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靜
(河南省平頂山市中醫醫院,河南 平頂山 467099)
小兒多發性抽動癥是一種常見的神經精神障礙性疾病,發病率較高,且男孩發病率高于女孩[1]。小兒多發性抽動癥的主要特征為行為、思維障礙,且病程呈慢性進展,嚴重影響患兒學習、生活[2]。西醫多用多巴胺受體阻滯劑、抗精神藥物等治療[3]。近年來,中醫治療小兒多發性抽動癥有較好療效,本研究用健脾止動湯結合針刺治療小兒多發性抽動癥效果較好,現報道如下。
共80例,均為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診治的多發性抽動癥患兒,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40例。對照組男24例,女16例;年齡4~10歲,平均(7.53±0.58)歲;病程1個月~2年,平均(12.14±1.38)個月。觀察組男26例,女14例;年齡4~11歲,平均(7.46±0.54)歲;病程1.5個月~2年,平均(12.23±1.53)個月。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經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監護人簽署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①中醫符合陰虛動風證,主癥為甩手踢腳、噘嘴皺鼻、搖頭聳肩、皺眉眨眼,次癥為食欲低下、脾氣暴躁、精神倦怠,舌紅苔薄黃膩,脈弦滑[4]。②西醫符合相關診斷標準[5]。③3個月內未用藥物治療。
排除標準:①合并心肝腎功能不全;②造血功能障礙;③癲癇、風濕性舞蹈病。
兩組均用針刺治療。主穴選擇風池、內關、太沖、三陰交、合谷、百會、四神聰,捻轉進針法。喉中怪聲加天突、金津,噘嘴加地倉,皺眉眨眼加隱白、印堂、太陰,上肢抽動加肩髃、曲池,肝腎陰虛補太溪,脾虛肝旺瀉太沖、足三里。隔天1次,每次留針30min,連續治療3個月。
觀察組加用健脾止動湯。藥用太子參10g,白術10g,茯苓10g,防風6g,半夏5g,鉤藤10g,當歸10g,川芎6g。顆粒劑,每日1劑,早晚各1次,水沖服。連續治療3個月。
癥狀嚴重程度采用耶魯綜合抽動嚴重程度量表(YGTSS)評分[6]進行評估,包括運動抽動及發聲抽動,每項0~25分,分數越高表示癥狀越嚴重。
控制:證候積分減少大于等于95%,臨床癥狀、體征消失。顯效:證候積分減少70%~94%,臨床癥狀、體征有所改善。有效:證候積分減少30%~69%,臨床癥狀、體征改善輕微。無效:臨床癥狀、體征無改善、加重。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 例(%)
兩組癥狀嚴重程度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癥狀嚴重程度比較 (分,±s)
表2 兩組癥狀嚴重程度比較 (分,±s)
時間 組別 例 運動性抽動 發聲性抽動治療前 對照組 40 22.31±2.37 23.09±1.73觀察組 40 22.08±2.17 23.06±1.58 t 0.453 0.081 P 0.652 0.936治療后 對照組 40 14.93±3.23 11.24±4.47觀察組 40 9.91±3.25 7.93±3.27 t 6.929 3.780 P 0.000 0.000
小兒多發性抽動癥主要特點為多發性抽動伴有發聲抽動,表現為眨眼、喉中吭吭、噘嘴作響[8]。小兒多發性抽動癥病程較長,且易反復,對患兒的身心健康造成嚴重的影響[9]。臨床治療小兒多發性抽癥的方法包括心理干預、藥物治療及手術治療,其中藥物治療是臨床應用較為廣泛[10]。
小兒多發性抽動癥屬中醫“肝風”“抽搐”“慢驚風”等范疇。主要病機為小兒先天稟賦不足,加外感風邪,后天失養,至脾虛生痰,心神不寧,腎陰虧損,肝亢風動。治療應熄風化痰、清心安神、健脾柔肝、滋陰補腎。針刺治療選取風池、內關、太沖、三陰交、合谷、百會、四神聰作為主穴,并局部針刺抽動部位,可調理肝腎,達到息風止痙、醒神開竅之效。健脾止動湯方中太子參益氣生津,健脾補肺;茯苓健脾滲濕,令水濕從前陰下行;白術補氣健脾,燥濕除既生之痰濕;陳皮溫中健脾,與半夏合用燥濕祛痰;防風可祛內外之風,鉤藤可入肝經息風解痙,當歸、川芎養血活血。諸藥合用,健脾以治其本,平肝息風以治其標。現代藥理研究表明,鉤藤可對紋狀體多巴胺(DA)的釋放進行抑制,起到抗抽動的作用,且具有較好的鎮靜及抗驚厥的作用,還可提高學習及記憶能力[11]。
綜上所述,健脾止動湯結合針刺治療小兒多發性抽動癥療效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