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純
(江西師范大學醫院中醫婦科,江西 南昌 330022)
原發性痛經(Primary Dysmenorrhea,PD)[1]又稱功能性痛經,是指女性生殖器官無器質性病變,在行經期或者經行前后出現周期性、陣發性、痙攣性腹痛,重則放射至腰骶部及大腿內側,甚則暈厥的一類婦科疾病[2],多發于初潮之后的幾年內。據有關資料顯示痛經在青少年中發生率較高(42%~80%)[3],成為青春期女性中較常見的婦科疾病之一。筆者用少腹逐瘀湯加減治療原發性痛經效果較好,報道如下。
共80例,均為2017年8月至2019年4月江西師范大學醫院婦科門診就診和隨訪的原發性痛經患者,符合原發性痛經的診斷標準,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40例。治療組年齡18~28歲,平均(21.06±2.16)歲;病程1~11年,平均3.4年。對照組40例,年齡18~27歲,平均(20.93±2.09)歲;病程1~10年,平均3.2年。兩組年齡、病程和疼痛證候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①參照國家衛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4]及結合全國高等院校教材第7版《婦產科學》[5]制定的原發性痛經的診斷標準擬定:凡在經期或經行前后出現周期性的下腹部痙攣性疼痛、墜脹,或腰骶酸困等不適,程度嚴重時影響工作和生活,常在月經初潮 2~3 年后出現。婦科檢查(或肛診)和超聲檢查示生殖器官無明顯器質性病變。②中醫辨證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及新世紀全國高等中醫院校教材《中醫婦科學》[6]制定的痛經的辨證標準擬定。③疼痛證候評分依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及《中醫婦科常見病診療指南》[7]并結合臨床實際情況而制定:經期及前后小腹疼痛:5分(基礎分),腹痛難忍1分,腹痛明顯0.5 分,休克2分,面色?白0.5分,冷汗淋漓1分,坐臥不寧1分,四肢厥冷1分,需要臥床休息1分,影響工作學習1分,一般措施疼痛不能緩解1分,一般措施疼痛暫緩0.5分,伴腰部酸痛0.5分,伴惡心嘔吐0.5分,伴肛門墜脹0.5分,疼痛1天以內0.5分,疼痛超過1天、每增加1天加0.5分。痛經程度分級標準:輕度為痛經癥狀積分小于8分,中度為痛經癥狀積分在8~14分,重度為痛經癥狀積分大于14分。
納入標準:①符合原發性痛經的西醫診斷標準、中醫辨證診斷為寒凝血瘀型;②月經規律,月經周期基本在正常范圍 (28±7天);③年齡 14~35 歲;④簽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合并有心腦血管疾病,肝、腎及造血系統疾病和(或)合并精神病等而不能配合治療;②經檢查盆腔有器質性病變所致的繼發性痛經;③正在參加其他臨床治療。④治療前或治療中同時服用其他止痛藥物。
治療組給予少腹逐瘀湯。小茴香10g,炮姜10g,延胡索12g,五靈脂15g,沒藥10g,川芎10g,當歸12g,蒲黃15g,肉桂10g,赤芍12g。腰骶酸痛加菟絲子、桑寄生、續斷,若惡心嘔吐加陳皮、姜半夏,手足不溫或冷痛較甚加吳茱萸、艾葉,伴小腹脹加枳殼、香附,伴腹瀉加茯苓、山藥、砂仁,經量過多或經期長加地榆、槐花,經量過少酌加川牛膝、紅花、益母草。每日1劑,水煎煮取汁300mL,在月經來潮前4天開始用藥,早晚各服1次,連服7劑。
對照組給予布洛芬緩釋膠囊(中美天津史克制藥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10900089)0.3g,口服,日2次,于經前1天開始服用,連服3天。
兩組均連續用藥3個月經周期。
月經來潮疼痛證候積分。
連續3次月經來潮時痛經復發情況,每次痛經情況,以痛經證候積分超過8分為復發。
痊愈:痛經證候積分恢復到0分,腹痛及其他癥狀消失,停藥3個月經周期未復發。顯效:痛經證候積分降低至治療前的1/2以下,腹痛明顯減輕,其余癥狀好轉,不服止痛藥能堅持工作。有效:痛經證候積分降低至治療前的3/4~1/2,腹痛減輕,其余癥狀好轉,服止痛藥能堅持工作。無效:腹痛及其他癥狀無改變。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 治療前積分 治療后積分治療組 40 15.04±4.21 5.43±3.17對照組 40 14.91±4.08 7.75±3.63
原發性痛經屬中醫“經行腹痛”范疇。中醫治療痛經的方法多種多樣,有湯藥內服,也有中醫外治如艾灸及針刺等。然而辨證施治仍然是中醫的核心。痛經的發生,寒邪是常見的病因,瘀血是主要病機,雖原發性痛經病因復雜,但以寒凝血瘀型偏高。臨床常用具有溫經散寒通絡、活血祛瘀止痛之效的少腹逐瘀湯隨證加減治療原發性痛經寒凝血瘀型療效顯著。少腹逐瘀湯方源自《醫林改錯》,方中當歸為“血中之圣藥”,能夠補血調經,活血止痛;川芎為婦科要藥,通行氣血,散瘀止痛;赤芍酸斂陰柔,養陰、行瘀、止痛、消腫;小茴香辛香發散,溫腎散寒祛寒止痛;干姜溫中散寒,回陽通脈;官桂溫通經脈,散寒止痛;延胡索、五靈脂止痛,化瘀調經;蒲黃有止血、化瘀之功;沒藥散血去瘀、消腫定痛。諸藥聯用,能夠溫經散寒、活血調經、祛瘀止痛,治療寒凝血瘀型原發性痛經切中病機,尤為適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