趣,還會舉一些通俗易懂的例子,講解癥狀時讓患者一聽就明白。”“他視患者如親人,在與患者交流中,總能在不知不覺間消除患者心中的緊張焦慮。”……這是患者們對張伯禮精湛醫術、高尚醫德的一致評價。
“他看病很認真,考慮問題細心周到,心里會裝著患者。”“完全沒有架子,對我們非常好。”“他是一個有溫度,相處起來讓人感覺溫暖的人。”
“我來這兒不光是看病,還跟著張院士學做人。”老患者王女士這樣表達自己對張伯禮的敬仰,“這五六年里,每次來,他除了給我調整處方,還總是寬慰我。患者再多,他也會耐心地看完所有病人。有一次一直看到晚上9點,他依然不急不躁,就像對待自己的親人一樣有耐心。”
雖然身兼數職、工作繁忙,但已72歲高齡的張伯禮仍堅持每周出三次門診,每次門診30人。“今年5月初復診以來,他幾乎沒有停過診。即使是兩場會議的間隙,或是午休吃飯的時間,他也會趕回醫院出門診。”天津中醫一附院國醫堂護士長俞潔說。
俞潔回憶,前不久,張院士上午參加了天津市衛生健康戰線抗疫先進事跡報告會,下午2點還有國際視頻會要開。
上午散會后,他急忙趕回醫院利用午休的兩個小時出門診。“那天他回來后,直接進了診室,還一直跟患者道歉說‘讓大家久等了。”那一刻,俞潔深深感受到張伯禮對患者發自內心的愛。
張伯禮常說,一流的醫生應該坐下來會看病、站起來能演講、閉上眼會思考、進了實驗室能科研——這是他培養中醫人才的目標所在。
張伯禮把“賢以弘德,術以輔仁”作為自己的座右銘。“這是我20年前讀《論語》讀出來的心得。”在今天接受媒體采訪時,他解釋說,“賢以弘德”就是談道德首先做好人,如果不熱愛自己的國家和民族,不尊重自己的父母和師長,就不是個賢人。“術以輔仁”就是用精湛高超的醫術來證實仁愛之心。“道德好、醫術精,這樣才能做一個合格的醫生。這是我對自己的要求,也愿意和我的學生們共享,培養出更多合格的醫生。”
此次獲得“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張伯禮的心情一直難以平靜,既覺得這是無上榮光,又非常忐忑不安。“我們幾個人只是代表而已,42000多名馳援武漢的醫護人員和武漢市幾十萬的醫務工作者共同戰斗才取得了勝利。”
“‘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是黨和人民給予全體醫務工作者的崇高榮譽,也是給中醫界的無上榮譽。我要把這個榮譽珍藏起來,化作一種精神和力量,更加努力地工作。要大力弘揚偉大抗疫精神,從眼前來說,做好今秋冬可能出現的第二波疫情的防控;從長遠來說,更好地為人民健康服務,為健康中國服務。”張伯禮這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