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興太
(華東冶金地質勘查局八一一地質隊,安徽 滁州 239000)
張八嶺構造帶北東段(滁州張八嶺地區)位于揚子板塊北緣,與華北板塊僅以郯-廬斷裂帶相隔,區內構造運動和巖漿活動十分強烈,金銅多金屬礦化點較多,是一個潛在的找礦遠景區。
礦區位于地處郯廬斷裂帶皖東段中部,岱山~管店巖體與張八嶺巖群接觸帶之東緣,老三界~管店復式向斜中段近核部的南西翼[1]。出露地層簡單,主要出露有中晚元古界張八嶺群西冷巖組變質巖系。在河谷低洼處見第四系沖積、沉積物。
礦區南北低緩丘陵均由中晚元古界張八嶺群西冷巖組地層構成。本組地層原巖為一套富含鈉質海相火山噴發~沉積建造的細碧角斑巖系,巖石遭受程度不等的區域變質作用,片理發育,多見揉皺現象、粒狀長石、石英壓扁拉長現象普遍。其巖性為變變凝灰角斑巖、角斑凝灰巖、變石英角斑巖,相互之間為漸變互層關系。
變凝灰角斑巖:灰白色,部分淺黃、淺綠色,變余斑狀結構,條帶狀構造,斑晶主要為斜長石,自形或半自形,粒徑1mm~2mm?;|主要由長石、石英組成,次為絹云母,礦物定向排列成條帶狀,絹云母相對集中分布于條帶間。由于受管店巖體的烘烤,部分巖石角巖化。
變角斑凝灰巖:灰白色,部分淺綠色,變余凝灰結構,條帶狀構造、片狀構造。原巖由晶屑、巖屑及玻屑組成;晶屑主要由斜長石、少量石英組成,含量占5%~15%,粒徑1mm~1.5mm,巖屑見有角斑巖等,含量5%~10%,玻屑部分脫?;亟Y晶成長石、石英,呈它形粒狀,粒徑0.09mm~0.15mm;礦物粗細相向排列成條帶狀,含有少量絹云母及氧化鐵。
變石英角斑巖:灰白色、淺白色,變余斑狀結構,條帶狀構造、流紋狀構造,斑晶約占10%~20%,由斜長石、石英組成,粒徑1mm~2mm,石英呈它形粒狀,具波狀消光和碎裂現象。斜長石為半自形~它形柱狀、粒狀?;|由細粒、微粒狀長石、石英組成[2]。粗細礦物相向排列構成條帶狀。含少量絹云母、鐵質順其條帶排列,使條帶更清晰。
第四系:主要沿管店河及支流低洼處分布,為河床及河漫灘型沖積物,主要為黃褐色亞粘土、細砂及巖屑坡積物等構成。
礦區處于三界復式向斜的核部附近的西南翼,地質體內小褶曲發育,局部地層片理產狀變化較大,區內斷層主要呈北北西-北西向,但主體傾向北東,傾角介于20°~45°之間。區內斷層主要呈北北西~北西向,沿走向長達700 m,走向北北西340°,傾向南西220°,傾角較陡,約70°~80°。
礦區巖漿巖主要為燕山期侵入的石英閃長巖脈。閃長玢巖脈呈零星分布,巖脈侵入于西冷巖組中,圍巖局部呈弱硅化及褪色現象,局部見絹英巖化。
石英閃長巖脈:灰色、灰白色。中~中細粒半自形粒狀結構,塊狀構造。主要由斜長石、正長石、石英、黑云母等組成,斜長石約占50%~60%,為灰白色半自形~自形板柱狀,d=2mm~3mm;正長石約占5%~10%,為半自形板狀,d=2mm~3mm;石英約占5%~20%,為它形粒狀,d=2mm;黑云母約占10%~15%,片狀,集合體為柱狀等。巖脈地表風化強烈。石英閃長巖脈裂隙發育,局部見熱液蝕變和金屬礦化現象。
閃長玢巖脈:灰色,略帶棕紅色,細粒斑狀結構,基質為微粒結構,塊狀構造。組成礦物:斑晶、長石、半自形粒狀,d=0.10mm~0.15mm,基質為微細粒長石、角閃石、黑云母。脈幅寬度4.0m~12.0m,見于ZK801孔,地表尚未見出露。
根據礦區土壤化探數據分析,Au元素異常主要分布在礦區中北部,規模異常12處,零星異常2處,主要呈北西向、近南北向帶狀為主,部分呈平行排列,濃集趨勢明顯;Ag元素異常分布與Au元素基本相同,主要在測區北部,較規模異常8處,零星異常14處,部分異常有明顯濃集趨勢,且與Au元素異常有一定套合性;Cu元素異常分布于全礦區,較規模異常8處,其余為零星異常,部分異常濃集中心明顯;Pb元素規模異常7處,零星異常9處,部分異常有較好的濃集中心;Zn元素較規模異常9處,其余為零星異常;As元素較規模異常6處,其余多為單點雙線異常,異常方向多呈北北西向,但所有異常均未見較好濃集中心。
通過地面高精度磁測,礦區的中東部大部分范圍內為零值和低緩正磁異常區,基本反應了隱伏巖(脈)體的范圍。東側磁異常多為低緩負異常,異常總體位于西冷巖組變質巖上。局部高梯度地磁異常帶,規模不大,一般正負異常相伴,向上延拓后異常逐漸消失,推出為巖脈引起的高磁異常。正負異常相伴的帶狀異常,推測為北西向斷裂破碎帶之顯示,并見金礦化,認為是尋找金礦化體的重要找礦方向。
龍潭里礦區以金礦化為特征,主要分布在銅狗城一帶。銅狗城礦化構造蝕變帶位于銅狗城西北部,西冷巖組地層中,產出于斷裂內,由地表采坑和鉆孔控制。斷裂走向近北北西向,南西傾,傾角較陡,為65°~75°。含礦構造帶長達300m~400m,呈舒緩波狀,構造破碎帶寬1.0m~1.5m不等,含金石英脈和含金蝕變巖處于碎裂巖之中。金礦化嚴格受構造蝕變帶控制,圍巖為西冷巖組石英角斑巖。含礦構造帶延伸較長,金礦化體延伸較穩定。礦化類型主要有含金褐鐵礦石英脈型和含金蝕變巖型。石英脈分為兩類,一類呈褐紅色,石英脈厚度變化范圍相對較大,穿插于圍巖地層中,石英脈兩側圍巖幾乎無任何蝕變;另外一類石英脈呈灰黑色,主要以隱晶質細脈形式,呈網脈狀穿插于圍巖之中,網脈狀石英之間所夾地層泥化強烈,呈褐黃色或褐紅色,多由于風化作用形成孔洞圍巖蝕變發育,主要蝕變有硅化、絹英巖化、泥化,局部可見少量孔雀石。
礦區內另一金礦化構造蝕變帶位于龍潭里東部1.6km處,構造蝕變巖帶呈北北西向展布,產出于斷裂中,由三條探槽和一個鉆孔控制。地表金礦化帶出露長度約250m,寬4.0m~5.0m,走向北西,約340°,傾向南西,約250°,傾角60°~75°。構造蝕變帶嚴格受斷裂蝕變帶控制,金礦化不穩定,金礦化體斷續分布。TC02槽中金礦化體寬約1.0m,金平均品位為0.50g/t,銀平均品位0.23g/t~1.73g/t,銅品位最高可達0.005%。礦石礦物為褐鐵礦、黃鐵礦、黃銅礦、孔雀石等。圍巖蝕變較發育,主要蝕變有硅化、絹英巖化,孔雀石含量較少,僅零星分布。礦化類型為含金石英脈型和含金構造蝕變巖型。
與郯-廬斷裂帶控制的管店巖體有關的巖漿熱液或巖漿期后熱液的疊加作用形成的斑巖型、構造蝕變巖型、中低溫熱液充填型、復合型銅金多金屬礦產礦床;同時還具備形成矽卡巖型成礦條件。該區與成礦作用密切相關的管店巖體屬深熔花崗巖,是基底巖系深部熔融的花崗閃長巖-花崗巖以及與其密切相關的中酸性脈巖,基底各類含礦建造是該類巖漿期后熱液成礦作用的主要物質基礎,特別是鐵鎂質巖系在熔融過程中賦存在礦物晶格中的金銅鉬等元素被析離出來,富集于巖漿晚期熱液中。在流體相和巖漿共存的體系中,流體相中的金屬可達一定的富集度。此外,在與圍巖有利成礦條件下,在其成巖作用過程中成礦物質同圍巖發生同化混染。因此,深熔花崗巖的成礦作用是一種重要的成礦作用。該類礦化體受巖體、韌脆性斷裂構造及侵入體的接觸帶控制。
本礦區處于張八嶺地層北端,該地層深部可能存在有較高金峰值的古老基底,為深熔鈣堿質的管店花崗巖、基性巖脈和金礦形成提供物質來源。礦區位于管店巖體北端接觸帶上,該巖體在深熔作用形成花崗巖過程中將古老變質基底較高豐度的金活化富集于熔體中,為本區金礦形成提供了物源和熱源。區域性的郯-廬斷裂帶控制了與成礦作用密切相關的巖漿活動和巖漿巖展布,并派生出一系列多級別的對成礦作用有利的導礦和容礦次級斷裂構造,在測區內主要發育的是近南北向和北北西向構造,并伴有強烈礦化蝕變,形成構造蝕變巖型夾石英脈型金礦。區域化探異常高密度分布區,是金礦化富集的顯示,高精度磁磁測負值異常,為基性巖脈引起,龍潭里構造蝕變帶地表可能具有一定規模,構造帶中巖石壓碎強烈,局部礦化較強,含金品位高達0.50g/t,均為本礦區尋找金礦的重要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