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理工大學 地球科學學院,四川 成都 610059)
鋰是一種能源金屬,是21世紀非常重要的戰略性資源。中國是一個鋰資源非常豐富的國家,鋰礦床規模大、品位高,是中國稀有金屬礦產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國內已經發現的鋰礦床在空間上存在區域集中分布的特點,鋰礦床主要類型有偉晶巖型和鹽湖型礦床,其他類型的鋰礦床規模較小。李健康等在2014年通過鋰礦床的成因將我國的鋰資源分為了12個成鋰帶[1](圖1),偉晶巖型鋰礦床主要集中在新疆、青海、四川等省份(自治區)。
偉晶巖型鋰礦床是主要的硬巖型鋰礦床類型,其儲量大、產量高。該礦床集中分布在中國西部地區,在李健康等所劃分的鋰成礦帶中包括阿爾泰成鋰帶、東天山成鋰帶、西昆侖-阿爾金成鋰帶和松潘-甘孜成鋰帶[2]。目前國家已發現的偉晶巖型鋰礦床,包括阿爾泰鋰成礦帶內的可可托海含稀有金屬花崗偉晶巖型礦床、庫卡拉蓋鋰礦床和卡魯安鋰礦床,東天山鋰成礦帶內的鏡兒泉鋰礦床,西昆侖-阿爾金鋰成礦帶內的大紅柳灘礦床和瓦石峽南礦床,松潘-甘孜鋰成礦帶內的大型、超大型甲基卡鋰礦床和可爾因鋰礦田。本文主要分析偉晶巖型鋰礦床的成礦條件和礦床特征兩個方面內容,以四川康定縣甲基卡鋰礦田、新疆富蘊縣可可托海含稀有金屬礦床、新疆皮山縣大紅柳灘鋰鈹礦床和青海玉樹草隴鋰鈹多金屬礦床等四個典型偉晶巖型鋰礦床為代表,歸納總結偉晶巖型鋰礦床的成礦特征。
偉晶巖型鋰礦床的成礦地質條件,包括構造條件、巖漿巖條件和圍巖條件,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和關聯性。同一類型鋰礦床,其控制成礦的地質構造、巖漿巖以及圍巖特征可見其成礦規律。
偉晶巖型鋰礦床的形成與地質構造之間控制作用明顯。褶皺帶內的區域斷裂帶、古陸邊緣或內部的基底出露區、不同構造單元的交界地段等部位都可發育偉晶巖。偉晶巖還受次一級的區域構造、褶皺帶中的褶皺軸部、花崗巖體與變質巖的接觸帶、不同時代地層的接觸帶,以及更次一級的各種斷裂、裂隙、層理、片理、劈理等構造控制。
偉晶巖型鋰礦床與一定的巖漿侵入體有密切聯系。礦區內,巖漿巖大多都是花崗巖類侵入體,礦床多分布于侵入巖體頂部、邊部及附近圍巖的偉晶巖脈中。在偉晶巖型鋰礦床中,不同類型的偉晶巖脈常常以與其有成因關系的花崗巖體為中心呈帶狀分布。
偉晶巖型鋰礦床主要發育在區域變質作用比較強烈和花崗巖侵入體發育的地區。因此礦床的圍巖經常是各種板巖、片巖、片麻巖、千枚巖和花崗巖等,圍巖蝕變強烈,礦化作用明顯。
礦床地質特征主要包括成礦背景、礦體產出狀態、礦石礦物組合及結構與構造和成礦時代等,其成礦背景包括地質構造、巖漿巖和圍巖特征等。以四個典型偉晶巖型鋰礦床為代表進行對比分析。
甲基卡礦田屬于北巴顏喀拉-馬爾康Au-Ni-Pt-Fe-Mn-Pb-Zn-Li-Be-云母成礦帶,集中分布于特提斯構造域東緣印支-燕山期松潘-甘孜造山帶,甘孜-理塘斷裂與壤塘-松崗斷裂區域范圍內,甲基卡背斜是控制成礦的主要因素。甲基卡礦田是與印支期巖漿巖有關的花崗偉晶巖型鋰礦床,其含礦偉晶巖脈環繞花崗巖侵入巖體,以二云母花崗巖侵入體為中心巖石類型依次向外呈環帶狀出露[3]。礦區內遭受區域變質形成各類片巖、板巖和千枚巖等,隨著巖漿巖的侵入和偉晶巖脈的形成,該礦區經歷了長時間的多歷程多種類變質作用,以侵入巖體為中心呈現透輝石帶、十字石帶、紅柱石帶、石榴石帶、黑云母帶的環帶狀蝕變暈圈,其主要的巖石類型為三疊系的堇青石、紅柱石片巖[4]。
甲基卡礦田的偉晶巖脈形態由陡變緩,成礦組分相對集中。礦石礦物主要呈細粒結構,侵染狀構造,次為條帶狀構造;從侵入巖體由內而外,礦物種類和含量分帶性明顯,將甲基卡礦床分為微斜長石型(Ⅰ類)-微斜長石鈉長石型(Ⅱ類)-鈉長石型(Ⅲ類)-鈉長石鋰輝石型(Ⅳ類)-鋰(白)云母型(Ⅴ類)等5類花崗偉晶巖脈,最外圍則是石英脈帶[4]。
可可托海含稀有金屬礦床分布在阿爾泰造山帶中,屬于北阿爾泰稀有Pb-Zn-Au-白云母-寶石成礦帶,礦床受該地區北東-南西向的斷裂構造控制。該礦床是與海西期黑云母花崗巖有關的重熔巖漿分異成因偉晶巖型鋰-鈹-鈮-鉭-銫-銣稀有金屬礦床,出露的巖漿巖十分發育,主要為基性巖,次為黑云母二長花崗巖,圍巖有加里東晚期的變輝長巖和英云閃長巖,有專家認為該礦床與海西期阿拉爾花崗巖有關,在花崗巖體內外接觸帶分布有5個偉晶巖田,萬余條偉晶巖脈,3號脈是其中之一。主要的圍巖是加里東期的變輝長巖和震旦系-下古生界的片麻巖及片巖[5]。
可可托海礦床中,除3號脈呈“草帽狀”,其他大多是脈狀或板狀。礦床除主要的脈石礦物和礦石礦物以外,還含有寶石級的海藍寶石、綠寶石、紅碧璽、綠碧璽、碧璽貓眼石等,品位較高;礦石礦物以花崗偉晶結構為主,次為交代結構、花崗變晶和包含結構,塊狀構造,次為條帶狀構造、環狀構造和脈狀構造;其3號脈帶狀構造明顯,交代作用非常發育。
大紅柳灘稀有金屬礦床發育在甜水海造山帶中,所屬成礦區帶為木孜塔格(南巴顏喀拉-雅江前陸盆地)Rm-Fe-Mn-Pb-Zn-Sb-Hg-Au-Cu-Mo-Zn-Ni-Sn-白云母-硫鐵礦-煤成礦帶,由康西瓦大斷裂南側的大紅柳灘大斷裂控制。該礦床是與印支期二長花崗巖相關的花崗偉晶巖型稀有金屬礦床。礦床發育燕山期中酸性侵入巖,發育的主要巖石類型有二云母花崗巖、石英閃長巖和花崗閃長巖等[6]。礦區內發育三疊紀巴顏喀拉山群,主要的圍巖為一套角閃巖相區域變質巖,巖性有斜長黑云母石英片巖和絹云母石英片巖等。偉晶巖脈呈無規則形態,礦石礦物結構以自形、半自形-它形鑲嵌結構為主,散狀構造。
玉樹草隴多金屬礦床形成于松潘-甘孜造山帶中,大地構造位置處于西金烏蘭-金沙江-哀牢山結合帶中部自北西向南東轉彎的部位,與歇武-甘孜-理塘構造帶相接,屬于南巴顏喀拉Li-Be-Au-Cu-Zn-水晶成礦帶[7]。該礦床是印支期形成的花崗偉晶巖型鋰礦床。礦區內各類型偉晶巖脈都有出露,巖脈規模大小不等,形態不規則,多呈脈狀,少數呈透鏡狀,主要發育花崗偉晶巖脈。圍巖為三疊系巴顏喀拉山群的石英砂巖夾板巖及片巖等,蝕變強烈,包括白云母化、鈉長石化和云英巖化,其中白云母交代黑云母、鈉長石交代微斜長石。礦石結構以半自形-它形花崗偉晶巖結構為主,次為粒狀結構和文象結構,塊狀構造、侵染狀構造及散狀構造。
偉晶巖型鋰礦床以偉晶巖脈產出,巖脈大都呈帶狀分布,形態多為脈狀或板狀。主要礦物有鋰輝石、鋰云母、綠柱石和鈮鉭鐵礦等,以花崗偉晶巖結構為主,塊狀構造或侵染狀構造。成礦過程主要與印支晚期-燕山早期的巖漿巖活動有關。
通過偉晶巖型鋰礦床的所屬成礦帶、大地構造位置、巖漿巖以及圍巖特征以及礦體產出特征、礦石礦物組合及結構與構造和成礦時代等礦床地質特征表明:偉晶巖型鋰礦床的成礦時代大都在印支晚期-燕山早期,巖漿侵入區域變質的砂泥巖,在褶皺構造影響下,圍巖產生以花崗巖侵入巖體為中心的帶狀蝕變圈,使得礦物的種類、含量以及大小和偉晶巖類型分帶性明顯。該類型鋰礦床的形成與偉晶巖脈的交代作用息息相關。由此,偉晶巖型鋰礦床成礦的一般特征,可指導后期偉晶巖型鋰礦床的野外勘探,但不同地區偉晶巖型鋰礦床有不同的特征,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