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青偉
(河南省西峽縣中醫院腦病科,河南 西峽 474550)
慢性萎縮性胃炎(CAG)是由慢性胃炎向胃黏膜萎縮病變轉化的慢性炎癥,胃黏膜腺體萎縮,進而造成腸化生等,且60%~90%的患者幽門螺桿菌(Hp)陽性,嚴重者可惡化為腫瘤[1-2]。目前主要以胃黏膜保護劑、抑酸藥、促胃動力藥、抗生素等治療。中醫認為,脾胃濕熱型CAG病機為飲食不節,脾胃乃傷,濕熱中阻,失于運化,纏綿難愈,久病必瘀,不通則痛,治療應以清熱燥濕、補脾益氣、調和氣血為主。本研究在常規西藥治療基礎上予以清熱調中湯聯合穴位埋線輔治CAG脾胃濕熱型臨床效果較好,現報道如下。
共97例,均為2018年1月至2019年7月我院收治的CAG脾胃濕熱型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兩組。研究組49例,男28例,女21例;年齡32~65歲,平均(48.32±8.01)歲;病理活檢檢查胃黏膜輕度萎縮14例,中度26例,重度9例。對照組48例,男26例,女22例;年齡30~65歲,平均(46.25±7.97)歲;胃黏膜輕度萎縮15例,中度25例,重度8例。兩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經胃鏡以及胃黏膜活檢確診為CAG,均伴有Hp感染;②中醫證候分型為脾胃濕熱型,痞滿脹痛、嘈雜吐酸、心煩、口苦、舌苔黃等;③簽署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病理檢查顯示胃黏膜疑似病變;②合并消化性潰瘍;③認知功能障礙;④嚴重心、腎等功能不全;⑤對研究所用藥物過敏。
兩組均予以常規西藥四聯療法。雷貝拉唑鈉腸溶膠囊(濟川藥業集團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1220)20mg,日1次;枸櫞酸鉍鉀膠囊(濟川藥業集團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43059)0.3g,日2次;阿莫西林(悅康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1020396)1.0g,日2次;鹽酸左氧氟沙星(山西天致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4563)200mg,日2次;加用維酶素(合肥利民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4023228)1g,日3次。均口服。
研究組加用清熱調中湯聯合穴位埋線治療。①清熱調中湯:絞股藍20g,白術30g,赤芍15g,丹參15g,黃芪20g,香附15g,海螵蛸10g,瓦楞子10g,黃連8g;日1劑,水煎取汁300mL,早晚溫服。②穴位埋線:使用注射式專用埋線針將長8~10mm生物蛋白線埋入中脘穴、胃俞(雙側)、脾腧(雙側)、足三里(雙側)穴,1周1次。
兩組療程均為3個月。
顯效:上腹部隱痛、脹滿、噯氣等癥狀消失,胃鏡檢查顯示胃黏膜、腺體均恢復正常,檢查Hp感染為陰性。有效:癥狀及胃黏膜變薄、腺體萎縮較治療前明顯改善,Hp感染為陰性。無效:未達到“有效”標準。
癥狀積分,包括胃脘痞滿、噯氣、隱痛、納差、乏力5項,分0分(無)、1分(輕)、2分(中)、3分(重)。
抽取5mL靜脈血,離心取上清液,使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檢測血清胃泌素(GAS)、生長抑素(SS)。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治療前后癥狀積分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癥狀積分比較 (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癥狀積分比較 (分,±s)
組別 例 治療前 治療3個月研究組 49 13.15±0.91 4.28±1.67對照組 48 12.86±1.01 8.87±2.11 t 1.486 11.893 P 0.141 <0.001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GAS、SS水平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GAS、SS水平比較 (pg/mL,±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GAS、SS水平比較 (pg/mL,±s)
組別 例 GAS SS治療前 治療3個月 治療前 治療3個月研究組 49 14.62±2.01 22.34±3.36 12.26±2.15 15.93±2.11對照組 48 13.97±2.36 17.37±4.15 11.87±2.48 13.26±2.65 t 1.461 6.489 0.828 5.495 P 0.147 <0.001 0.410 <0.001
CAG屬中醫“痞滿”、“胃脘痛”等范疇。為本虛標實之證,本虛為脾胃氣陰兩虛,標實為濕郁、熱毒。飲食不節,積滯生熱,熱邪內擾,濕邪內生,失于運化,濕熱久滯而胃滿,助濕生痰;情懷不暢而肝郁氣滯,疏泄失職,橫逆犯胃,胃失和降、失于濡養,灼傷胃膜,胃滿而痛。治療應以清熱燥濕,疏肝解郁,補益脾胃為主。清熱調中湯方中赤芍性微寒,味苦,歸肝經、脾經,清熱涼血、散瘀止痛;香附味辛、微苦,性平,歸肝、脾經,有清熱燥濕、理氣寬中之效;白術性溫,味甘苦,歸脾經、胃經,可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丹參性微寒,味苦,歸肝經,可祛瘀活血、止痛清心;黃芪性微溫,味甘,歸脾經,可補氣固表;絞股藍性寒,味苦,歸肺經、脾經,可清熱解毒、止咳祛痰;黃連性寒,味苦,歸脾經、胃經、肝經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瓦楞子性平,味咸,歸肺經、胃經、肝經,消痰化瘀、制酸止痛;甘草性平,味甘,歸心經、胃經、脾經,補脾益氣、止咳祛痰、調和藥性。諸藥合用,共奏清熱燥濕、疏肝解郁、補益脾胃、祛痰理氣之效。現代藥理研究表明,白術、丹參、黃芪能保護胃黏膜,提高免疫力。絞股藍、黃連具有消炎之效。海螵蛸、瓦楞子能抑酸止痛。甘草可緩解胃腸平滑肌痙攣等[3]。穴位埋線療法將羊腸線埋入中脘、胃俞、脾腧、足三里,其在體內軟化分解、液化、吸收等過程對穴位產生物理及生化刺激,維持較長時間。中脘為胃之募穴,有壯胃中之陽,腐化水谷之功;胃俞為胃之背俞穴,可健胃、和胃。穴位埋線脾腧,有補益脾氣之功效;足三里為胃絡合土,有溫化脾陰胃腸之效。諸穴埋線,可起到和胃降逆、補脾益氣、調和氣血效果[4-5]。研究結果顯示,治療3個月后研究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癥狀積分低于對照組,提示加用清熱調中湯聯合穴位埋線治療CAG脾胃濕熱型效果更好,可發揮中藥湯劑調節整體、穴位埋線刺激胃腸的效果,進一步緩解臨床癥狀。
GAS是胃竇中G細胞分泌的激素,能促進胃竇收縮,增強胃腸道分泌功能;SS廣泛分布于消化道神經細胞中,起到胃酸分泌負反饋調節作用,保護胃黏膜,CAG患者血清GAS、SS水平低于正常人[6]。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血清GAS、SS水平高于對照組,表明清熱調中湯聯合穴位埋線治療CAG脾胃濕熱型還能改善胃腸激素水平。
綜上所述,在常規西藥治療基礎上予以清熱調中湯聯合穴位埋線治療CAG脾胃濕熱型效果較好,能緩解臨床癥狀,改善胃腸激素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