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蕾
(中共陜西省委黨校∕陜西行政學院陜西西安710068)
鄉賢,《漢語大詞典》中這樣解釋:鄉賢指的具有高尚品德和高文化水平的備受鄉村居民尊敬的人。本文中所提到的鄉賢指在鄉村治理、經濟發展、文化發展方面做出重要貢獻,并且能夠受到鄉村人們所尊重愛戴的精英,這些人讓中國數千年的農耕文明得到了良好的傳承和發展,同時也為維護社會穩定做出了重要貢獻。鄉賢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鄉村治理工作中的助力器,鄉村振興需要鄉賢文化的復興[1]。鄉賢文化則是伴隨鄉村發展而出現的一種文化概念,是鄉村振興發展的軟實力,對于教化鄉里、引導鄉村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當代鄉賢中,有生于此,長于此的賢達之人,在道德上,讓人折服;在經濟上,推動經濟振興;有的鄉賢為了積累經濟資本,背井離鄉,積蓄實力,在對故土思戀下,又返回鄉里,反哺農村。且這些人還有著傳統鄉賢的愛國主義情懷,即便沒有生活在農村,依舊有著為國家建設、為家鄉發展付出的信念,并且他們的言行也將會引起很多人的共鳴,是農村建設發展中最為強大的內在動力,更是中國現代化發展中的精英人才。
有別于傳統的“宗族家長”,鄉賢還是先進文化思想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要傳播者,通過村民自治以及基層民主協商,有效地加強鄉村文明建設水平,實現鄉村的現代化發展。
鄉賢道德素養普遍較高,并且具有服務鄉村的良好信念,是村民學習和效仿的典范,在當有較高的社會聲望,能夠贏得當地村民的廣泛認同,是推動鄉村振興的內在動力。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鄉賢承擔著振興鄉村文化、經濟發展的使命。促進鄉村振興發展即鄉賢作用必須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這是新時代推動社會經濟發展,實現鄉村振興的源動力。
鄉村振興需要強勁的文化推動。從古至今,鄉賢就是主持農村社會公共事務的核心力量,鄉賢文化對于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農村治理主體存在復雜性、多元化等特點,還需要得到廣大民眾的支持和認可,同時,也需要得到政府部門的支持。另外,在工作中也需要符合國際政府的相關規章制度,在具體工作中還需要聯合群眾以及社會,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農村治理工作中統一的價值認同體系,凝聚各個主體之間的核心力量。
鄉村振興需要鄉賢文化激發群眾的內生能力。鄉賢之所以能夠成為鄉賢,原因有多個方面,其中一個極其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能始終如一恪守內心底線,即使遇到外界的各種干預和誘惑,也能堅守初心。某種意義上,鄉村振興工作不僅要依靠黨員干部,還需要擁有強大的群眾基礎,借助群眾的力量來進行相應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鄉賢所表現出的行為其本身便已經具有了社會傳統文化的意義,所以,鄉賢文化也是詮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關鍵所在。鄉賢是社會中的一個個體,同時也是人民群眾中的一員,不過這個群體又有著其特殊性,他們也是社會文化代表者,體現了良好的社會道德[2]。鄉賢高度的自律精神,不僅能夠成為普通民眾學習的標桿和日常行為規范的參照對象,同時,也能夠有效地激勵普通民眾自覺地遵守社會規范,從而主動地承擔起社會責任。從這個角度,鄉賢在引領農村百姓發家致富、提高農村風貌、弘揚優秀文化等方面有著示范性作用。
鄉賢民間矛盾的柔性緩沖劑。當前,日益增多的糾紛和矛盾,是鄉村治理過程中亟需解決的難題。這些問題既需要依靠鄉村基層政府的力量加以解決,也需要一些能代表村民心聲、真正為老百姓干實事、為百姓謀利的機構或者是個人發揮出相應的作用。鄉賢文化從某種層面上來說是一種軟文化、一種軟治理措施,引起鄉村居民的參與,并且還能夠進一步地加強農村凝聚力以及自治能力[3]。現如今,我國農村社會治理中所存在的問題也比較突出,迫切需要一個健全的鄉村治理體系,以此來加強社會治理的水平。這些問題除了走法律途徑,也可以借助鄉賢的威望和影響力,進行公平公正的裁決和疏導。鄉賢在參與鄉村治理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時,還能夠幫助農村建立良好的發展秩序[4]。農民對鄉賢提出的建議能夠很好地接受,利于矛盾的解決。鄉賢這種鄉民之間紐帶作用的發揮,能夠有效地引導社會分歧,積極地解決社會矛盾問題[5]。
善治是自古以來我國在基層治理工作中的關鍵所在。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基層治理工作就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實現了基層的善治,便奠定了國家善治的基礎。中國的城鄉二元結構問題比較明顯,“不做農民,離開鄉村,走向城鎮”成為處于廣袤鄉村的農民較為普遍的心理。農村精英人士大量外流,會影響到鄉村的發展,同時也會出現社會動蕩的問題,人際關系愈加淡化。在鄉村治理工作中,治理對象多元化、道德失范、環境復雜等問題比較突出[6]。且在農村,違法活動也非常嚴重,治安問題也比較嚴峻。這些問題一方面反映鄉村治理水平和能力不高,另一方面,也說明傳統農耕文明價值觀受到挑戰,是文明鄉風弱化,鄉村文化衰落的最直接反映。吸引鄉賢回歸農村,不僅有利于解決之前由于“民工潮”所造成的人才流失問題,同時,還能夠加強鄉賢在農村治理工作中的參與性,凝聚發展能力,有利于進一步提高決策的民主性和科學性水平,共同傳承鄉村文明,注重法治道德建設,加強鄉村融合發展水平,以此來促進鄉村的振興。
鄉村文化建設推動村民“精神脫貧”。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和農民生活水平的日趨提高,農民的價值觀念和農村的道德倫理體系也遭受到了重大的影響。農民的傳統“道德禮教”、“集體意識”、“犧牲精神”受到極大沖擊,一些人漸漸忘記基本的道德規范,渴望利用各種手段快速獲得金錢和地位[7]。由于缺乏正確的引導,有些農民急功近利,甚至極度熱衷于追求名利,而通過不正當的手段來謀取私利。傳統村落的凝聚力越來越淡化,淳樸的民風逐漸消散。享樂主義之風盛行,并且在精神狀態方面也比較差,這些鄉民只注重個人的享樂,沒有群體利益思想,這樣的狀況已經嚴重影響到了農村地區的良性發展[8]。農村在黑惡勢力、賭博等方面也存在非常嚴重的問題,這不僅影響社會的和諧發展,而且也嚴重影響了鄉賢文化積極作用的發揮。農村居民精神恍惚的現象非常嚴重,這對于鄉賢文化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建設造成了非常嚴重的負面影響[9]。
鄉村文化建設利于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鄉村振興的重要推動力就是使核心價值觀在鄉村落地生根。鄉賢作為儒家傳統文化的弘揚和踐行的主體,鄉賢文化影響農民的思想觀念,對于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都有著非常大的作用[10]。習近平總書記曾經說過,我們需要從儒學經典中吸取治理國家的思想和經驗。嚴格的家規以及良好的家風是鄉賢文化中的重點,同時對于培養個人道德情操也有著極大的作用,鄉賢良好的道德修養以及崇高的責任感是鄉賢文化的主要宣傳教育者[11]。鄉賢濃濃的鄉情促使他們反哺家鄉,用自己的良好品行修養、實實在在地報效家鄉,影響著鄉里鄉親,獲得農民認同感,引導人們形成向上向善的力量。鄉賢從某種層面上來說充分的體現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能夠發揮出榜樣作用,同時也是社會追憶核心價值觀念的倡導者及踐行者[12]。
成立多種鄉賢組織。鄉賢對自己的家鄉都有著深厚的情結,鄉情與鄉愁是激發鄉賢回饋家鄉的主要紐帶和強大動力。對于基層政府來說,組建縣、鄉、村三級鄉賢協會,定期、不定期舉辦一些各種儀式感十足的聯誼活動,如“同鄉會”、“團拜會”等,加強對于鄉賢群體的精神關懷[13]。聯系與溝通外出鄉賢,扎牢鄉情鄉愁這條紐帶,讓他們能夠深切感受家鄉的文化,從而進一步激發鄉賢在鄉村地區的認同感,提高農村居民的歸屬感及尊重感,產生回鄉服務的意愿。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活動,凝聚群體力量,使鄉賢能夠更加積極主動地投身于鄉村振興。進一步提升外出人員對于鄉村的認同感及榮譽感,且鼓勵鄉賢積極參與到鄉村建設工作中。加強資金、技術、人才的回流,從而為鄉村建設發展做出貢獻。
完善政策保障。現如今,我國在鄉村治理方面的制度還不夠完善,鄉賢參與鄉村治理還缺少相應的法律規定,使得鄉賢參與鄉村治理沒有相應的法律依據,在具體的實踐操作中也容易發生不合法的行為。隨著國家對“三農”問題重視程度的提高,鄉村地區的自主權利相對比較多,在國家資金以及技術等方面的支持也非常明顯,這便為鄉賢回歸戰略的落實奠定了堅實的政策以及資金基礎。為了能夠最大限度促進鄉村經濟發展,實現農業生產的現代化,國家政府不斷出臺相關的政策規定。此外,還提高了在三農經濟發展方面的道德支持[14]。十八大三中全會也明確表示要注重鄉村建設,注重新型農業發展,制定與之相配套的政策制度,實現城鄉協同發展,加強資源利用效率。加強對外流人才的吸引,實現其返鄉發展,這便能讓鄉賢真正參與到鄉村治理活動中,進而促進鄉村文化以及鄉村經濟的發展。
扎實推進基層民主建設。基層民主制度建設的基石是村民自治。民眾參與鄉村治理也充分體現出現代民主政治發展體系中的最基本特點,更是正式參與有效途徑的最佳選擇。因此,地方政府應該鼓勵在鄉村地區建立鄉賢委員會,對其進行有組織,有秩序的管理,并作出明確規定。注重對鄉賢信息基地的建設水平,并且還需要將鄉賢工作落實到基層,并積極鼓勵在外人士回到家鄉,參與到新農村建設中。鄉賢可以以干部助手、特級顧問等身份參與到鄉村管理活動中。
完善鄉村治理的德治內容。提升鄉村德治水平,加強社會道德規范水平,注重時代精神以及德育思想教育。德治能夠有效加強村民的素養,從而為開展鄉村自治奠定堅實的基礎,還能夠有效彌補在法治層面上的不足。另外德治能夠有效穩定農村社會環境,提升居民的生活質量。此外,鄉村德治工作也是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體系中的重點,在農村也具有著一定的文化基礎[15]。所以,在健全的鄉村德治體系中,首先需要做的是完善基層鄉村德治工作,要全面落實鄉村自治工作,從而建立德治外化機構,積極改善農村地區的不良風氣,引導社會發展,為鄉賢的重建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其次,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水平。傳統優秀的文化是農村道德建設以及文化發展的基礎,鄉村德治從某個角度上來說也是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主要載體,在這一基礎上來傳承優秀文化,加強道德建設水平,促進鄉村文化發展,進而擴展德治空間,豐富德治內容,強化鄉賢重建意義,進一步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發展。
引導鄉賢參與到農村基層建設發展中。現如今,農村治理工作是我國基層建設中的主要組成部分。數千年以來,鄉賢文化都是我國傳統文化體系中的主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鄉村基層治理工作的基礎,更是廣大民眾智慧的結晶。在鄉村逐漸變成“老人和小孩”的空殼社會之時,鄉村治理工作相對來說比較復雜,并且鄉村治理主體的弱化問題也比較嚴重,各方面的協同性比較差,也導致農村治理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正位”缺席的局面。因此,積極號召廣大農村勞動力返鄉發展,引導其參與到鄉村建設體系中,加強農村建設發展水平,這樣便能有效解決鄉村建設發展中存在的人才不足問題,同時還能有效彌補鄉村社會組織在發育不足方面所存在的問題,發揮其協調、化解矛盾和糾紛、教化群眾及村民事務管理等方面的作用,從而讓鄉賢和群眾成為農村振興發展的源動力。
充分挖掘鄉賢文化資源。在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發展的同時,在傳承古代鄉賢文化的基礎上,應該注重對鄉賢文化資源的提煉。積極培養優秀鄉賢文化,各地區也應該注重對鄉賢文化資源的挖掘,從地域特點上進行相應的分析,開展探索實踐活動,這樣不僅能夠有效地提高文化地域性,同時,還能夠通過鄉賢來實現鄉村文化教育引導。在開展先賢紀念活動過程中,應該將創造性貫穿于其中。并且要始終銘記堅持繼承、轉化創新的精神,從而保證鄉賢文化能夠適應時代發展環境,摒棄在鄉賢文化體系中所存在的消極因素,從而提煉出能夠符合現代社會經濟發展的優秀思想和文化,增強其影響力和號召力。通過建立和完善鄉規民約,讓所有居民都能夠感受到鄉賢文化,并且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宣傳鄉賢事跡垂范鄉里。此外,鄉賢是鄉村治理以及新農村建設發展中的骨干力量,有著非常重要的引導性作用。因此,應該積極發動廣大人民群眾來尋找身邊的賢者,從優秀干部、感動鄉村任務評選活動等方面來進行農村好人、好事的宣傳,并且建立鄉賢榜以及鄉賢文化墻等組織,建立良好的鄉賢文化環境。各級政府部門也應該建立團結互助的獎項,為當事人頒發榮譽稱號,并且還可以在媒體等渠道進行宣傳,加強鄉村精神文化建設水平。另外就是通過農村集體活動來開展文化講堂等活動,在農村地區開展尋找鄉賢和學習鄉賢等活動。通過群眾喜歡的樂于接受的形式,讓鄉賢文化宣傳能夠深入人心,加強傳播效果。
鄉賢文明是鄉村文明建設中的示范者以及引領者。鄉賢能夠在生活方式和處事原則方面,通過用自己的文化道德力量給普通鄉民以示范,教化鄉民、培養居民的正氣,在言行活動中不斷加強自身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選拔鄉賢的時候,還應該注重文化以及道德培養,鄉村治理需要從長久發展的角度進行引導,從而加強鄉村建設水平。鄉賢是農村地區的精英,也是鄉村文明風尚的關鍵所在。鄉賢幾乎都成長于農村地區,不僅熟悉農村社會的人文環境,同時,還能夠將現代文明融入到鄉村文化中。鄉賢會通過身體力行的方式來將基層自治的方式和現代社會新風氣融合在農村生活環境中,同時也將會對農村群眾的思想觀念產生一定影響。
鄉村振興工作不僅要實現振興發展,同時還應該注重對精神的塑造。此外,不僅要加強政策、資金等方面的投入力度,還需要在文化的引導下開展相應工作,可以說農村振興離不開鄉賢文化的精神。鄉村振興不僅要實現經濟以及社會層面上的振興發展,還要實現文化層面以及精神層面上的振興。鄉賢文化從某種意義上是鄉村文化的基礎。因此,加強鄉賢文化發展對于傳承鄉村文明,提升鄉村治理、凝聚鄉村文化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鄉賢文化還應該通過批判性的傳承傳統鄉賢文化來不斷的吸取其核心價值,隨后結合現代社會環境來進行創新。要將鄉賢文化真正融入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鄉賢文化具有著積極進取、勇于奉獻的精神,這也完美契合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思想。所以,應該注重對傳統鄉賢文化的傳揚,以此來為農村振興提供源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