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地質礦產勘查開發總公司,北京 100050)
國外經濟發達的國家對于礦山閉坑管理及運行機制的特點主要是通過國家法律法規的引導、行業的自我監管以及公民的參與實現的,以制定協議、發布閉坑引導指南等方式為閉坑機制的運行提供有效的保障,其中包括:閉坑計劃、閉坑方法及標準、利益相關方參與、財政保證、責任交接等方面。
閉坑計劃在礦山的開發利用及項目批準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在項目的勘探準備階段開始涉及,覆蓋了在整個礦山開采過程,在后續的礦山開采中不斷完善,閉坑計劃的內容涉及礦山開發背景分析、閉坑的實施及完成需達到的標準、礦山關閉后的責任交接以及閉坑完成后的監測與維護等。
閉坑方法及標準主要是對不同的閉坑施工對象采取恰當的閉坑主要途徑后進行評判,例如對于開挖區,通過土建工程,維持礦山整體的穩定性,在礦山外圍設置圍擋以避免意外的人員傷亡;對于開采區內的生態環境應該努力恢復到其原有的狀態;在礦山修筑設施中建立排污系統,并對排污情況進行實時的監控,以避免礦山的污水影響地下水質。
利益相關方參與包括了相關的政府主管部門、項目投資者、企業雇員、社區居民等,主要是指對礦山閉坑管理過程或者礦山閉坑結果具有潛在影響者或者受到礦山閉坑的潛在影響者。通過政府的引導,多方參與閉坑機制的決策,經過溝通和協商,推進礦山閉坑工作的完成。
財政保證主要包括估算和調整閉坑成本以及籌措閉坑資金兩個方面,閉礦成本將隨著礦山開采生命周期的演進而不斷調整,用于適應新的變化情況,閉坑資金的籌措主要是政府以收取閉坑保證金的形式來進行規制,另外發行閉坑債券以及閉坑基金的設立也是資金籌措的方式。
責任交接指的是原責任方通過合法的程序解除自身對礦山的維護和管理責任后,將其轉讓給其他方,責任的交接是在利益相關方的充分參與下進行的,包括了礦山周圍生態環境的保護及管理、剩余工程的護養和管理工作、應對突發事件的準備措施等。
1996年修訂的《礦產資源法》對于關閉礦山做出了要求,規定礦山閉坑需要提交礦山閉坑報告以及有關礦山周邊安全隱患、生態環境的修復、工程開采利用的程度、土地利用恢復情況等方面的材料,相關的實施細則中指出了申請閉坑的程序、閉坑的條件等。2002年《固體礦產勘查/礦山閉坑地質報告編寫規范》中規定,將閉坑地質報告列入到規范附錄中,在原有的閉坑規章制度上進一步指出了閉坑地質報告對環境保護、廢礦的重復利用及地質災害的治理等方面的作用。
隨著我國閉坑行政審批的不斷改革、調整以及相關權利的下放,一些地方政府在結合本身的實際情況對礦山閉坑管理制度作出了一系列的規定,例如某些省份的地方政府建立礦山環境治理和恢復的保證金制度,2010年國土資源部發布的有關落實礦產資源的指導意見中雖然提出了有關礦山開采環境保護與人地和諧、土地利用等方面的要求,有關礦山閉坑機制的要求并直接未提出,2011年發布的《土地復墾條例》和2013年發布實施的《土地復墾條例實施辦法》要求采礦企業對閉坑后的土地進行整治恢復到土地可利用狀態,條例主要針對閉坑收尾工作的土地復墾制定的,并未涉及到整個閉坑機制的生命周期[3]。
與國外閉坑管理機制進行比較可以看出,我國離達到可持續發展的、較高管理水平的閉坑機制管理能力還有較遠的距離,在我國實行“五位一體”的發展布局和“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下,新時期,我國面臨的資源可持續利用和人地和諧發展問題更加嚴峻,同時也要求礦山閉坑管理機制做出更適應新的社會經濟發展形勢的調整,將新的礦山開發利用方式貫穿在整個礦山閉坑管理生命周期中[2]。
礦山閉坑地質報告是采礦企業對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的總結,記錄了礦產資源勘探到開發利用的全過程[1]。通常是在項目基本落地后,公司根據甲方要求及該項目實際情況建立閉坑地質編制組,由項目負責人組織項目組成員詳細認真學習《固體礦產勘查/礦山閉坑地質報告編寫規范》。地質閉坑報告的編制要求報告的內容符合實際情況、具有較強的針對性、科學合理地編寫報告,內容簡潔明了,結論依據可靠。
首先,向礦方協調的對礦山所有生產情況和資料情況全部熟悉的技術人員了解,目前礦山的生產情況,然后向礦山檔案室和公司檔案室收集礦山的地質報告資料、水文資料、環境類資料、土地類資料及地災安全類資料等資料。所收集資料按照資料類別進行登記,同時編制“資料收集清單”,具體情況如下:
(1)地質報告資料:礦山生產地質報告、勘探地質報告、詳查(普查)地質報告、礦井地質報告、儲量核實報告、儲量年報、地質類型劃分報告等資料,包括報告中所涉及所有附圖、附表資料。
(2)水文資料:水文地質報告、水文地質類型劃分報告等資料,包括報告中所涉及所有附圖、附表資料。
(3)環境、土地類資料:礦山三合一(二合一)方案或單獨的礦山開發利用方案、環境影響評價報告、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方案、礦山土地復墾方案、土地規劃類資料等資料,包括報告中所涉及所有附圖、附表資料。
(4)地災安全類資料: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報告、安全現狀評價報告(包括煤塵、瓦斯、水文、設備情況等)。
報告的編寫有圖紙、表格、文字三大內容,礦山閉坑地質報告的大綱包括礦山地質情況的簡要描述,包括了礦產資源的開采現狀、開采前后的礦產資源存量對比、對生態環境影響的評估,以及礦產資源開采所產生的社會和經濟效益、科學地分析礦山閉坑依據、合理處生產剩余的礦產資源,提出有利于環境保護和礦山地質災害防治的建議等。
根據編寫規范對礦山地質的圖件進行編制,其中的地質圖件應該包括地形地勢圖、資源儲量計算圖、采掘工程平面圖、重要巷道素描圖、重要鉆孔柱狀圖、工業廣場平面圖、巖層對比圖、礦山地質環境現狀評估圖等,根據實際情況可能略有不同,但大體不變。圖件一般都可在礦山收集到最新版本,一般為CAD格式,MAPGIS格式亦可以。
表格對礦山資源儲量、殘留和現存情況的反應,還記錄了歷年來生產經營完成的情況,表格編制的依據來源一部分出自歷年記錄的統計臺賬和儲量報表,一部分出自此礦山閉坑報告的資源儲量分析和開采情況的分析,表格分為插表和附表兩種,將用插表時一般都會插入編制報告中的文字內容加以簡潔說明,使信息匯總在一起,方便查找,附表主要是礦山閉坑報告中保有儲量、采出量、損失量、累計探明儲量及剩余儲量的計算,包括“截至上個年度末保有儲量、采出量、損失量、累計探明儲量匯總表等”。
隨著可持續的發展理念成為全球發展的共識,礦山閉坑管理機制成為國際社會土地資源利用、礦產資源開發及生態環境保護的重點,由于礦業市場需要的變化或礦產資源枯竭等情況停止對礦山的開采活動,但對周圍環境所產生的影響不會隨之結束,隨著我國礦山閉坑數量多的不斷增多,國家需要對礦山閉坑管理、機制、規范以及制度的創新予以更多的重視[4]。另外,礦山地質報告的編寫是對礦山閉坑管理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報告的編寫要堅持實事求是、認真務實的態度,為礦山后續的發展提供可靠的依據,并對閉坑的實施提出科學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