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孤獨與藝術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復雜、多樣的藝術產生經常與孤獨等遭遇有著密切的聯系,同時也有很多藝術作品也會以孤獨為主題,呈現出不同的色彩,一些是充滿向往,一些則是充滿無望。以阿赫馬托娃的早期作品為例,其自身早期作品中的孤獨主題十分多樣,而且內容也有所不同,彼此之間存在著明顯差異。她的作品是俄羅斯文學一顆璀璨的明珠,仍然作品中離不開孤獨主題,反而言之孤獨主題也為藝術的發展和其詩歌的發展提供了很大程度的支持作用,具體特點也存在著明顯的差異之處,根據主題不同本文主要對其早期作品進行剖析,分析在不同、多樣孤獨主題下藝術魅力和彼此之間的差異之處。
關鍵詞:阿赫瑪托娃;詩歌;孤獨
作者簡介:許俊(1981.5-),女,漢族,遼寧本溪人,碩士,中國石油大學勝利學院講師,研究方向:俄語語言文學。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0)-32--02
引言:
文學藝術的發展本質上與人們的物質生活有著密切聯系,物質生活促使著人們的精神世界發展,并根據個體化的經歷差異發生一定程度的改變,而伴隨人類精神世界的不斷發展和進步,精神世界又會反作用于物質生活。在這一過程中,很多的文學藝術作品主題都離不開孤獨,而孤獨的本質都是一種個體意識覺醒的標志,是一種現代化意識,主要是個體與他之間溝通交流受阻所引起的。既往并不是人類生物中不存在這樣的現象,而是這種現象沒有被關注到,而伴隨文學藝術的發展,個體意識的覺醒之后,其自身啟迪藝術、作為藝術主題的現象就逐漸增多。
一、阿赫馬托娃早期作品的時代背景
(一)早期經歷
從時代背景角度來說,阿赫馬托娃所處的時代是一個變化巨大的時代,作為20世紀俄蘇著名詩人、翻譯家、文學家,其自身也是阿克梅派極為具備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其所有的作品都與她的人生有著密切聯系[1]。阿赫馬托娃的一生七十余年中經歷了無數的生命波折,而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這一生一切的波折都有她深愛的詩歌所陪伴,這些多樣的經歷也反哺到了詩歌藝術上,綻放出絢麗奪目的藝術色彩。其早期作品與時代背景和個人經歷有著密切聯系,彼此之間存在著較強的關聯性,從其生活的背景角度來說,阿赫馬托娃出生于敖德薩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童年、青春時期都在彼得堡南郊的皇村度過。這樣的人生經歷和所處的環境,就極大程度的決定了她的藝術發展,因次第是當時俄羅斯藝術家、作家相對集中的地方,例如著名作家普希金就曾經長期在此地居住。其早期作品也受到了這些經歷的因素影響,同時也有很多時代背景因素造就的孤獨因素和作品中的孤獨主題。
(二)時代因素
阿赫馬托娃所處的時代是一個逢巨變的時代,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這樣的大時代背景也造就了無數的文學家、藝術家以及科學家[2]。年輕一代的文學家、藝術家在這個時期迎來了自己的發展舞臺,同時時代背景下的自我經歷,也為其創作靈感提供了很大程度支持,提供了很多的創作靈感,用來從事詩歌的創作。阿赫馬托娃也絲毫不例外,她自幼就面臨著皇村之中的優美,所處時代背景又面臨很多的悲慘,兩個姐姐的早逝、父母的離異,以及早期她和同為阿克梅派世人尼古拉·古米廖夫的感情破裂,都對他作品創作產生了較大程度的影響。也是因為如此,其早期作品之中的孤獨色彩就相對具備代表性。她的作品以情感細膩而婉約為代表,早期作品中更是如此,尤其在閨閣時期的孤獨主題,更加具備其自身的特色和特點。
二、閨閣時期的孤獨主題
阿赫馬托娃在閨閣時期的作品中孤獨主題主要是以少女情懷為主,產生這樣的特征一方面與年齡閱歷有著密切聯系,另外一方面也與其早年經歷有著很大的關聯性,比如父母的離異、姐姐的早亡等等[3]。這樣的因素和特點相對較為明顯,其詩歌內容更多還是似有似無的深閨寂寞,還有一些與命運相關的悲戚感。比如在《無論是那個吹風笛男孩》這一詩歌中,該詩歌創作于1911年,屬于其早期閨閣時期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如詩歌中:“我不祈求只會和力量。但,要讓我取取暖,烤烤火!”這些言語詞匯中,透露著的是孤獨與無助,也有很多落寞感。而在更早期的作品,如1909年創作的《我對著窗前的光亮祈禱》,詩歌中說:“在這空空的屋子里,它猶如金光燦燦的節日,也是對我的慰藉。”從其中能讓人感受到少女的孤獨、寂寞和內心的些許無助感,更多的祈求神的幫助,把一絲絲光明和光亮也當作希望,當作前來慰藉她的事物,賦予其靈性。這樣的詩歌把少女的孤獨、寂寞心事娓娓道來,孤獨的情緒很容易引起共鳴,惹人深思又對這樣的少女充滿了好奇,她究竟經歷了些什么樣的無奈,會陷入到這樣的孤獨無助之中。
三、情感之中的孤獨主題
從初戀到熱戀再到失戀,這樣的心理過程也讓整體的藝術發展產生了一定的波動,阿赫馬托娃早期的抒情詩中也是圍繞著這些心理過程,產生了較多的佳作,有著較高的藝術價值,而在這一過程中,其抒情又離不開孤獨這一主題[4]。初戀、熱戀和失戀三個階段,前兩個階段看似與孤獨沒有密切的聯系,實際上二者也存在著較為明顯的關聯性。初戀階段,懵懂中短暫的分別也會引起孤獨,比如《門扉兒半開》這一詩歌就較為具備代表性,“燈下黃光一團,我諦聽:沙沙響,你為什么走了?我感到迷茫。”這種愛戀過程中與愛人短暫的分別也引起了一種孤獨感,產生了孤獨共鳴。在這一過程中,孤獨、憂郁都是這一詩歌的情調,雖然本質上離不開作者自身的經歷和生活感受,但是從實際角度出發,其更多的還是一種詩歌美學效應,并非是如悲劇史詩級作品一般的孤獨。而在熱戀之中,患得患失也會產生孤獨感,比如《白夜里》所闡述的,“你不知道,我累了就,可就是不想上床。”這種透露迷茫感和孤獨感的詩歌更加具備細節性,讓人有一種愁苦愁憂的感覺,內心的情感復雜多樣,既離不開、不想分離,又充滿孤獨感和疲憊感,詩歌的內容也讓人充滿回味,帶來很深刻的思考,讀到詩歌仿佛就看到了熱戀中苦惱的少女。
絕望、悲哀和孤獨,仿佛與失戀是天生綁在一起的,密不可分的,這種失戀和分手,帶來的絕望、憂愁和孤獨嗎,一直是藝術發展中最為具備核心的一部分內容,所帶來的影響也相對較為明顯[5]。這樣的發展規律和特色十分之明顯,帶來的影響也相對較大一些,當詩人有了這樣的經歷之后,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這樣的經歷就會化悲憤為詩歌創作的靈感。比如《吟唱最后一次會晤》之中,就寫滿了作者本人的絕望、失落和不知所措,“我的腳步仍然輕盈,可心兒在絕望中逐漸變得冰涼,我竟然把左手的手套戴在了右邊的手上。”這種絕望和揪心的感覺讓所有人都為之一顫,能產生心靈深處的共鳴,雖然沒有寫了多少失落的感受,但那種失落的行徑卻從字里行間體現出來,讓人望而生憐。由此可見,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愛情、戀愛永遠都是與孤獨最為接近的之一,其對于詩人本身帶來的創作靈感也相對較多,情感的表現、表達也十分的生動。除了在愛情和戀愛中所獲得的孤獨以及孤獨主題,生離死別之中的孤獨主題也是阿赫馬托娃早期作品中十分具備代表性的一種主題,具備較為明顯的特色,這也與她的個人經歷有著密切聯系,所處的時代和幼年的精力,都決定了其自身對生離死別存在著獨到的看法,有著較為深刻的感受和認知,在發展的過程中也產生了很多藝術的火花。
四、生死離別的孤獨主題
生死離別一直是文學藝術、詩歌藝術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內容,也是讓整體藝術更加有情感共鳴的一部分,阿赫馬托娃早期作品中,也有很多與生死離別相關聯的孤獨色彩[6]。在20世紀俄羅斯詩歌藝術中,其自身永遠離不開的都是宗教題材,阿赫馬托娃的相關主題以及作品也不例外,有著更加濃厚的宗教情懷和宗教色彩,借助宗教去寬懷生死,也會使用很多具備特殊宗教意義的詞匯、元素去烘托氣氛。比如她早期作品的《葬》中,“我為墳墓尋找一個地點。你可知道哪里最亮堂?在茫茫原野上寒冷,在海濱石碓中凄涼。但她想來習慣安靜,眷戀著陽光。我在墓上建一間小屋,像我們的家,愿它地久天長。”這樣的作品具備較為鮮明的特點和特色,同時也形成了較為鮮明的一種表達生離死別中孤獨感的風格。對于一種自然規律,明顯有了另外中更加浪漫的想法和觀點,這也是其早期作品孤獨主題中最為常見的特點之一,具備較為明顯的價值。
總的來說,藝術價值的提升與人們的物質生活有著密切聯系,阿赫馬托娃經歷了更多生離死別,故而在孤獨主題中,這部分內容也占據了較為關鍵、較為核心的地位,起到了較為關鍵性的作用。這種孤獨主題也具備明確的藝術性,二者碰撞出了新的火花。
五、結束語
如上所述,在阿赫馬托娃早期作品中,孤獨色彩和孤獨主題具備較強的藝術性,這與其個人經歷、時代特點有著密切聯系,其中尤以閨閣時期的孤獨主題、情感之中的孤獨主題和生離死別的孤獨主題最具鮮明特色。
參考文獻:
[1]史偉. 安娜·阿赫瑪托娃中晚期作品中的孤獨主題[J]. 大陸橋視野, 2016, 000(004):266-266.
[2]Polloni N . Experiencing Matter: Translations and Transitions in Grosseteste's Early Works[C]// Premodern Experience of the Natural World in Translation.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the History of Science, Berlin (Germany), 27-28 June 2019.
[3]徐拯民. 詩意隨苦難而飄零——論阿赫瑪托娃與蕭紅創作的憂郁美[J]. 俄羅斯文藝, 2013, 000(006):72-76.
[4]史云燕. 哀泣的繆斯——解讀阿赫瑪托娃的抒情詩[J]. 黑龍江科技信息, 2011(03):179-179.
[5]張會燕. 跨越絕望邊緣的愛——淺析阿赫瑪托娃詩歌《在白夜》[J]. 俄語學習, 2016(6):46-49.
[6]Leggett A N , Choi H J , Chopik W J, et al. Early Cognitive Decline and Its Impact On Spouse's Loneliness[J]. Research in Human Development, 2020, 17(1):7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