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小萱,陳善英,周淑儀,梁彩虹,李宛澄
(廣東省東莞市大朗醫院泌尿外科,廣東 東莞 523770)
下肢深靜脈血栓指的是血液在下肢深靜脈管腔內異常凝結,從而阻塞靜脈管腔影響靜脈回流,造成慢性深靜脈堵塞的情況[1]。深靜脈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形成可為患者造成較大痛苦,影響患者預后與心理狀態。外科手術中DVT是早期并發癥之一,近年來呈現逐漸增加趨勢,由于血栓形成可嚴重影響患者預后[2],因此實施有效的LDVT預防性干預具有較強臨床意義。既往我院采取常規術后血栓預防方案,效果不佳,本研究對泌尿外科術后患者建立實施風險因素專項干預以降低術后LDVT發生風險,現將本次研究報道如下。
納入我院2019年3月~2019年9月收治的接受泌尿系統手術患者共60例為研究對象,對其實施LDVT風險因素專項護理策略。納入標準:①患者符合手術指征,簽署手術知情同意書,無手術禁忌癥;②患者對本研究知情同意且同意;③患者年齡大于18周歲;④患者術前均能自由活動。排除標準:①患者意識不清、精神異常、認知障礙等;②患者存在已知靜脈血栓情況;③患者存在溝通障礙,無法配合研究。所有患者中男性39例,女性21例,年齡范圍(32~75)歲,平均年齡(45.59±11.36)歲。
1.2.1 風險調研
從數據庫中獲取其他相關文獻資料,借鑒文獻資料中給出的風險因素,總結泌尿外科發生LDVT的風險因素。泌尿外科術后LDVT風險因素包括以下幾個內容:①截石位:截石位下患者雙下肢屈曲隨著重力作用自然下垂損傷神經并造成腘靜脈受壓,血管內膜損傷發生血栓;②手術時長≥45 min:手術時間長麻醉時間長,術中出血,等滲液灌洗,機體低灌注缺氧與水電解質平衡紊亂,增加DVT風險;③臥床時間≥72 h:術中制動與術后臥床影響血流流動,瓣竇內可形成渦流,局部缺氧,白細胞黏附遷移,促進血栓形成。局部壓力改變,如盆腔壓力增高等造成肌肉泵血能力減弱或喪失。手術本身對組織與血管壁的損傷也可引發外源性凝血。④尿路感染:感染可直接造成血管內皮損傷,誘導外源性凝血引起凝血-抗凝-纖溶系統功能異常誘發血栓。
1.2.2 專項護理策略
①術前宣教:對家屬與患者進行全程DVT預防知識宣教,患者入院后進行DVT風險評估,保證患者掌握DVT原理、風險因素及自身危害,增強其重視程度。高齡、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高危人群強化宣教,給予充分重視。②臥床管理:患者采取半坡臥位,膝關節微屈。③肢體按摩:實施雙下肢按摩,進行下肢主被動鍛煉,加快靜脈回流。鍛煉方法:左右交替抬腿至與床30°角,膝蓋彎曲90°,腳踝旋轉5次,腳尖繃直5次,循環進行,5 min/次。④飲食與習慣:戒煙戒酒,清淡飲食,高纖維飲食,增加飲水,定時排便。⑤電動氣壓泵:遵醫囑使用氣壓泵,將腿套佩戴于患者腿部,調整位置與松緊度,可插入1/2只手指為宜,自動加壓再放壓,2~3次/d,30 min/次。⑥術后禁止在下肢開放靜脈通道,輸液使用留置針避免同部位反復穿刺。輸液前后使用生理鹽水充分沖洗,減輕藥物對靜脈血管的刺激。⑦穿戴彈力襪:選擇適合患者的彈力襪尺寸,清晨清醒后穿于雙下肢,夜間睡眠脫下,預防血栓發生。
所有患者住院期間嚴密觀察癥狀,及時發現患者的異常癥狀并記錄,出院日詢問患者對護理干預的滿意度,分為非常滿意、比較滿意、滿意、一般、不滿意5個等級,滿意率=(非常滿意+比較滿意+滿意)/總例數。
在60例患者中除1例腹腔鏡下腎切除患者發生腦梗塞,其余均未發生深靜脈血栓。滿意率57(95.00%)。
下肢深靜脈血栓是泌尿外科術后臥床休息患者容易出現的一種并發癥類型,手術創傷以及術后臥床時間長是該并發癥的主要誘因[3]。患者術前須禁食禁水,術中體液丟失等造成血容量明顯減少,血液呈現高凝狀態,而經尿道手術的患者須長期采取截石位,自然下垂的雙下肢造成靜脈受壓,更易發生深靜脈血栓。因此對泌尿外科患者建立更優質的DVT預防性護理干預方案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本研究以我院60例泌尿外科手術患者為研究對象,建立血栓風險專項管理策略,實施效果滿意。
專項干預從對患者的高效健康宣教與血栓風險全面評估開始,有利于增強患者對血栓發生的危機意識并提高其在隨后各項操作中的依從性。術后對患者進行臥床管理,肢體按摩,主被動鍛煉,有利于降低因臥床時間長引起的血栓風險。而飲食習慣的改變也是降低血栓風險的重要因素,此外應用電動氣壓泵,彈力襪的方式能夠起到被動加壓的效果,促進下肢靜脈回流。避免下肢血管的穿刺,避免同一部位反復穿刺,應用留置針管降低穿刺次數可保護血管,從而降低血栓發生風險。從結果來看,60例患者中僅1例發生腦梗塞,其余未出現靜脈血栓,且患者的滿意率高達95%。
綜上所述,泌尿外科患者術后建立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危險因素專項護理策略具有較好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效果,患者滿意度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