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傳杰
(廣西第六地質隊,廣西 貴港 537100)
的鎢鉬銅金銀鉛鋅等多金屬成礦作用。
本區位于欽—杭成礦帶西南端大瑤山凸起東部,區域性博白~岑溪深大斷裂西側,栗木~馬江大斷裂南端弧形斷裂的內彎一側,大瑤山復背斜東翼次級構造夏郢~倒水復式向斜軸部。經歷了加里東、印支和燕山運動等多次地質作用,地質構造復雜、巖漿活動頻繁、熱液活動及成礦作用強烈,金、銀及多金屬礦(點)床眾多,是廣西貴金屬、有色金屬重要的礦化集中區。
地層:區域上出露地層主要為寒武系小內沖組、黃洞口組淺海相濁流沉積碎屑巖,次為震旦系和少量第三系、第四系。其中寒武系為本區主要賦礦層位,次為震旦系。
構造:褶皺構造主要為加里東期基底褶皺,屬線狀緊密褶皺,褶皺軸線方向以北西向為主,其次級褶皺發育,為復式褶皺,規模較大的有:近直立的圓滑的線狀對稱褶皺~人和圩背斜,總體為寬闊的圓弧狀復式褶皺~烈村復式向斜及線狀復式褶皺~倒水復式背斜。
區內斷裂構造十分發育,主要有北東向、近南北向和北北西向三組。其中區域性栗木~馬江和博白~梧州深大斷裂具有切割深度大,活動時期長,多次活動,同生活動強烈及控巖、控相、控礦顯著等特點,深斷裂本身及其次級、派生斷裂為本區的成礦提供了有利的運移通道和儲礦空間。
巖漿巖:區域巖漿活動頻繁,主要為加里東期和燕山期早期侵入巖,在區內廣泛分布,巖體多呈巖株狀、巖脈狀產出,巖性主要為細、中細粒花崗閃長巖,次為細粒石英閃長巖。巖體接觸帶熱液蝕變作用強烈,在圍巖中常出現寬達100m~200m的角巖蝕變帶。巖漿活動同時伴隨著與之有關
礦區出露地層主要為寒武系小內沖組和黃洞口組,在低洼處有少量第四系分布。
小內沖組:分布于礦區東南部,并被斷層錯斷。下部巖性為含炭泥質粉砂巖,含炭泥巖、泥巖與細中粒巖屑雜砂巖互層,中部為灰~深灰色薄層狀泥巖夾細中粒巖屑雜砂巖、含炭泥巖;上部為灰~灰黑色厚層~塊狀細中粒巖屑雜砂巖與泥巖互層,夾含炭泥巖、泥質粉砂巖。頂部為薄層條帶狀泥巖。厚度>1000m。
黃洞口組:廣泛分布于整個礦區。巖性有淺灰~灰綠色中厚層狀輕變質細中石英雜砂巖、淺灰~灰色輕變質不等粒長石石英雜砂巖、灰色中厚層狀細粒長石質及巖屑質石英雜砂巖、泥質粉砂巖、輕變質砂質泥巖、灰色薄層狀絹云母泥巖、含炭泥巖、泥巖。巖石普遍具絹云母化,局部揉皺、片理化、千枚巖化發育。
礦區位于烈村向斜東翼,巖層總體傾向NE~SE,局部扭曲、反向。烈村向斜:位于烈村至飛鵝一帶,長18km,寬3.50km~7km,軸向345°,屬線狀復式褶皺。向斜軸部地層為寒武系黃洞口組上段,翼部地層為黃洞口組下段、中段。該向斜次級彎流褶皺發育。
斷裂構造發育,以北北西向和北東向為主,次為北北東向和近南北向,規模較大的斷裂有7條。斷裂構造是本區主要的控礦、容礦構造,其中北北西向和北東向斷裂與成礦關系最為密切,次為近南北向斷裂。含礦斷裂帶寬一般1m~5m,巖性主要為壓碎巖和構造角礫巖,部分地段可見糜棱巖及斷層泥,帶內石英脈及石英透鏡體發育,一般硅化、云(絹)英巖化較強、石英脈較發育地段礦化較好。
礦區西部和山—路垌一帶有南青宕和青山兩條韌性剪切帶,呈北北西向舒緩波狀展布,總體上構造形跡明顯,局部較弱。兩條韌性剪切帶的特征基本相同。延長約4.0㎞~4.5㎞寬50m~150m,帶內主要為糜棱巖化砂巖與泥巖、千糜巖、壓碎巖、石英透鏡體。韌性剪切帶內具有片理柔皺、無根褶皺、斜列式石英透鏡體、香腸狀石英構造、S—C組構、石英眼球、石英的壓力影、石英脈柔皺及膝折構造、片褶、云母魚、共軛剪切節理、剪切面理(一系列連續應變面)等構造特征。
巖漿巖主要為燕山早期細、中細粒花崗閃長巖,為中侏羅世產物,主要有和山、青山和新村等巖體,均呈小巖株產出,次為長落頂東北部花崗巖脈,巖體出露面積約0.08㎞2~0.97㎞2不等。花崗閃長巖呈灰~灰白色,細~中粒花崗結構、半自形柱粒狀結構,塊狀構造,礦物組合:斜長石38%~50%,微斜條紋長石4%~18%,石英21%~40%,黑云母4%~14%,普通角閃石4%~13%。巖體外接觸帶一般有50m~100m寬的角巖化帶,巖石具角巖化、黃鐵礦化、褐鐵礦化、硅化等蝕變,且往往形成低緩的Mo、W、Cu、Pb、Zn土壤化探異常。
礦區變質巖主要有熱接觸變質巖和動力變質巖。
熱接觸變質巖:主要分布在巖體外接觸帶50m~150m范圍內,巖性有角巖和角巖化巖石。
動力變質巖:主要見于斷裂構造帶中,巖性主要有構造角礫巖、壓碎巖(碎裂巖)、云(絹)英巖和熱液石英,局部見斷層泥和糜棱巖。與金多金屬礦化最為密切的是熱液石英,次為硅化構造角礫巖、壓碎巖。
礦區已發現的礦體主要為金礦體,次為鉛礦體、銀礦體和鎢礦體,主要賦存于斷裂破碎帶或石英脈中,含礦巖石主要為壓碎巖、構造角礫巖和脈石英,礦床類型主要為斷裂破碎蝕變巖、石英脈型金(鉛、銀)礦床。目前初步圈定礦(化)體共計28個,其中金礦(化)體9個,金鉛礦體有3個,金鎢礦體2個,鎢礦(化)體有14個。現將各礦體地質特征簡述如下:
礦體主要賦存在F6含礦斷裂破碎帶中,礦脈走向北東,傾向北西,局部反傾,傾角45°~75°。
礦體長度80m~210m,礦體厚度0.50m~3.58m,控制礦體斜 深40m~90m,礦石品位:Au0.51~4.00×10-6、Ag1.26~44.84×10-6、Pb1.43%~4.07%、WO30.048%~0.170%。含礦巖性為壓碎巖、構造角礫巖和脈石英,巖石具硅化、綠泥石化、絹云母化、褐鐵礦化、毒砂礦化、金銀礦化,方鉛礦化、閃鋅礦化,頂底板圍巖為細砂巖、泥質粉砂巖、泥巖,圍巖蝕變有硅化、綠泥石化、絹云母化。
礦石結構、構造:礦石的結構主要有:自形~半自形微細粒、細粒、中粒結構,交代結構,碎裂(壓碎)結構(氧化礦石),糜棱結構,隱晶質結構。礦石的構造主要有:角礫狀構造、浸染狀構造、塊狀構造、膠狀及疏松多孔狀構造。氧化礦石的構造主要為:膠狀及疏松多孔狀構造;原生礦石的構造主要為:角礫狀構造、浸染狀構造、塊狀構造。
礦石的礦物成分:礦石礦物有毒砂、自然金、閃鋅礦、方鉛礦,偶見黃銅礦、黑鎢礦等。脈石礦物主要為石英,次為絹云母、白云母、綠泥石等。
根據礦區成礦地質背景、礦床地質特征及控礦條件分析,認為本區金多金屬礦床類型屬破碎帶蝕變巖型。其成因機制:在區域斷裂構造活動時,巖石因溫度、壓力改變而受破壞,局部形成斷裂破碎,構造熱液同時使寒武系(礦源層)中的金、銀、鉛、鋅等成礦元素發生活化、遷移,形成初步富集,伴隨斷裂構造多期次活動,成礦元素不斷得到活化、遷移、富集。燕山期巖漿侵入時,含礦熱液對斷裂破碎蝕變帶疊加改造富集成礦。
地層:本區主要出露地層為寒武系小內沖組、黃洞口組的濁流沉積碎屑巖。據區域研究資料表明,本區寒武系成礦元素背景值高,黃洞口組地層Au、Ag、Cu、Zn、Sn、As、Sb等微量元素有局部或穩定層位富集特征,Au元素在該組地層一~五段及小內沖組雜砂巖,泥巖中具特高值,個別可達Au礦化程度。因此寒武系地層可為成礦作用提供了豐富的物質來源,是本區金多金屬礦主要礦源層,是直接找礦標志。
構造:本區礦體的形態、產狀和規模嚴格受斷裂破碎帶控制,其中北東向、北北東向、北北西向斷裂與成礦關系最為密切。地表具褐鐵礦化的硅化壓碎巖帶及石英脈是該區直接的找礦標志。
巖漿巖:燕山早期侵入的小巖體對成礦最為有利,巖體微量元素含量高,為礦床的形成提供了部分礦源和熱源,巖體及其內、外接觸帶控制區內礦床(體)的空間分布。
地表鐵帽標志:這是尋找斷裂破碎帶蝕變巖型金多金屬礦的直接找礦標志。
化探異常:礦區已發現的礦體與土壤化探異常吻合較好。
根據礦區成礦地質背景、礦床地質特征及控礦條件分析,認為本區金多金屬礦床類型屬破碎帶蝕變巖型。筆者建議在該區域尋找類似相同類型礦床,應先按照總結出來的找礦標志,結合化探異常優先尋找與成礦密切相關的斷裂,會有較好的找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