鄔 鐵
(廣東省有色地質環境中心,廣東 廣州 510000)
地質災害總體特征。當下,我國的地質災害所分布的特征為,災害數量較多、損失大、分布范圍較廣,同時,地質災害發生時間一般情況在汛期,高發時期由南向北進行推移;地質災害分布現狀。常見的地質災害,易發生的區域,大多分布在西南的山區礦區內,主要以秦嶺大巴山區以及黃土高原地區為主。
自然因素。地質災害所造成的因素有很多,例如,地質條件、礦體的結構及發展特征、地質構造及活動發展、地質結構發展強度等。同時根據該地區的水文地質結構,對其進行地下水結構研究,分析其動態變化規律,從而確定地形地貌條件、該地區的地形高度、坡度以及形狀等各個條件參數;人文因素。地質災害的發生,很多時候會受到人文因素的影響,在因為因素的方面,最明顯的地方就是人們的生活方式,對周圍環境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其中,包括人口密度的變化、屬性類型及地質結構密度等。地質工程建設的不合理性、過渡資源開發的過程當中,都會對環境造成影響,甚至助長地質環境災害的發生。
泥石流。在目前的環境地質災害中,泥石流屬于比較常見的一種,這種災難的特點是發生規模較大,并且性質突然,較為迅速,同時在一個相對短的時間內將沖出大量泥沙和巖石,廣泛積累地區將不斷流動的積累,其屬于種子是一種特殊的,通常是由于大雨和冰雹、融水等因素形成;地震。在各種環境地質災害中,地質振動屬于危害性最大的一種,在地質振動發生會有較大范圍的影響產生,很容易有社會事件形成。就目前實際情況而言,我國的很多區域均屬于地震多發區,并且還有很地區的強震概率出現較高;地面沉降。對于地面沉降這一環境地質災害而言,其表現出的特點就是持續周期相對而言比較長,成因比較復雜,發展比較緩慢,所產生的影響范圍比較廣,防治也比較困難。對于礦山滑坡這一自然災害而言,其主要發生在具有斜坡的地理位置,對于其中有些土體而言,在重力作用下會沿特定軟弱結構面出現下滑情況,而崩塌主要由于重力作用的影響,礦體會由母體中脫離,從而導致滾動、堆積以及崩落的狀況出現。目前,我國很多礦山地區都會經常發生邊坡滑坡地質災害,通常情況下,礦山地區所發生的滑坡及崩塌也比較多,但規模相對而言要小。
目前比較常見也就是發生頻率較高的地質災害主要是崩塌、滑坡、泥石流等類型。首先,針對崩塌災害來說,其主要是在重力作用下在坡度超過60°的斜坡上容易發生的母體崩落、滾動以及在坡腳進行堆積的災害類型。此類災害比較容易出現在新構造活動頻度以及具有較大強度的地區。其次,針對邊坡滑坡災害來說,其主要是在重力作用下出現的斜坡穩定性被破壞,而出現的巖體或者碎屑等順著破裂滑動面向下做整體滑動的災害現象。此種地質災害的危害程度比較高,容易造成毀滅性的災害,使周圍環境受到破壞,同時對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受到損失。泥石流災害,是在暴雨或者雪融水等作用下引起的礦山溝谷中的泥沙和試塊滾落而下的災害類型。主要分為標準型、河谷型以及山坡型等不同的泥石流類型。此災害容易發生在水資源比較豐富且山體比較陡峭、上游存在大量固體物質堆積的區域,如果在此區域中短期出現大量降水等水流來源時,就可能會導致泥石流災害的發生。因此來說,此類災害通常在暴雨較多的季節中發生,具有比較典型的季節性特點。
自然和人為因素是導致出現地質災害的主要原因,對于前者來說,主要表現在上述地質災害容易受到地理位置、氣候、地質條件等因素的影響,而且導致在這些因素的影響下也表現出地質災害的預測難度較大的特點。在我國不同的地質振動帶中,在其中比較活躍的地質振動中就會表現出上述地質災害的頻率較高的特點,同時表現出上述地質災害的頻率也較高的特點。對于后者來說,主要表現在人類的過度開發和開墾等活動對環境造成的嚴重影響,人為的搬運以及挖掘等活動會影響地形地貌等特點的情況,也增加了地質災害的發生概率。
地質災害防治的主要目的是預防和控制地質災害的發生,也是為了保證人民的人身財產安全。為了達到地質災害的防治目的,對該地區的地質環境進行詳細勘查,保障該地區的地質結構走向安全,并構建出一套完善的地質環境管理體系,同時包括加強質量評價體系,對地質災害安全風險進行評估,做好礦山邊坡滑坡評價及分析,對周邊環境容量進行科學的評估和分析。
一般來說,礦山工程建設之前,礦山建設工程的承包商將組織專業人員進行現場檢查,對所研究的地質環境進行調查,明確該地質結構的實際情況,擬定出地質災害發生的預防方案,及所控制的方法,保證地質工程建設的安全性,保質保量,達到有效避免施工風險的目標。為了實現工程建設的安全目標及質量管理,要掌握地質結構的基本形式,同時,要對該工程的地質結構進行預測分析,準確所預測的地質災害發生概率,對檢測后的數據進行分析,制定預防措施,從而確保安全建筑及質量保障。
對地質災害進行有效的預防,就要做好地質災害的預測工作。在預測的實踐過程當中,積極建立起礦山地質工程的檢測預警系統體系,從而可以更好的對地質災害發生進行事先判定。同時,要對地質災害區域進行工作劃分,開展地質災害應急管理工作。在調查和區劃實施的基礎上,建立和完善防災技術體系。需要指出的是,在開展礦山地質勘查區劃工作時,應該準確地判斷地區地質災害的發生率較高,搞好地質環境調查,形成一個完整的計劃,評估風險水平,并將他們劃分為地質災害的地區不同的風險水平。我們應該采取有針對性的預防措施,預防和減輕災害。
不同地區的地質結構及環境軍不形同,因為使地質災害可以更好加以防治,保障當地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因此,要對該地區的地質環境進行詳細調查,并分析所調查的結果,對容易出現災害的地段加以控制。同時,通過綜合性的調查與應用,實現對改地區的地質結構進行控制,根據該地區的安全及有效控制,掌握該區域的地質結構條件,實施分類管理模式,從而提高該地區的環境應用水平。開展地質環境評價,主要是為了有效規避工程風險,保證施工安全。
在此方面,首先,政府相關部門要發揮其自身職能,不僅需要針對上述導致地質災害發生的人為因素,通過相應的法律法規的制定來進行人為因素的限制,并且通過增設責任制的管理辦法來責令相應的責任單位或人員對當地原有的自然環境面貌進行恢復。此外,還要從政府層面上做好地質災害的宣傳工作,針對容易產生毀滅性危害的泥石流以及山體滑坡等嚴重的地質災害類型,需要向群眾進行地質災害發生時應急措施以及對地質災害進行預估判斷的方法進行宣傳,降低地質災害對當地群眾生產生活造成危害。
在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中,涉及較多的人員、單位以及企業等,而且需要結合不同地區的地質與環境特點、發展需求等來開展有效的防治規劃工作,保證防治工作的有效開展及防治目標的達成。這就需要在對環境的最大承載能力進行充分考慮的前提下來進行防治規劃工作。也就是對當地的資源進行有效開發以及合理利用來促進當地的經濟和相關行業發展的同時,政府相關部門還要結合實際情況來預估當地環境的最大承載能力,在此因素的限制下來對資源開發和利用等工作類型進行限制,防止出現過度開發問題而導致地質災害的出現。其次就是開展以預防為主和防治結合的防治規劃工作。尤其是針對由人為因素而導致的地質災害類型來說,采用誰誘發誰治理的原則來對過度開發的現狀進行控制。
主要就是通過遙感、定位以及衛星云圖等高新技術,通過數據觀察和探究來確保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有效性。通過與互聯網技術的結合來提高救援工作的及時性、準確性,保證救援人員可以快速鎖定災害范圍以及救援目標,保證救援方案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綜上所述,地質災害防治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減少地質災害發生造成的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的人,作為一個地質災害的預防和控制人員,必須清楚地了解地質災害的觸發因素和工作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只有這樣才能有針對性的采取相應的措施,豐富的減災手段,發揮災難預防和控制的作用,提高地質災害防治效果和災害處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