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素英
(河南省項城市第二人民醫院口腔科,河南 項城 466200)
皰疹性咽峽炎是腸道病毒71型、柯薩奇病毒A型感染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多發于6歲以下兒童,主要臨床癥狀為發熱、咽痛、流涎等,若延誤治療,可并發腦炎、肺炎等[1]。本研究用口炎清顆粒及西藥治療小兒皰疹性咽峽炎效果較好,報道如下。
共100例,均為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項城市第二人民醫院口腔科收治患兒,以抽簽法隨機分為兩組各50例。對照組男26例,女24例;年齡9個月~6歲,平均(2.72±0.81)歲;病程1~5天,平均(1.89±0.62)天。觀察組男27例,女23例;年齡8個月~6歲,平均(2.69±0.74)歲;病程1~5天,平均(1.87±0.59)天。兩組性別、年齡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有發熱、咽痛、流涎等表現,以咽部充血為典型癥狀,口腔黏膜于發病2天內出現一定數量的灰白色皰疹;②有咽紅痛、口干、咳嗽、身熱、口腔皰疹、舌尖紅苔薄黃、脈浮數等表現;③年齡6歲以內,病程5天以內。
排除標準:①近1周內使用抗炎、抗病毒等藥物;②合并嚴重肝腎等臟器功能障礙;③存在呼吸道細菌感染;④治療依從性差;⑤對研究藥物過敏;⑥合并水痘、潰瘍性口腔炎、手足口病等有類似癥狀的疾病。
兩組均口服維生素C片(石藥集團歐意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3022782)10mg,1日3次;利巴韋林噴劑(山東京衛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93066)噴入咽喉,1噴,每隔4~5h噴1次;體溫38.5℃以上時口服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退熱,并結合物理降溫。
觀察組加用口炎清顆粒(廣州白云山和記黃埔中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20027059),3歲以上每次3g,1~2歲每次2g,1歲以下每次1g,1日1次。
兩組均治療7天。
觀察咽痛、皰疹、流涎、發熱等癥狀消失時間。
用SPSS21.0統計軟件分析,計數資料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愈:發熱、流涎、咽痛、皰疹、潰瘍等癥狀均消失,可正常進食。好轉:發熱、咽痛、流涎等癥狀明顯改善,皰疹、潰瘍逐漸消退,進食情況改善。無效:發熱、咽痛、流涎等癥狀均未減輕,皰疹較多,有潰瘍形成,進食困難或無法進食。
兩組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 例(%)
兩組癥狀消失時間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癥狀消失時間比較 (d,±s )

表2 兩組癥狀消失時間比較 (d,±s )
組別 例 咽痛 皰疹 流涎 發熱觀察組 50 2.96±0.73 3.94±0.89 3.07±0.93 1.89±0.35對照組 50 5.46±1.38 6.14±1.15 5.18±1.29 2.65±0.46 t 11.323 10.698 9.382 9.297 P 0.000 0.000 0.000 0.000
皰疹性咽峽炎是一種兒科臨床常見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由于嬰幼兒免疫力低下,更易受病毒感染而發病。雖然皰疹性咽峽炎屬自限性疾病,但可出現心肌損害等并發癥。
目前治療皰疹性咽峽炎尚無特效藥物,以往利巴韋林、阿昔洛韋等應用較多,有一定療效,但由于常規靜脈給藥不良反應明顯,臨床應用受到限制,隨著噴霧或霧化給藥方式的應用,使用藥安全性顯著提高,同時治療依從性也相應提高。
皰疹性咽峽炎屬中醫“口瘡”、“喉痹”等范疇[2]。小兒臟腑嬌嫩,衛外不固,受風熱疫毒侵襲,外邪從口鼻而入,咽部氣血與外邪相搏結而發病。治療當以清熱涼血、瀉火解毒、疏散風熱等為原則[3]。口炎清顆粒方中麥冬、天冬養陰生津,玄參瀉火、解毒、清熱涼血,銀花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甘草緩急止痛、補脾益氣、清熱解毒、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具有滋陰清熱、解毒消腫功效[4]。研究表明,麥冬可提高細胞免疫功能,玄參具有抗炎、抗菌、增強免疫活性及鎮痛作用,銀花也具有抗炎、抗病原微生物、免疫調節等作用,口炎清顆粒可抗炎抑菌,提高免疫力,緩解癥狀[5]。
口炎清顆粒聯合西藥治療小兒皰疹性咽峽炎療效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