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麗麗
(建湖縣人民醫院急診科,江蘇 鹽城 224700)
通常在醫院急診科室收治的患者中,急重癥占大多數,且此類患者的病情錯綜復雜,病情惡化較快,如果在護理過程中出現失誤,極有可能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脅,同時引發重大的醫療糾紛[1]。如何尋找最佳的護理切入點是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而這一問題如果采取良好的護患溝通,不但可以幫助患者疏導負性情緒,同時也能更好地準備后續工作,提高整體的護理工作質量。基于此,本文通過分析護患溝通方式在急診科護理中的效果,為后續提供建議,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7年7月~2019年11月我院77例收治于急診科的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參照組。實驗組男20例,女18例,年齡21~58歲,平均(39.18±5.24)歲,病程1~4天,平均(1.28±0.64)天;參照組男20例,女19例,年齡22~59歲,平均(39.64±5.39)歲,病程1~5天,平均(1.19±0.47)年。一般資料對比無差異,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患者具備獨立判斷能力;簽訂研究同意書;我院醫學倫理會批準。
排除標準:患有嚴重傳染病;患者語言功能受損無法交流;臟器功能出現嚴重受損;合并患有精神類疾病。
參照組采取常規護理,主要內容為生命體征監測,有關病情方面的簡要溝通。
實驗組采取護患溝通護理,具體為:(1)在急診患者送達醫院前,首先需要人員對患者的個人資料進行分析,針對年齡、性別等其他資料做統一評價,以制定良好的溝通計劃。(2)當患者被送達醫院后,應當主動熱情地詢問病情,安撫患者緊張情緒,對于病情危重的患者應當及時聯系醫師,緊急采取治療,以取得家屬和患者的信任。此外在患者救治期間需要與家屬溝通注意事項,減少后期護理中不必要的障礙。(3)當患者病情確診后應當就實際病情進行專業性的講解,讓患者全方位了解自身病情影響,在此過程中需要多站在康復的角度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增加治療信心。(4)在住院期間,護理人員應當隨時解答患者的疑問,而在溝通過程中應當多以傾聽為主,傾聽時應當直視患者,不可以眼神隨意望向別處,給予患者足夠的情感尊重。
對比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率,指標包含滿意、良好、一般、不滿意。護理滿意率=滿意+良好+一般/77*100%。
對比兩組患者的負性情緒,內容為焦慮抑郁水平,以(SAS)和(SDS)表進行測量,滿分為100分,得分越高說明焦慮抑郁情緒越嚴重。
以SPSS 20處理,計數資料以x2檢驗、百分數表示,計量資料以±s表示,t檢驗。P<0.05時有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護理結束后,實驗組滿意18例、良好10例、一般9例、不滿意1例,護理滿意率為97.36%;參照組滿意15例、良好11例、一般6例、不滿意7例,護理滿意率為82.05%。對比數據具有差異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4.850,P<0.05)。
護理前實驗組與參展組患者的焦慮評分為(47.87±3.64)分、(47.17±3.84)分,抑郁評分為(53.42±2.83)分、(53.95±2.42)分,無顯著差異,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0.820、0.884,P<0.05);護理后實驗組與參展組患者的焦慮評分為(37.41±2.24)分、(45.87±3.35)分,抑郁評分為(39.24±2.67)分、(48.43±3.65)分,差異顯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2.991、12.582,P<0.05)。
一般急診科室聚集著醫院內最危重的患者,其病情的復雜和緊迫遠超其他科室;而正是這一原因,導致急診科發生醫療糾紛的比例較大,因此需要在護理工作方面深入研究這一問題,通過有效的改善,緩解患者和家屬心態,提高護理服務質量[2]。
在此次研究中,對比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率和負性情緒,數據顯現出差異,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分析為:在護患溝通護理模式中,首先對患者的基本信息做評估,在此基礎上制定溝通方案,然后在患者入院第一時間應當主動熱情詢問病況,在不耽誤時間的情況下緊急落實救治;等待期間對家屬進行安撫[3]。當病情確認后,應當開展專業的健康教育,通過言語鼓勵幫助患者建立治療積極性[4]。在后期住院過程中,通過善解人意地溝通和主動傾聽患者疑惑,在二者間形成良好的醫患關系,提高護理質量[5]。
綜上,在急診科采取護患溝通方式可提升護理滿意率,另外也能改善患者負性情緒,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