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 濤
(河南省項城市中醫院肛腸科,河南 項城 466200)
潰瘍性結腸炎起病于直腸,常累及全結腸及回腸末端[1]。有腹痛、腹瀉、黏液膿血大便癥狀[2]。我科用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潰瘍性結腸炎取得一定療效,報道如下。
共90例,均為2017年6月至2018年7月我院接診的潰瘍性結腸炎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5例。對照組男23例,女22例;年齡19~67歲,平均(37.8±0.3)歲;觀察組男24例,女21例;年齡18~65歲,平均(36.1±0.2)歲。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西醫診斷標準:參考《炎癥性腸病診斷與治療的共識意見(2012年,廣州)》[3]。
中醫診斷標準[4]:存在腹瀉、腹痛、膿血便等(符合大腸濕熱證、脾虛濕蘊證的主證表征),肛門有墜脹或腫痛感,舌紅、口干等(符合大腸濕熱證的次證表征),存在乏力、厭食、舌淡等(符合脾虛濕蘊證的次證表征)。
納入標準:①纖維結腸鏡明確診斷,病灶累及直腸和結腸的90%以上,同時伴有腹痛、腹瀉、膿血便等癥狀;②1個月內未服用相關治療藥物及臨床試驗藥物;③知情同意。
排除標準:①其他腸道感染;②伴有結腸癌、腸穿孔、痔瘡等疾病。
兩組均口服柳氮磺胺吡啶(華潤雙鶴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1020818)1g,日3次。另每日用生理鹽水100 mL灌腸,每次0.5h以上。
觀察組加用中藥治療。藥用合歡皮、甘草、防風各5g,木香6g,白頭翁、赤芍、黃芩各10g,白術、葛根、黃連各15g,蒲公英、白芍、敗醬草各20g。水煎取100mL,每晚睡前排空大便,灌腸0.5h以上。
兩組均連續治療2個月,西藥持續服用,中藥1周為一療程,用藥1個療程后根據復診情況進行加減。
顯效:X線檢查提示腸黏膜生理形態恢復正常,臨床癥狀消失,隨訪半年無復發。有效:X線檢查提示腸黏膜生理形態恢復基本正常,癥狀明顯改善。無效:未達到“有效”標準。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 例(%)
研究表明,心理、遺傳、感染等因素均可引發潰瘍性結腸炎[5]。臨床主要以手術及藥物治療為主。其中磺胺類抗菌藥柳氮磺吡啶常被作為治療輕、中度的首選藥物[6]。
柳氮磺吡啶被吸收后由腸道細菌分解成5-氨基水楊酸(5-ASA)和磺胺吡啶(SP),5-ASA經與腸壁結締組織絡合,停留于腸壁組織中的時間較長,發揮其抗菌、消炎及免疫抑制作用,減少大腸桿菌和梭狀芽胞桿菌,同時對腸前列腺素及白三烯的合成產生抑制作用,故治療炎癥性腸病效果顯著[7]。SP抗菌作用不強,主要對藥物分子起載體作用,同時可阻止5-ASA被胃及十二指腸吸收。
潰瘍性結腸炎屬中醫“泄瀉”、“痢疾”、“便血”等范疇。病因為飲食不調、脾胃受損、外感濕熱毒邪等[8]。治以溫補脾腎、疏肝、利濕、清熱為主。中藥方中合歡皮開郁安神,甘草、防風補中益氣、疏風退熱,木香健脾行氣、止痛,白芍平肝止痛、斂陰止汗,赤芍、白頭翁活血化瘀、涼血清熱、止痢,黃連、黃芩清熱燥濕,白術益氣燥濕,葛根清熱止痢,蒲公英清熱解毒,敗醬草消癰、排膿、祛瘀止痛。
中西醫結合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療效較好,且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