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丹丹 圖片提供/壹 圖
進入8月,天氣炎熱,濕度也很大。氣溫高的季節,人們容易困乏、煩躁、壓抑、懶散,稍微動一動就會出汗,更別提運動了,因此不少人喜歡“孵”空調,不愿運動。其實越是長時間待在空調房間,身體適應外界環境的能力就越差,夏季的運動鍛煉對我們的健康起著重要作用。對于普通健身者來說,在夏季適當運動好處多多,可以有效緩解身心疲勞,讓人更加精力旺盛。今年8月8日是第12 個“全民健身日”,“全民健身”正逐漸成為現實,讓我們借這個主題來說一說炎夏時節該如何運動健身吧。
首先,研究發現,夏季常參加鍛煉的人與不鍛煉的人相比,其心臟功能、肺活量、消化功能都更好,而且得病的幾率也較低。運動能增加皮膚的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提高感覺的靈敏度,加強皮膚如毛孔、汗腺、皮脂腺等對冷熱刺激的適應能力,從而增強人體的免疫力。同時運動還促進皮膚健康,夏季氣溫高更易排汗,每個成年人全身有200 萬~500 萬個毛孔,當人體體溫升高到一定程度時,這些毛孔便會自動打開,體內及體表的代謝廢物便會通過汗液排出,能使皮膚更加清潔透亮。
其次,越是怕熱的人其實夏天越是應該參加體育運動。運動試驗顯示,在熱環境下運動,能使皮下毛細血管擴張、體腺開放加速、散熱能力得到提高,使機體有更強的體溫調節能力。
但是,炎夏運動也存在一些明顯的不足,如出汗多,容易導致脫水、體內水電解質紊亂;陽光下運動易受到紫外線的輻射引發皮膚病變;高溫可導致中暑等。因此,暑天運動時更要注意科學性。
夏季陽光直射,紫外線照射很強,直接暴露在陽光下的運動時間不能過長,否則一來容易曬黑曬傷,二來造成體溫過高,甚至嚴重時還可能中暑。因此選擇運動項目時可以適當選擇一些室內的活動:熱愛跑步的人可以選擇跑步機、橢圓機運動;球類運動也可以轉移到室內,籃球、羽毛球等大眾喜愛的運動完全可以在室內場館進行;喜愛舞蹈、健身操的人更可以在室內完成運動鍛煉。
那么炎熱的天氣是不是完全不能外出運動呢?雖然夏季陽光強烈,但適當的陽光照射有助于調節鈣磷代謝、預防骨質疏松,因此夏季也是需要外出運動的。建議時段在清晨或傍晚,選取空氣清新、環境優美的場所,每次鍛煉時間不超過30分鐘,保持正常體溫,注意及時補水。
氣溫較高時身體的代謝水平也隨之升高,因此夏季運動時能消耗更多的能量。對于想要減肥減脂的人群來說,這是一件好事。但也需要注意,過于追求運動效果可能會造成運動量太大、過度疲勞。
過度疲勞的主要表現有:運動時速度幅度都明顯下降,動作變形、不穩定,氣促或心悸,自我感覺不能再繼續堅持。更為嚴重的是,運動強度過高,還可能導致橫紋肌溶解綜合征,可見肌肉疼痛、壓痛、腫脹及無力等肌肉受累的表現,亦可有發熱、全身乏力、尿呈茶色或紅葡萄酒色。
因此夏季運動時,運動強度應保持在中等強度,戶外運動每30分鐘遮陰休息5 ~10 分鐘,有明顯疲勞感時就不應勉強繼續。
夏季運動出汗多,鹽分喪失量大,容易使細胞滲透壓降低,導致鈉代謝失調,發生抽筋等現象。所以,夏季運動及時補充水分非常重要。
水量:補水方法最好是少量多次,運動中每10 ~15 分鐘飲水150 ~200 毫升。可以選擇淡鹽水或含電解質的運動飲料,但不要喝過甜的飲料,以避免增加胃的負擔。運動后也應及時補充水分,但不要一次喝得太多,狂飲會增加心臟的負擔。
水溫:在炎熱的夏季,酣暢淋漓地運動后來一杯冰水或冰飲料是很多人喜歡的做法,但是這樣做常會導致胃腸道的不適癥狀。運動時血液向肌肉集中,胃腸道內血流量減少,代謝減慢,隨著運動體溫的升高,胃腸道內的溫度也會逐漸升高。而運動結束后猛然喝下一杯冰水,會導致胃腸溫度急劇下降,雖然瞬間覺得清涼,但可能引起胃腸道的痙攣,導致腹痛、腹瀉、脾胃虛弱等情況。建議運動后補水以常溫水為主。
運動后還應注意保持體溫。運動時應選擇穿快干透氣的衣物,運動后及時擦汗,避免汗液快速蒸發而失溫。運動后也不要立即洗澡,剛運動結束時,心率還未恢復到平靜水平,血液循環速度較快,立即洗澡進一步擴張周圍血管,可能導致血壓下降,容易發生頭暈、眼前發黑等顱內供血不足的表現,還會增加洗澡時摔倒的風險。
比較好的做法是運動結束后擦干汗水,休息15 ~20 分鐘,沖個溫水澡,水溫不宜過高,溫度在38℃左右為宜。水溫較高,雖然在洗澡時有放松肌肉的感覺,但半小時后可能引起反跳反應,肌肉軟組織反而更加緊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