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 煉
抗戰時期,晉察冀邊區軍民生活營養不良,文化水平低,衛生習慣差,加之戰爭影響和封建迷信盛行,導致廣大群眾免疫力、抵抗力低下,人民的生命健康得不到保障。為此,聶榮臻傾注大量心血,建設醫療隊伍,培養醫療人才,狠抓晉察冀醫療衛生工作。
聶榮臻十分重視醫療衛生人才的培養。在他的親切關懷和大力支持下,衛生部與軍區后方醫院克服重重困難,首先開辦了看護員與調劑員短訓班。接著籌建醫務干部訓練班,對醫生、醫助進行培訓。衛生部部長葉青山、副部長游勝華親自兼課,白求恩擔任軍區衛生顧問。
在晉察冀軍區成立后一年多時間,衛生部和軍區后方醫院共培訓醫務人員170 多名。學員畢業后,被分配到各軍分區擔任醫生、醫助。冀中軍區和各軍分區也開辦了不少訓練班,培養了一些初級醫護人員,為戰救醫療護理工作補充了技術力量。
為培養出一大批能夠適應戰爭需要的醫護干部,聶榮臻一直期望創辦一所衛生學校。在他的努力下,1939 年9 月18 日,晉察冀軍區衛生學校在河北省唐縣牛眼溝村成立。江一真任校長,殷希彭、劉璞、陳琪園、張文奇等醫學專家教授分別擔任學校領導和做教學工作。白求恩親自編寫《外科教材》用于學校教育,還為邊區建立了一整套醫療救護制度,對邊區醫療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抗戰爆發后,平津地區大批學生來到邊區,致力于醫療衛生事業。如崔健吾(畢業于天津女子師范學院中文系,1941年在反“掃蕩”中為掩護傷員犧牲),來到邊區后改行學醫,以解決醫生不足的問題。軍區衛生學校像崔健吾這樣的愛國學生有很多,學校成立不久,學員迅速增多。白求恩犧牲后,為紀念這位國際主義戰士,軍區衛生學校改名為白求恩衛生學校。至抗戰結束,學校共培養醫生、護士、藥劑師1500余名。
聶榮臻十分愛護和關心醫務工作者,他和白求恩的深厚友誼被傳為美談。白求恩逝世后,聶榮臻極為悲痛,親自主持隆重的追悼會。聶榮臻晚年時仍念念不忘和白求恩的友誼,多次撰文紀念,并在《人民日報》發表《要拿我當一挺機關槍使用》,寄托追思。
這一時期,許多著名的中外醫學專家和學者如柯棣華、巴蘇華、傅萊等都曾在晉察冀軍區衛生學校工作。聶榮臻對這些醫務工作者關照有加。當時,敵后抗日根據地的物質條件很差,為了使這些同志有個好身體,聶榮臻就讓學校開小灶。反“掃蕩”打游擊時,聶榮臻經常派部隊保護他們的安全,并配備乘馬,方便他們轉移。
聶榮臻十分關心醫務人員的政治問題,他反復強調:“實事求是地講,這些同志不但有知識,有技術,而且還有高度的愛國主義思想。這是最主要的方面,不但抗戰時我們需要他們,將來勝利了,搞建設,我們也需要他們。”在聶榮臻的親切關懷下,許多醫務工作者政治立場堅定,無私忘我工作,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