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玲,孫 威,張釗旺
(河南省周口市中醫院,河南 周口 466000)
慢性心力衰竭是由于心肌梗死、心肌病、血流動力學負荷過重及炎癥等多種原因引起的心肌損傷,從而造成心肌結構和功能的改變,最終導致持續性心臟泵血功能或充盈功能低下,是多數心血管疾病最終歸宿,其中以左心衰竭最為常見,臨床主要表現為呼吸困難、咳嗽咳痰、失眠、心悸等[1]。我院以中西藥合用治療慢性心力衰竭療效較好,報道如下。
共91例,均為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我院接診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45例,男20例,女25例;年齡60~69歲,平均(65.42±4.76)歲;病程7~11個月,平均(9.79±1.64)個月。觀察組46例,男22例,女24例;年齡58~70歲,平均(64.96±5.13)歲;病程6~13個月,平均(10.05±1.40)個月。兩組性別、年齡及病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心臟彩超、心電圖等影像學檢查確診[2],中醫診斷標準參照周仲瑛主編的《中醫內科學》[3]中心悸病之水飲凌心證。心悸眩暈,胸悶氣短,惡心嘔吐,形寒肢冷,下肢浮腫,胸悶咳喘,舌淡苔白,脈沉細無力。
納入標準:符合中醫、西醫診斷及辨證標準,美國紐約心臟病學會(NYHA)制定的心功能分級為Ⅱ~Ⅲ級,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
排除標準:急性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心臟瓣膜疾病,對研究所用藥物有禁忌,嚴重肝腎功能不全,凝血功能、造血功能系統疾病。
兩組均用地高辛片(賽諾菲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3021738)0.25mg口服,日1次;氫氯噻嗪片(三才石歧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4023235)25mg,口服,日2次;酒石酸美托洛爾片(阿斯利康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2025391)25mg口服,日2次;卡托普利(常州制藥廠有限公司,國藥準字32023731)25mg口服,日2次。
觀察組加用附子強心方治療。藥用附子9g,茯神10g,遠志10g,桂枝10g,人參6g,茯苓15g,葶藶子10g,白術20g,黃芪20g。水煎,日1劑,早晚分服。
兩組均持續治療1個月。
采用心臟彩超檢測左心室收縮末期內徑(LVESD),左心室舒張末期內徑(LVEDD),左心射血分數(LVEF)及左心舒張功能指數(E/F)。
依據《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4]評價療效。治愈:癥狀及心率失常消失,心電圖等檢查恢復正常,中醫證候積分降低幅度大于等于90%。好轉:癥狀減輕,實驗室檢查指標明顯改善,中醫證候積分降低幅度為40%~89%。未愈:癥狀體征未見改善,證候積分降低幅度小于39%。
兩組治療前后心功能指標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心功能指標比較 (±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心功能指標比較 (±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 時間 LVESD(mm) LVEF(%) E/F LVEDD(mm)對照組 45治療前48.75±4.82 40.61±3.45 0.79±0.17 49.86±6.71治療后45.83±3.48*45.70±4.63*1.05±0.33*46.04±5.68*觀察組 46治療前48.39±4.95 41.02±3.11 0.82±0.15 50.11±6.53治療后 38.04±2.16*△ 49.93±7.85*△ 1.29±0.42*△ 43.31±3.45*△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對照組治愈15例,好轉19例,未愈11例,總有效率75.56%;觀察組治愈19例,好轉24例,未愈3例,總有效率93.48%。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6131,P<0.05)。
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種長期進展性的嚴重心血管疾病,研究表明,慢性心力衰竭的發病機制是一個極為復雜的過程,心室重構是重要機制[5]。由于長期心血管疾病對心肌造成損傷,致使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及交感神經系統興奮性增加,從而激活內源性神經內分泌因子及細胞因子,導致心肌細胞肥大、凋亡,心室外形改變,而心室橫徑增加又加重心肌損傷,心肌損傷反之又進一步激活神經內分泌因子及細胞因子,進而形成惡性循環,導致心室重構[6-7]。因此,中斷神經內分泌的激活,阻斷心室重構是治療重點。
慢性心力衰竭屬中醫“心悸”、“胸痹”、“水腫”等范疇。病位在心,與脾、腎、肺、肝功能失調密切相關。脾主運化、主升清,脾陽不足可致運化失常,致使水飲內停;腎為元陰元陽之臟,主水,腎陽不足則陽虛氣化失職,津液輸布失常,形成水氣,水氣上逆,停聚胸中,阻遏心陽,而致心陽不振。癥見心悸、胸悶痞滿、惡心嘔吐、形寒肢冷、下肢浮腫。治宜振奮心陽,溫腎健脾,利水消腫。附子強心方中附子上助心陽、中補脾陽、下溫腎陽,桂枝溫通經脈、溫中散寒并能通陽化氣而行水消腫,二藥合為君藥,振奮心陽、溫腎助陽;人參補脾益氣、安神定悸,黃芪補氣升陽、利水消腫,白術益氣健脾、燥濕利水,三藥合為臣藥,健脾益腎、升陽利水;茯苓滲濕利水、健脾寧心,葶藶子瀉肺平喘、利水消腫,茯神利水滲濕、健脾寧心,遠志助心陽、益心氣、使腎氣上交于心而安神益智,又祛痰開竅善治心神不安,共為佐使,利水消腫、健脾寧心、安神定悸。諸藥合同,共奏溫振心陽、健脾益腎、利水消腫之功效。
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LVESD及LVEDD均低于對照組,LVEF、E/F及總有效率均高于對照組,提示附子強心方能有效緩解癥狀,中斷心室重構,減輕心臟負荷,增強心功能?,F代藥理研究表明,附子中川烏堿甲、川烏堿乙、烏頭堿、次烏頭堿等成分具有較好強心作用,能使乳鼠心率加快,顯著減輕缺氧動物的急性心肌損傷,提高小鼠缺氧耐受能力;同時烏頭堿能增強心肌收縮力,提高心臟輸出量,雙向調節血壓,充分改善血液循環,擴張心血管[8-9]。白術主要成分為揮發性成分、內酯類成分、苷類、多糖類等,其中內酯類成分能抑制Na+,K+-ATP酶的活性,降低該輸送功能提高細胞內鈉鉀的交流,而達到利尿的作用,同時多糖類成分能通過調節脂代謝、抗血小板聚集等環節而發揮改善血液循環的作用[10-11]。
綜上所述,中西藥合用治療慢性心力衰竭效果較好,能緩解心悸眩暈、下肢浮腫等癥狀,改善心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