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允超
(安徽省水利科學研究院,安徽蚌埠 233000)
PVC(聚氯乙烯)為熱塑性樹脂,PVC 管是指以聚氯乙烯(PVC)樹脂為主要原料,經工藝成型的聚氯乙烯管狀材料,常用于建筑、市政給排水管道,主要分為PVC-U、PVC-M、PVC-O 三種管材。其技術起源于德國,是德國于1933 年研發的,我國從20世紀60 年代開始研制使用PVC 管材,由PVC 制成的管材具有耐寒、耐腐蝕、價格低廉等特征。
PP 管材指以聚丙烯(PP)為主要原料,經工藝成型的聚丙烯管狀材料,是歐洲于20 世紀90 年代研發的。PP 管在建筑工程中常用于冷熱水飲水管、采暖系統等,主要分為PP-R(無規共聚聚丙烯)、PP-H(均聚聚丙烯)、PP-B(嵌段共聚聚丙烯)三種管材。PP 材料為半結晶型非極性聚合材料,密度約為0.89~0.91g/cm3,在五大通用樹脂中最輕。與傳統的金屬管相比,具有很高的耐彎折性能且不存在環境因素導致的應力開裂的問題,耐熱性、化學穩定性、電絕緣性均較好,不會污染水源,可在120℃下長期使用。但是同時也存在收縮率較高、低溫抗沖擊性能差、不耐磨、耐老化差等缺點。工程上多使用PP-R,采用乙烯與PP 共聚,增強PP 的韌性與耐低溫性能。
PVC 與PP 管材的諸多優點,常應用于建筑、市政工程的給排水方面,所以管材本身的強度、韌性、耐內水壓、耐腐蝕等性能極為重要,國家相關標準也針對管材的用途及特點設置了相關檢測參數與指標,本文就現行規范常見的檢測參數作出詳細說明,闡述了各個檢測參數對于管材物化性能的代表意義。
常見的PVC、PP 管檢測指標見表1。
密度是管材最基本的物理性能指標之一。PVC 管材是以PVC 為主要原料,加入必要的添加劑作為輔料,通過主料與輔料經過混合—攪拌—過篩—擠出—定型等工藝步驟生產。檢測試驗中一般采用液體浸漬法,通過測量管材試件在空氣中和蒸餾水中的質量差進行密度計算。檢測此項指標是考察PVC 管材在擠出過程中是否密實,添加的輔料是否合格的一個間接證明。
從管材上沿縱向平行于管軸線取條并加工成總長為115mm的啞鈴型試樣,利用萬能試驗機對試樣進行等速拉伸,通過試驗機及引伸計讀數測得試樣的拉伸性能。拉伸性能是管材的重要力學性能,包含拉伸屈服應力及斷裂伸長率兩個指標,是管材的力學強度及韌性的度量。拉伸性能差的管材,強度低、脆,在外力作用下易破裂。
通過測量管材在特定溫度的烘箱或液體中放置特定時間,冷卻至室溫后其長度的變化率,檢測在熱影響下,管材沿縱向收縮的百分比。是熱塑性管材在熱源影響下沿縱向塑性變形的穩定性指標,它考察的是管材對日光照射(光照強烈地區)、環境溫度變化(早晚溫差大的地區)及其他熱源影響的承受能力。縱向回縮率越小,管材的尺寸熱穩定性越強,適用性越廣,使用年限也越長。

表1 建筑工程用PVC、PP 管常見物理性能檢測參數
維卡軟化試驗是維卡爾于1894 年提出,1910 年最先由德國正式建立的試驗方法,試驗過程是把邊長為10mm 的加工試件放在液體或加熱箱中,勻速升高加熱裝置的溫度,測定標準壓針在50±1N 力的作用下,記錄壓針頭刺入試樣1mm 時的溫度,即為維卡軟化溫度(用VST 表示),單位為℃。我國于1970 年采用這一方法測定熱塑性塑料的熱性能,1979 年建立國家標準。
非晶態高分子材料的軟化實質上是玻璃化轉變,溫度高于玻璃化轉化點時,材料為柔性狀態;低于玻璃化轉化點時,材料為剛性狀態。維卡軟化溫度是表示材料耐熱性能的重要質量指標,表征材料在溫度升高時保持其物理機械性質的能力,是材料使用時期望的軟化溫度,適用于衡量熱塑性硬質或半硬質材料,不適用于衡量熱固性材料和軟質材料。維卡軟化點高,管材的耐熱性能好。
聚氯乙烯在擠出生產的過程是PVC 粒子經粉碎、晶體熔融形成二維網絡,即塑化的過程。塑化度,是PVC 粒子熔融程度的標志,未經塑化的PVC 樹脂,可溶于如二氯甲烷等有機溶劑,使管材表面出現脫落、起皮、起絮等現象。PVC 塑化后形成貫穿整個制品的結晶網絡,加強制品的力學性能。因此塑化度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管材的力學性能,塑化度過低,管材力學性能也很低。塑化度不均,也會導致管材整體質量不均,易出現裂紋等現象。
二氯甲烷浸漬試驗是將PVC 管材切割為指定長度,根據它的壁厚將其一個端面切割為一定角度的斜面,將試樣在二氯甲烷恒溫水浴中浸漬(30±1)min 來測試試樣在相關標準規定溫度下的破壞程度,是管材生產過程中簡便的質量控制,也是衡量管材塑化程度和均一性的指標。即二氯甲烷浸漬試驗檢測兩個方面,管材塑化度和管材均一性。
液壓試驗指標通常用于給水管,排水管不做此項檢測。是測量管材在一定溫度下的耐內水壓性能的指標,試驗過程是將試樣經狀態調節后,在規定的恒定靜液壓(內水壓)下,在規定的溫度下,保持一個規定的時間或直至試樣發生破壞、滲漏。適用于試樣內部為水,外部為水(水—水試驗)、空氣(水—空氣試驗)及其他液體(水—其他液體試驗)的耐內壓性能試驗。液壓試驗是給水管性能最直觀的體現,試驗結果的好壞直接表征著管材的使用壽命。
落錘沖擊試驗是在沖擊負荷作用下測定材料的抗沖擊強度,用來衡量材料在受外力沖擊狀態下的韌性和對斷裂的抵抗力。在PVC 管材檢測中,采用時針旋轉法,以規定質量和尺寸的落錘從規定高度自由落體,依次沖擊試驗樣品沿管徑等分的不同部位,觀察管材有無破壞及裂紋來測定熱塑性塑料管材耐外沖擊性能,整批產品進行試驗時,其沖擊破壞總數除以沖擊總數即為真實沖擊率(TIR),以百分數表示。檢測標準采用區間估計法,即在進行一定數量的子樣沖擊試驗后,根據子樣的數據特性,按一定置信度(90%)和分布規律推定批量管材的真實沖擊率可能落在的區間。
排水管道為非承壓管道,無內壓負載,破壞形式一般為外壓荷載造成管材變形過大導致破裂。排水管本身承受外壓載荷的能力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管材的使用壽命。管材環向彎曲剛度指標是指管道抵抗環向負載變形的能力,簡稱環剛度。外壓荷載主要為覆土重量,塑料排水管道的最大和最小覆土厚度通常受外壓荷載的控制,其最大變形往往控制在5%以內。因此將管材外加壓荷,使其勻速變形到一定的量所測得力值來確定環剛度,即用管試樣橫截面內徑變形量為3%的力值計算環剛度;用管材試樣截面外徑方向變形量為30%時,觀察管材有無破裂、外壁有無反向彎曲等來判定環柔度。環剛度越高及環柔性越好,管材在外壓荷載的情況下就越不容易破裂。
聚丙烯(PP)不均一的空間構型以及結構中的三級碳原子上的氫對氧化較為敏感,容易受到紫外線、熱氧、光作用發生氧化降解,造成性能下降。因此,使用氧化誘導時間來作為聚丙烯管的質量控制指標。氧化誘導時間是穩定化材料耐氧化分解的一種度量,就是將管材的使用環境(氧氣、氮氣、室溫)人為的加以改變,以提高氧氮濃度及10 倍的環境溫度(PP 管為210℃)為手段,在這種極端條件下,看材料發生自動催化氧化所需的時間(等同于加速氧化降解試驗)。氧化誘導時間通過量熱法測定,以min 表示。氧化誘導時間(OIT)越長,管道使用壽命就越長。
高分子塑料經過多年的發展,在建筑行業,已與木材、鋼材、水泥合稱為四大基礎建材。PVC(聚氯乙烯)與PP(聚丙烯)、PS(聚苯乙烯)、PE(聚乙烯)、ABS(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并稱五大通用樹脂,由通用樹脂制成的塑料管材具有的重量輕、費用低、施工簡便、化學穩定性好等種種優點,越來越廣泛地應用于工業和建筑業中。國外發達國家塑料管材應用起步早,產量大,使用較普遍,而我國從20 世紀60 年代材開始研制使用各種塑料管材,市場遠未飽和,加之我國“十四五”規劃中要求統籌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因此可見在將來,塑料管材的應用前景將會越來越廣闊。由于市場魚龍混雜,要求我們對管材的質量要嚴格把控,對各種管材的指標代表的性能稔熟于胸,努力建設質量合格的建筑材料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