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道興
在輝縣南陳馬村村頭,前不久建起了一個亭子,亭子里立著一塊碑,碑的名字叫“玩景會”。村支書介紹說,兩年前村里搞基建時挖出來一塊明代石碑,原碑在發現以后已被收藏到縣文物部門,現在立在這里的是一塊復制品。那么,什么叫“玩景會”呢,大致上就相當于今天的“休閑旅游觀光協會”。碑文一上來就開宗明義,“即時行樂,古人曾言”。接下來碑文如下:“游山玩景,今人所尚,人之住山郊者想到城鎮看看繁華,此是人之常情也。伊村智者感覺之皆然。故商集鄰村同志創成玩景會。遂年游韭山,次年往白云,三年朝浚縣,四年赴石門。茲四年期滿,游樂屆止,但是旅伴情濃,不忍驟離,乃立石刻名,作為紀念也。”接著就是參與“玩景會”的會員的名字,一共有400 多人。
我在亭子旁邊站了許久,深感這塊碑意義不凡。專門由鄉野村民自己組織起來游山觀景并立碑記之,我還從來沒有聽說過。可以說這是我們中原地區大眾化休閑旅游玩景業組織的較早記載,他不是記載像李白、竹林七賢、徐霞客等文人墨客探尋名山,而是最普通的農民群眾組織起來游山玩景。參加“玩景會”的會員都是十里八鄉的農民,他們組織起來到方圓幾百里的好山好景處,觀景游玩,并且每個村都成立這樣的“玩景會”,各村都推選有“會首”,這在我們河南休閑旅游觀光發展史上有獨特的學術意義。
這塊碑告訴我們,我們的前人對玩、對觀景、對旅游休閑的認識和組織是很到位的,其規模和嚴密程度已達到較高的水平。但是也應該看到,近幾百年來,我們在經濟發展上落后了,貧窮了,吃不飽飯,生存壓力大,社會也不安定,把人需要玩這一天性慢慢壓抑了、泯滅了。我們往往以為只有小孩才需要玩,其實,青年需要玩,成年人需要玩,老年人也需要玩,玩是人天生的需要,玩是人生度時光、求娛樂的基本需要,玩是人的基本生存方式。

“玩景會”碑 攝影/卞瑞鶴
社會發展到今天,我們對玩要有更深刻的認識。科技的進步,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人們閑暇時間越來越多,城鄉居民都有更多時間玩。能玩、會玩、好玩,就是美好生活的集中體現。玩不僅讓人們輕松愉快地度過美好時光,體現幸福愉悅的人生,還能激發人的靈感,增強人的智慧,更能增進人與人之間的了解,增進朋友之間的感情和友誼。從經濟發展角度看,為人們需要玩提供服務,讓人們玩得方便、玩得輕松、玩得愉快、玩得積極、玩得健康,是現代服務業最核心的內容;玩中有就業,玩中有服務,玩中有產業,玩中有經濟。旅游景點就是給人們提供更好玩的地方,旅游就是讓人們的生活更好玩。
但是我們對這一點曾經長期認識不足。由于生存壓力大,由于背負歷史沉重,我們甚至出現了一些認識偏差。玩被看成虛度光陰,玩被認為不求上進,玩被視作玩物喪志,因此我們缺乏對玩的正確認識,好玩、會玩、愛玩的人往往被譏笑為沒有遠大志向的人。我們社會多方面對玩的需求、對玩的創新、對玩樂事業的開發往往不屑一顧,都存在一定的認識不足。表現在對休閑旅游產業的認識上,也認為人們到河南來旅游就是看我們幾千年的古、土、根、苦等留下來的東西,看我們的陶片、青銅器等靜態的遺存。這當然不是說這些就不需要看,而是說我們對現代旅游業不能停留在這個認識階段。現在我國經濟要高質量發展,我們要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要給人們創造美好生活,就要吃透現代旅游業的精神實質。
那么,現代旅游業特別是我國把文化與旅游合并到一起究竟意味著什么呢?最簡單地說就是“讓旅游更好玩”,就是讓旅游過程更充滿文化,讓旅游業更能以人為中心,就是要求旅游給人們更多的文化體驗。現代人特別是城里人,生活節奏快,工作任務重,矛盾沖突多,空氣質量差;周末節假日大家都想走出城市,換換地方,放松心情,愉悅身心,忘卻煩惱,呼吸呼吸清新空氣。這就要求我們旅游點能為人們提供可參與、能體驗、多層次的游樂項目、好玩項目,讓人們玩得痛快,讓人們玩得投入,讓人們玩得忘卻一切煩惱,達到忘我的境界。因此,我們河南的旅游業轉型升級,就不能停留在“觀光”水平上,不能只滿足于搞點古老的“東西”或老家的“東西”讓人觀賞,讓人們來尋根,讓人們來學知識、受教育。搞旅游的人要研究游客的旅游心理,研究游客的迫切需要,要愛玩、會玩,善于觀察玩、模仿玩、開發玩、設計玩,會創新或引進玩樂項目,讓旅游景點充滿生機和活力。這也是河南旅游與云南、海南、廣西等省、區相比有差距的地方。少數民族能歌善舞,會唱會跳會玩,這是我們河南人應該學習的。怎樣讓河南旅游更好玩,這是河南旅游業重要的努力方向,也是輝縣南陳馬村“玩景會”碑給我們的重要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