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詩言志,歌緣情。中國古典詩詞或悲切,或歡快,或纏綿,或愁苦,或慷慨激昂,或黯然神傷,是作者感情的充分體現。中國古典詩詞可以分為抒情詩和敘事詩,但總體而言,大部分詩詞為抒情詩,即使是敘事詩也要以抒情為依托。因而深入理解掌握中國古典詩詞的抒情方法,是進一步提高對中國古典詩詞的鑒賞能力最根本的途徑。掌握古典詩詞的抒情方法,會點燃我們閱讀詩詞的熱情,去體悟更細膩更敏銳的情感,刷新我們對日常生活的認識,結合人生去體悟詩意與真情。
關鍵詞:古典詩詞;抒情方法
作者簡介:宋燕子(1981.8-),女,漢族,碩士,講師,武昌職業學院通識課部專任教師,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及管理溝通的運用。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0)-32-0-02
詩言志,歌緣情。中國古典詩詞或悲切,或歡快,或纏綿,或愁苦,或慷慨激昂,或黯然神傷,是作者感情的充分體現。千百年來,中國古典詩詞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代代相傳,淵源流傳,引起讀者在感情上的共鳴。中國古典詩詞可以分為抒情詩和敘事詩,但總體而言,大部分詩詞為抒情詩,即使是敘事詩也要以抒情為依托。因而深入理解掌握中國古典詩詞的抒情方法,是進一步提高對中國古典詩詞的鑒賞能力最根本的途徑。
中國古典詩詞的抒情方法總體上可分為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兩種。直接抒情又稱為直抒胸臆,是不借助任何外物,情感噴薄而出。它不講究委婉含蓄,多為毫不掩飾地 直接傾訴。感情直露,奔放熱烈,表達樸實真切,打動人心。漢代民歌《上邪》中直接抒發女子對愛情的熱烈渴望和積極追求,“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天地合,乃敢與君絕”,生死相隨,福禍相依,永不分離;李清照在《聲聲慢》中“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疊字直接將愁苦渲染出來,結語的“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更是將夫死國破家亡的絕望哀愁抒發到極致;白居易在《長恨歌》中“此恨綿綿無絕期”直接歌頌了唐玄宗和楊貴妃的凄美愛情;陶淵明在《歸園田居》中的一句“性本愛丘山”直接點明五柳先生的隱者風范。直接抒情簡潔明快,畫龍點睛,直入主題,但過于直白,失去了詩歌的含蓄意蘊之美。
間接抒情是詩歌的主要表情達意途徑,亦可稱作意象表現[1]。詩人在處理情感時細膩委婉,言在此而意在彼,借助意象來表情達意,意象即是天地萬物,包括自然景物和社會人事,一切景語皆情語。通過意象表達情感,或因事緣情,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或詠史抒懷,同時輔助以一定的表現手法,如比喻、象征、典故、舉止等等,讓讀者讀之感之,思之悟之,領略中國古典詩詞的委婉含蓄、詞句精妙之美。
最常見最有表現力的抒情方法,主要有如下幾種:
一、借景抒情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里提到:“昔人論詩詞,有景語、情語之別,不知一切景語皆情語也。”[2]意境或境界即是情景交融,著墨自然萬物,使詩情畫意高度融合,感悟人生百態。借景抒情又包括融情于景、寄情于景、因情造景,三者有些許不同,區別三者的細微差別,更能深刻理解古典詩歌的意蘊之美。融情于景在于作者情感與客觀事物的有機融合,借助景物抒發人生感慨,借樂景抒樂情,如“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借美好景物抒發歡快之情;杜甫《春夜喜雨》中“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借描繪美好的春雨夜景表達內心的喜悅之情。借哀景抒哀情,“自古逢秋悲寂寥”蕭條肅殺的秋景往往在詩人筆下呈現出哀痛之情等等。李清照的《聲聲慢》純用自家言語而引人入深婉纏綿之境,可謂“不著一‘典,盡得風流”[3]。梧桐細雨,絲絲縷縷,增添點點離愁;滿地菊花,憔悴零落,倍加痛徹心扉。馬致遠的《天凈沙 秋思》通篇借典型秋景抒發離愁,“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斷腸人”語言簡單卻意蘊豐富,詩中有畫,極為精確地寫出了作者漂泊多年的羈旅行役之苦。反之亦然,如以樂景寫哀情,對比強烈,更增添悲涼哀痛的力度。如“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美好的“春花秋月”李煜無心欣賞,沉溺于自身的故國之思、亡國之痛中無法自拔,借美好景物抒發悲痛之情;杜甫《絕句》中“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江水碧綠,江山青蔥,繁花似錦,白鳥高飛,面對春末夏初的美麗景色,不僅無法引發絲毫游玩的樂趣,反而觸發了無限傷痛的身世漂泊之情。
寄情于景又有所不同,它是將作者的主觀情感寄寓在客觀事物中,讓客觀事物靈動起來,有了人的喜怒哀樂。如杜甫《秋興八首》(其一)中的“叢菊兩開他日淚”,“菊”本無情,之所以流淚,是杜甫情感的寄托;白居易《長恨歌》中楊貴妃與唐玄宗天人兩隔之后,日夜思念,“行宮見月傷心色”,“月”本無心,但此時也有了人的情感。
因情造景顧名思義,是根據表達情感的需要設置相應的情景。如白居易《長恨歌》中臨邛道士招魂一節,“排空馭氣奔如電,升天入地求之遍。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就是根據情感的需要設置了虛無縹緲的仙境,讓人身臨其境,引起讀者的共鳴。
二、借事抒情
借事抒情是指用一件或多件典型的事例抒情作者的真情實感。慢慢地鋪敘開來,讓讀者逐漸醞釀情緒,身臨其境,深入其情,達到情感上的高度共鳴。杜甫的《兵車行》《石壕吏》都是典型的敘事性作品,借寫具體的事實過程來寫盡民間疾苦。《兵車行》中寫道戰爭對百姓的創傷,都改變了民間重男輕女的傳統,“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可是男兒大多都戰死沙場,女兒又嫁于誰呢?杜牧在《夜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一句,闡述了商女不知亡國之恨的事實,表面上看似批評商女,實際上讓讀者仿佛看到了晚唐統治者及掌權的達官貴人醉生夢死,奢靡腐化的圖景,體會到作者一針見血,鞭辟入里,無盡的嘲諷之情。
三、借舉止抒情
一舉一動總關情,用行為舉止等細節來抒情的方式即為借舉止抒情。特定情境中的舉止,是個人彼時情感和心理的直接體現,抓住了關鍵舉止,就抓住了詩歌的總綱,往往可以收到以少勝多的表情達意的效果。張籍《秋思》中“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寄家書時細膩的動作描寫,表達了客居他鄉的自己對親人的深切思念之情。李白在《行路難》中“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寫出了被唐玄宗賜金放還之后悲憤抑郁,面對“金樽清酒”這樣的滿漢全席全無興趣,通過“停杯投箸”“拔劍四顧”等動作準確地表達出來。柳永在《八聲甘州》里“不忍登高臨遠”“誤識歸舟”典型的細節動作以一當十,點鐵成金,悱惻動人,耐人尋味。
四、借比喻抒情
比喻是文學中最常見的修辭手法之一。通過比較本體和喻體的相似點,化平淡為生動,化通俗為神奇,化淺顯為形象。比喻和抒情的方式有機結合,即是借比喻抒情。李煜在《虞美人》中的千古絕唱“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將抽象不可及的愁苦比喻成一江春水,可觸可感。白居易在《長恨歌》中也多次運用到借比喻抒情,“梨花一枝春帶雨”楊貴妃哭泣時的我見猶憐的美貌用梨花帶雨來體現,“在天愿做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比翼鳥、連理枝是唐玄宗和楊貴妃愛情最好最生動的詮釋。杜牧在《早雁》中,通篇使用比興的手法,用早雁來比喻南逃的難民,大雁受到驚嚇四處逃散,比喻邊關的百姓遭到回紇統治者的侵擾而顛沛流離。李清照在《聲聲慢》中借菊花自喻,昔盛今衰,孤苦無依,絕望哀愁;辛棄疾在《摸魚兒》借蛛網自喻,殷勤結網,卻只是粘惹飛絮,徒勞無功,無人賞識,壯志未酬,感受作者內心的深創劇痛,領略作品獨特的美學風格[4]。
五、借象征抒情
象征又稱托物言志,通過某一特定的意象,隱喻暗示具有某些相似特征的某類事物的表達方式。象征和比喻有些許相通之處,但借比喻抒情沒有隱喻暗示的成分,它是以此物比喻彼物,更注意具體細節的相似,而借象征抒情更注重整體性,用整體的特征來表情達意。比如李白在《行路難》中寫道“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用這些想象的情景來象征仕途的坎坷,這里就是整體象征,注重了“冰塞川”“雪滿山”的整體性。詩經中《蒹葭》整體借象征抒情,中心意象“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表面上是寫追尋意中人不得的惆悵苦悶,實際上“伊人”不僅僅指愛情,亦或是人生理想,親情友情等一切珍貴真摯的情感,象征人生可望不可即的普遍意義,人生就是在追尋中前進,在追求中成長,生命不息,腳步不歇,奮斗不止。
六、借典故抒情
借典故抒情即是用典這種修辭手法在詩歌中的運用。借用歷史上的事件來借古寫今,借典是手段,抒情是目的。李白在《行路難》中運用了三個歷史典故,“閑來垂釣碧溪上”源于呂尚垂釣碧溪,等待東山再起;“忽復乘舟夢日邊”出于伊尹乘舟夢日,人生充滿希望;“乘風破浪會有時”引于南朝大將宗愨“愿乘長風破萬里浪”,對未來重拾必勝的信心。典故加強了詩歌的厚重感,借典故抒情更能準確表達李白積極樂觀的積極精神,豪邁激昂的英雄氣概。辛棄疾在《摸魚兒》中,寄豪放于婉約,將暮春寫得“肝腸似火,色貌如花”,用“長門事”被打入冷宮的陳皇后,寫峨眉善妒之事實,用“玉環飛燕皆塵土”歷史典故諷喻當朝權奸,不要太得意忘形,一定會自食惡果。歷史典故與辛棄疾的人生遭遇高度契合,將投閑置散、報國無門之悲憤抒發到淋漓盡致,蕩氣回腸,極具感染力。
古典詩詞是我國文學史上最有生命力的瑰寶。它歷經歲月洗禮,千錘百煉,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獨具魅力。掌握古典詩詞的抒情方法,會點燃我們閱讀詩詞的熱情,去體悟更細膩更敏銳的情感,不斷刷新我們對日常生活的認識,結合現實去體悟詩意與真情。
參考文獻:
[1]徐中玉,陶型傳[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
[2]王國維[M].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8.
[3]曾經半生事,件件在心頭——李清照《聲聲慢》意象解讀[J].高方.寫作.2011(01).
[4]無可奈何之痛 沉郁蒼涼之美——辛棄疾《摸魚兒》細讀[J].何群.名作欣賞.20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