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報生 于海


或孤獨,或沉默,大山深處的中國鄉村大都是這個模樣吧。
藏在太行山里的林州市任村鎮盤龍山村就是這樣,千百年來在孤獨中歷經著滄桑,在沉默中期待著被喚醒。
心系鄉土,報效桑梓,又終歸是有血性、有良知的中國人的本性。
58歲,本應是氣定神閑、享受生活的年紀,然而,一個出生在修建紅旗渠炮聲中的孩子,一個從大山里走出來、年近花甲且行走不便的獨臂硬漢,卻不顧家人的強烈反對,頂著方方面面的壓力,毅然回鄉,挑起了黨支部書記的重任。
總有一種精神,讓人振奮;總有一種情懷,讓人淚流;總有一種膽識,叫人欽佩。“獨臂村支書”王生有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事跡感動了無數人,他也因此先后榮獲“河南省十大扶貧人物”“安陽市優秀共產黨員”“十佳優秀農民基層干部”等榮譽稱號。
王生有,生在太行山,長在太行山,紅旗渠精神長在了他的骨頭里!
盤山“天路”打開了山門
紅旗渠畔的盤龍山村如今成為網紅,山村的嬗變譜寫著新時代紅旗渠的故事。國慶前夕,我約上農民作家白青年慕名前往。
“慢點慢點,這里拍一張!”車停在盤龍山天路的拐彎處,同行的白青年抑制不住興奮的心情。放眼望去,遠處的紅葉綠枝在隨風盡情地搖曳,近處的蝴蝶在帶著露珠的小黃花上翩翩起舞……我站在海拔1300米高的太行山巔,迎著剛硬的山風,俯瞰這條鑲嵌在懸崖絕壁上的山路,心里暗暗在想:都說王生有是硬漢,看來還真不是吹的!
盤龍山村位于林州市任村鎮西部深山區,建村時間可追溯到清順治五年(1648),是任村杓鋪一常姓農戶,為方便種地而舉家遷此,多少年來繁衍生息,遂成村落。因地處層巒疊嶂、勢如盤龍的山上,便取名叫“盤龍山村”。又因村南村北有紅沙石環抱,村莊又建在山頂上,故當地人也稱該村“沙裹垴”。
王生有的大哥王自有,在盤龍山村當了50多年的村干部,帶領村民修路、綠化、種藥材,力圖摘掉貧窮的帽子。2013年6月,為硬化東垴自然村的道路,王自有突發心肌梗死,壯志未酬,倒在了村黨支部書記的崗位上。
王自有走了,帶著太多的遺憾、牽掛和不舍。而孤獨的山村仍在孤獨著……
生活還要繼續,道路還要延伸,事業還要傳承。“難時思良將”,于是,盤龍山村干部群眾不約而同地想到了王生有——王自有的三弟,一致要求他回村來挑這副擔子。
王生有,1958年出生,年輕時參軍入伍,復員后落戶到林州市姚村鎮井灣村。他多年來經營貨運業務,生意做得紅紅火火。家中兩兒一女都已成家,子孫滿堂,生活幸福安逸。
聽說要讓他回山上老家當村干部,王生有的老伴兒、兒女齊聲反對:咱不缺吃穿、不缺錢花,出來都幾十年了,到底圖個啥啊?快六十歲的人啦,來回折騰,你的身體也頂不住啊!
何況,王生有跑運輸,2004年曾遭遇一場嚴重的車禍,不幸失去了右臂,右腿也嚴重殘疾,走路很不方便。
王生有一開始也很矛盾,但面對鎮黨委的懇請和鄉親們期盼的眼神,想想大哥未竟的事業和不能暝目的遺愿,思慮再三,最終還是說服了自己,說服了家人。
“咱是一名黨員,盤龍山是咱的根,做人不能光顧自己的小家。大哥沒干成的事咱得干成!”王生有接過了大哥的重擔,決心把鄉村建設進行到底,以此告慰大哥的在天之靈。
天高云淡,風清氣爽。2013年10月,王生有風塵仆仆,走馬上任。從此,王生有,便成為了一個名副其實的喚醒鄉村的領路人。
決心好下,實施卻難。
硬化道路和老百姓的拆遷補償需要一大筆資金,村里幾乎沒有一分錢,怎么辦?
“這錢我來出,我答應過大哥,就一定要幫他完成這個心愿!”王生有的二哥王金有說的話穿云裂石,一字千鈞,給王生有吃了一顆定心丸。王金有在焦作市從事建筑業和房地產多年,沒少為家鄉建設出力,為硬化通往東垴自然村的道路,保護村口的古樹白皮松,再次慷慨解囊,捐款85萬元。
要想富,先修路。盤龍山地勢偏僻,山高村遠。要想打開山門,通往外界,就必須打通盤龍山至陽耳莊的主干道,這條道路總長5公里,就有3公里在懸崖峭壁上,彎多路陡,常有落石,以致好多人不敢開車上山。如果這條“天路”修不好,沉默的山村無疑還會繼續沉默下去。
王生有的脾氣像太行山的紅沙石,又硬又犟。他說,老一輩能在那個年代修成紅旗渠,我就不信我們現在修不好這條路!
他跑前跑后,帶領村民就地取材,利用擴路時開采的大石塊,修建防護墩,還在路邊植上了風景樹,設立了標志牌,并且建設了幾處觀景臺,工程總投資40多萬元,至今還有17萬元沒有還上,那是他以自己市區的一套房子作抵押貸的款。別人總是說,有了困難找群眾,而王生有呢,即使困難再大,也自己硬扛著,更不愿給老百姓增加負擔。
“唯有英雄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豪邁的詩句刻在了紅沙石上,大紅的“天路”二字在陽光照耀下熠熠生輝。王生有站在巨石旁,風趣地對我們說:“盤山路坡陡彎急,開車上山司機們都得小心翼翼,每次回盤龍山,老伴總是擔心。每次早出晚歸,老伴多次問我出去干什么,我說要賬。后來不忍心一直瞞著她,就告訴她在盤龍山路上施工。她賭氣一個月沒有和我說話,但飯還是叫我吃的。”我們都禁不住笑了。王生有,這個鐵骨錚錚的太行漢子,顯現出了他幽默的另一面。
山路彎彎,“天路”猶如一條長龍盤繞在太行山間。充滿傳奇色彩的駙馬莊園——陽耳莊村,承載著紅色記憶的八路軍129師秘密糧倉——盤龍山村,有著美麗傳說的娘娘家鄉——皇后村,三個古村落像三顆寶珠,串連在“天路”這條項鏈上,于是,這里的古村、古廟、古跡便靈動起來。
“現在村里的路通了,進出村方便多了,還有專門的公交車直達,這樣的好日子擱在以前,可是想都不敢想啊!”81歲的退伍軍人劉拴明坐在路邊,指著新修的水泥路,兩眼噙滿了幸福的淚花。
山門開了,山民笑了……
白皮老松守望新家園
驅車行至盤龍山村的村口,挺立在眼前的那棵白皮松樹,與秋風親昵著,發出了歡悅的沙沙聲,她是盤龍山的“迎客松”。
這是一棵不一般的白皮松。查閱林州的古樹名木檔案,林州樹齡300年以上的白皮松只有5棵。該樹樹高接近10米,樹圍超過2.1米,樹冠如蓋,佑民如親。
“這樹,就是我們村的標志,是我們盤龍山的保護神。”退休教師張周林站在樹陰下訴說著村與樹剪不斷的情絲。
村民有村民的行事方式,白皮松早已被盤龍山村民奉若神明,他們為白皮松填土筑臺,修建了石臺階和圍欄,豎起了景觀石。逢年過節,村民們會給老樹挽上紅絲帶,表達敬意。
老樹的神奇果真不是空穴來風。村民們你一言我一語地訴說著老樹的種種神奇:祖祖輩輩,小山村平安祥和,托的就是老樹的福,老樹護佑蒼生,百姓才得以安居樂業;老樹寬厚仁慈,渾身是寶,福澤百姓,松籽能吃能榨油,松果能治哮喘和慢性氣管炎,龜裂的白色樹皮更神奇,是治療牛皮癬的上等藥材。災荒年間,老樹不知道救活了多少百姓;抗戰期間,小鬼子掃蕩盤龍山,也是神樹布下了迷魂陣,小鬼子拿著軍用地圖,漢奸帶路,愣是沒找到盤龍山村,氣急敗壞地沿途焚燒了幾處民房之后灰溜溜地走了,八路軍的幾十萬斤軍糧則安然無恙。
白皮松樹見證著小山村的滄桑歷史,也見證著小山村昔日的孤獨:墻角的雜草還在瘋長,傾圮的院墻,空空蕩蕩的院子……人們早就出山了,老屋子好像還沒有收到信息,用殘余的氣力在獨自堅守,它們或許還在癡心地等待著主人的歸來。該村在冊人口有200多人,但常住人口實際不足70人。“大部分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了,村子里留下的大都是年老體弱者。”盤龍山村主任王增喜說。
“老人出不去,青年不想回,原因何在?”打開山門后,王生有又在沉思。
王生有是個活力四射的人,他想要的是一個充滿活力的鄉村,他要讓盤龍山村改頭換面,成為一條活生生的龍。
王生有把自己的設想和駐村第一書記及村黨支部一班人商量。他們把房屋、文化、自然等種種元素,重新醞釀、組裝、黏合,一個兼顧宜居生態、設施配套、產業發展及文脈延續的鄉村發展藍圖呼之欲出。
黨支部組織村民在白皮松樹下開會。
大家想不想把日子過好?想!街上的石頭蛋子糞堆要不要清理?要!美麗鄉村改造項目好不好?好!改造到你家門口還擋不擋了?不擋了!
村民們心里明鏡似的:神樹下的承諾馬虎不得。
王生有心里更明白:鐵板上釘釘子,君子一諾千金,答應了就一定要兌現!
王生有自籌資金10萬元,拆除村口廢棄豬圈20余個,建成了一座2000多平方米的停車場;爭取國家危房改造項目,村里20戶人家每戶領到了5000元至10000元不等的補貼資金,同時實施了傳統村落保護和民房外墻面改造。
2018年4月11日上午,盤龍山巔,日暖風輕,美麗鄉村項目建設開工儀式隆重舉行,現場彩旗飄展,熱鬧非凡。該項目向上爭取美麗鄉村建設資金100萬元,王生有的二哥王金有又捐助資金100余萬元,這是盤龍山村有史以來投資最多、規模最大、影響最為深遠的工程。共有22個子項目,設計有觀光水系2000余平方米,綠化5000余平方米,停車場2個,觀光平臺10余個,水沖式標準化廁所1個,300立方米蓄水池5個,登山臺階3000余米,觀光步道5000余米,農村特色路燈20余盞。
一年過去了,兩年過去了。王生有帶領村民,在盤龍山這張白紙上,寫出了最新最美的文字,畫出了最新最美的畫圖。
今日的盤龍山:觀光水系波光粼粼,蒼松綠草相互映襯,賞景平臺一覽風光,登山臺階步步高升,觀光步道蜿蜒起伏……最讓人高興的是,盤龍山村在2019年6月被住建部等六部門列入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中國鄉村自有中國鄉村的樣子,那棵具有圖騰意義的白皮松,因了中國鄉村的召喚而老樹新芽、枝繁葉茂,煥發了青春。整個盤龍山村在短短幾年中也鳳凰涅槃,舊貌變新顏!
紅色記憶喚醒了鄉魂
白皮松在盤龍山高聳入云,不過現在有了比白皮松樹更高的存在,那就是飄揚在“紅色糧倉”展館上鮮艷的國旗。
走進“紅色糧倉”紀念館,我們看到了展墻上有這樣一段表述:盤龍藏糧,功于抗戰,光照歲月。抗日戰爭時期,盤龍山作為戰時戰略物資秘密收藏點。村民深明大義、不計報酬、自覺支持抗戰,騰出房舍以供藏糧之需,雖藏糧過萬,村民卻忍饑挨餓,從不動一粒糧、一寸棉,用智慧和生命守護著“糧山”,還協助照顧傷員,為抗戰做出了積極貢獻,人們親切地稱這里為“紅色糧倉”。
“紅色糧倉”,是盤龍山擁有的寶貴的紅色精神財富!
王生有說:“一直以來,有許多人來尋跡八路軍的藏糧,其實當時的糧倉就是家家戶戶的閣樓。”閣樓猶在,仔細查看,不難看出被壓得高低不平的木樓板和大梁因承載過重,被壓彎用木樁頂過的痕跡。
普通的木樁,猶如擎天柱,頂住了艱難歲月,挺立在軍民心中!
面對沉寂多年的歷史封塵,王生有聚聚眼神,用他特有的方式,舉起左臂,攥緊拳頭:要讓黨旗永遠飄揚在盤龍山上!
他帶領人走進各家各戶:76歲的張新民獻出了珍藏多年的“糧倉封條”;聽被八路軍發展為黨員的張吉其、張天錄等人講述當年往事,查看糧倉原貌,挖掘當年證物……還請來了黨史專家查閱資料、入村考證。
“在幫扶單位林州市紀委監委和任村鎮黨委的大力支持幫助下,我們籌資建設了這個占地1000余平方米的紅色糧倉展覽區,以實物、圖片和歷史資料,復原了當時存糧的場景,真實再現了那段軍民互助、齊心抗戰的歷史。”王生有侃侃而談,眼中流露出睿智的光芒。
為了講好“紅色糧倉”的故事,時任盤龍山村駐村第一書記李政可是下了大功夫。他查閱歷史資料,詢問村里老人,自己編寫講解詞并親自擔當講解。他邊走邊指著圖片介紹說:1940年春,八路軍129師和林北縣政府決定將收購的糧食、繳納的公糧和其他物資等放置于盤龍山村,這里因此成為129師的秘密糧倉,前后共計為八路軍存放谷物大約50萬斤,食鹽5萬斤,黑豆10萬斤,還有大量棉花、皮革等物資。同時設戰地醫院收治傷員、山上山洞被用來儲藏槍支彈藥。村民們自覺站崗放哨,救護傷病員,漿洗衣服,套驢碾糧以供部隊食用。
紅色糧倉展館、秘密會議室、首長居住地舊址、戰地醫院舊址、藏糧洞、藏糧房;石街、石院、石頭墻;石碾、石磨、石頭圈;舊桌、舊凳、舊箱柜;一件物品又一件物品、一個院落又一個院落,各自以最原始的功能恢復著當年的記憶,講述著當年的故事。
在村委會大院里,90多歲的王修交老人,顫巍巍地正在為來賓動情地講述著當年作為兒童團員幫助八路軍和民兵巡邏看護糧倉的故事;林州市燕園商學院俱樂部“學紅色文化、慶中秋佳節、賀盛世中華、做有為青年”主題學習活動正在這里舉行,會員們為村里65歲以上老人送上現場手工制作的月餅,端上熱氣騰騰的大米飯燴菜。參觀完“紅色糧倉”展館后,他們集中在展館前合唱起了《歌唱祖國》,嘹亮的歌聲在綠樹掩映的盤龍山回蕩……
一段歷史,一串血與火的傳奇故事。鎮里、市里、省內、省外,前來參觀考察、接受黨性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黨員、干部、師生、游客,一批接著一批,絡繹不絕。盤龍山,成了聞名遐邇的紅色教育基地。
鮮艷的五星紅旗,在家家戶戶的房頂上迎風飄揚。不屈的“鄉魂”,奮進的“鄉魂”,流淌著紅色血液的盤龍山,煥發出了更加燦爛的榮光。
椒香飄出了太行山
“全體村民注意了,今天下午咱合作社要收購鮮花椒,把葉兒揀干凈,價錢不低啊!”晌午剛過,山村的大喇叭聲沿著大街小巷飄響。
聽到廣播,村里人就開始忙活起來。花椒送到合作社,再也不愁賣花椒了。對于村民來說,這可是多年來他們想也想不到的大好事。
誰又知道,為成立這個合作社,王生有付出了多少心血和汗水。
盤龍山村是省級貧困村,如何帶領群眾脫貧致富,常讓王生有眉頭攢成大疙瘩。
不干則罷,干就要干出點動靜來。王生有天生一股犟勁,九頭犍牛也拉不回來。他說:“做生意沒啥訣竅,誠信、踏實是根本,扶貧路上,咱不能丟下一個人。”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盤龍山出產的大紅袍花椒,個大味濃顏色紅,央視主持人海霞在“河南十大年度扶貧人物主題晚會”上用濃重的河南話說:“要買花椒一定要買河南盤龍山的十里香大紅袍。”
十里香,大紅袍,就是要叫它又紅又香。2017年,王生有緊緊抓住這個突破口,一錘定音:“家有余糧吃穿不慌。一個村和一個家庭一樣,沒有錢啥也不好辦,壯大集體經濟是重點。”
他擔任法人,建成了盤龍山村農林牧養農民專業合作社,要富大家一起富。
為了順利起步,他又積極爭取扶貧貼息貸款30萬元,用于合作社前期周轉資金。合作社按照高于市場價5%的價格收購,統一包裝、銷售,當年就實現了開門紅。用合作社的盈利為貧困戶每戶發放了3000元,還為其他村的15戶貧困戶每戶發放了1200元。2018年春節,合作社拿出近4萬元,為全村每戶發放了50斤大米、10斤油。2019年重陽節為全村70歲老人每人發放一袋大米、一桶油。
聽到村里收花椒的喇叭聲后,村民們車推肩扛來到村委會大院。村干部老張負責稱重,駐村第一書記則忙著給老鄉們計重、開票、點錢。村民們心里的高興勁,掩飾不住都寫在了臉上。
合作社還成功申請了“大紅袍花椒”外包裝設計專利,注冊了商標,開設了淘寶網店,采取線上和線下同時銷售。除了銷售花椒,合作社還把村民的粉條、小米、黑豆、黃豆、核桃、中藥材收購過來,隨著花椒一同銷售,老百姓得到了實惠,合作社每年也有10余萬元的盈利。
“2019年,俺家賣花椒500余斤、黃芩700余斤,收核桃200余斤,共收入3萬多元。今年我又買了花椒烘干機,雇了好幾個工人,辦了個小工廠,計劃翻蓋房子、發展農家樂。”76歲的村民張偉德雙手比劃著,仿佛錢已裝進了口袋。
又到花椒成熟季節。一顆顆花椒像一盞盞小燈籠簇擁在枝頭,連綿的花椒樹織成了太行山上一片片特有的云錦彩霞。濃郁的花椒味兒彌漫在整個山野,香得自然,香得透亮。前來盤龍山采風的安陽師范學院文學院教授陳才生感慨地說:“聞一聞,這就是太行山區老百姓豐收的味道。”
醒來的鄉村路更寬
盤龍山醒了:村莊美了,收入多了,人氣旺了。但王生有并沒有滿足,他最愛唱的還是那首林州市歌:“山里人生性犟,后邊來的要往前邊放……”
在王生有眼里,盤龍山有著許許多多的寶藏。盤龍山的資源很豐富,關鍵在于去發現、去挖掘、去開發。盤龍山具有天然優勢,完全能走出和過去、和別人不一樣的路子來。他要讓鄉村換個方式生長,他要讓盤龍山形成持續健康發展的內生動力。
王生有在對盤龍山未來發展的謀劃中,列出了三個提綱:紅色文化是寶,綠色生態是金,產業發展是路。
要讓紅色陣地更紅,以“紅色糧倉”為引領,繼續挖掘紅色資源,講好紅色故事,打造出影響,塑造出品牌,讓更多人實地體驗紅色基地,感受到紅色精神的魅力。
要讓生態陣地更美,以綠色資源為優勢,以山區風光為特色,以白皮松、傳統村落民俗文化為內涵,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民俗旅游,打造特色民宿,建設寫生基地,形成吃住行游購娛一條龍式的盤龍山旅游服務。
要讓產業陣地更興,以大紅袍花椒、中藥材及其他農副產品為主產,擴大花椒樹下養殖萬只土雞場規模,讓農民腰包鼓起來,讓集體合作社規模壯大起來。
日日行,不怕千萬里;常常做,不怕千萬事。殘缺的身驅不會停下奮斗的腳步,高聳的山峰不能阻擋追夢的決心。
在掛滿獎牌的會議室,王生有展望著未來的山村夢想。從他那明亮的眼神里,讓我們看到了似是有一種有堅定信念的光在里面流動,這便是人們經常形容的那種自信的力量吧!
我們與王生有談興正濃,忽聽室外響起清清爽爽的秋雨聲。
雨潤山鄉,細雨中的盤龍山,抖擻精神,顏面清朗;風吹嶺動,挺拔的白皮松樹,搖曳枝條,松針歡笑;寒露時節,“糧倉”上的紅旗,經霜耐寒,愈加鮮艷;山下的紅旗渠,蜿蜒曲折,流向遠方……
哦!盤龍山依舊叫盤龍山,但這是一個已經進入精神幸福時代的太行山村、中國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