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 亮
(甘肅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第四地質礦產勘查院,甘肅 酒泉 735000)
開采礦山是我國獲取能源的方式之一,從很久以前到現在,國家都有專業人員來對礦山進行開采,而這些長久且大量的人類活動致使礦山的地質環境遭到了破壞,類似地面塌陷等其他地質災害頻繁發生,為了保護好國家的生態環境,在這一方面需要做出大量努力[1]。地質環境治理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在這個長久的時間里,相關人員在對其進行恢復和保護時,對已發生的地質災害要預先做好防護,并對發生的災害實行整治,減少地質災害的發生,進而能夠使礦山的生態環境得到恢復。
(1)地質災害和地質環境的概括敘述。第一,地質災害。在我國常見的地質災害種類繁多,這主要是由于我國自然地理環境復雜且種類繁多,在不同的自然環境中,地質災害的表現方式也是不一樣的,而在礦山這種自然環境中,主要以地面塌陷,泥石流,山體滑坡,水土流失等其他災害為表現形式。地質災害一旦發生,對人類就是一種災難,危害著人類的方方面面。第二,地質環境。地質環境就是指人類能夠存活的各種地理環境,它由巖石圈、水圈、大氣圈這三個地理圈層組成,這三個圈層之間有著斷不了的聯系,由于自然的作用不斷變化,而形成了現在供人類生存的環境。地質環境為人類提供其所生存的各種資源,人類不斷的活動又轉變著地質環境。
(2)地質災害和地質環境之間的聯系。由地質災害和地質環境的概述可以看出,地質災害是在地質環境中發生的。由于天然的地質運動,以及人類不科學的活動,致使地質環境發生改變和遭到破壞,從而發生各種災害來表現這種變化,因此在開展地質災害防治時,可以利用這兩者之間的關系來進行。在目前國家的災害防治中,也有不少這種方式,在對地質環境實行治理和保護時,也對地質災害有了一定的整治。
(1)自然地質的變化和作用。其實地質環境在人類看不到的地方在運動著,這些運動對地質災害的發生有著影響。大多數的災害還是人為破壞了地質環境,才致使各種地質災害不斷發生。以地面塌陷為例,因為人為開采礦山,出現了數量較多的礦井,再加上地下的不斷活動,而造成地面塌陷的災害發生。天然的地質運動人類無法改變,所以人類要保護好地質環境,致使這種天然的活動盡量減少造成災害發生。
(2)大量的人類活動。礦山中有大量的礦,而礦又是我國發展過程中所需要的重要能源,國家有專業的團隊在礦山中開采礦,挖了大量的礦井,改變了地表的形態,這種大量的人類活動把礦山的地質環境破壞了,這種情況下,加上一些人類無法改變的自然狀況,使得礦山的地質災害頻繁的發生[2]。人類開采礦后,雖說把土地復原了,但土地已經變得松散,不可能恢復成原來的樣子,這樣就更容易發生災害,如果再遇到暴雨這種人類無法改變的自然天氣,還會有發生泥石流的危險,由此可見,人類活動對礦山地質災害發生有多大的影響。
(1)建立地質災害監測系統。礦山地質災害隨時都有可能發生,為了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做好災害的防控是非常要緊的。建立地質災害監測系統,對礦山的地質狀態進行實時監控,對于異常的地質活動要做好預防,及時撤離當地的人和物,謹防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在礦山附近建立居民點時,也要全方位考慮地質環境,利用監測系統,選擇安全合適的地點,這就可以減少不必要的傷亡和損失。可見,必須要對礦山進行實時且全方位的監測,使相關部門能夠及時做好預防和控制,讓損失大量減少。
(2)不同的地質災害運用不同的防護措施。在開采礦時需要挖大量的礦井,如果不及時將礦井復原,那隨著越來越多礦井的出現,隨之而來的就是地表塌陷,形成一個大“坑”,而對于地面塌陷這種地質災害的防治,需要做到以下幾點:首先,要將開采過礦的礦井恢復,以防造成更大的災害。其次是水這一方面,這也是致使地面塌陷很關鍵的一點。在下雨的時候,雨水必定下滲,這就一定要有完善的排水系統,在雨水時節也要加強對地表的監測,對異常地點做好防護和人員撤離。最后就是在開采礦的時候,一定要運用科學的方式進行開采,不可無節制的開采礦山資源,從而減輕對礦山地質的破壞。
(3)在進行礦山開采時遵守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國家需要通過采礦獲得能源來滿足國家發展的需要,但是礦源不是用之不竭的,如果過度開采,使得礦山恢復速度跟不上,國家就會面臨礦資源枯竭的狀況,而且如果開采方式不科學,更會對自然環境造成損害,所以一定遵守可持續的原則。首先就要要求國家擁有專業的開采團隊,對地理環境有著專業的了解,在開采時能夠準確的找到礦源,減少對地表的破壞。其次是開采過程中一定要使用科學的方式,堅持可持續原則,盡量減少對生態的破壞。最后開采團隊一定要操作規范,管理規范。
(1)科學合理的進行開采活動。人類對礦山開采這種大型人類活動本身對地質環境來說就是一種破壞,如果在開采過程中,人類不使用科學合理的方式,更是加重了對礦山地質環境的破壞,會造成很嚴重的后果,對此國家在開采時,要運用專業的開采團隊,有專業的人員對員工行為進行指導,對礦山進行全面的分析,在開采時以保護環境為前提,盡量減少對礦山地質環境的破壞,進而在開采后也能更好的恢復開采地的地理環境。
(2)全面分析制定有效的治理方案。在對礦山進行開采后,因為各種因素,對礦山地質環境的破壞程度也不一樣,而且由于地理環境種類眾多且復雜,針對不同的地理環境也有不同的治理方式,所以在對礦山地質環境進行恢復時,一定要全面了解礦山的情況,包括礦山開采的破壞程度,哪些地理環境遭到了破壞等其他詳細信息,對這些情況進行全面的收集和分析過后,根據每個地點的特性,每種地理環境的特點,綜合制定治理方案,進而讓整個礦山地質環境慢慢得到恢復。
礦山地質災害的防護與地質環境的恢復時一個很復雜的問題,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無論是開采礦山的人員,還是對礦山進行保護和治理的人員,都需要他們付出很多,但是最重要的一點還是要把保護環境放在心里,開采礦山的人員要謹記這一原則,這樣才能最大程度的減少對礦山地質環境的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