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蔚
(重慶工商大學,重慶 400000)
隨著我國城市化速率提高,城市建設用地日趨緊張,在精明發展的理念下,城市存量式與減量式規劃發展已成必然。聚焦人口壓力巨大的城市建成區,建設用地往往處于“零增長”的狀態,而生態綠化指標要求緊張,城市綠色開放空間缺口大,用地上的捉襟見肘與市民日益增長的游憩需求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隨著城市人口規模的擴大與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傳統的城市公園與郊野公園等綠色開放空間在功能服務上已經逐漸飽和,而大拆大建的模式與低碳發展理念相悖,因此,以小微綠地為建成區“增綠”策略被廣泛應用。作為高密度語境下城市綠色開放空間的最小單元,小微綠地與社區聯系緊密,其實施成本低、難度小、速度快,往往只需少量的土地騰退、置換,再加以簡單綠化、鋪裝與其他小型景觀設施,即可完成建設并投入使用。這種“見縫插綠”的操作模式所帶來綠化成效明顯,小微綠地逐漸成為近年來城市中心區綠地建設的重點與政府對社區提升改造的示范工程。

圖1 小微綠地
小微綠地的建設實踐有相關的城市更新理論作為背景支撐,例如城市微更新、城市修補、城市針灸理論。
城市微更新理論來自2012 年“國際城市創新發展大會”分論壇上住建部副部長仇保興提出的“重建微循環”理論以及“微降解、微能源、微沖擊、微更新、微交通、微創業、微綠地、微醫療、微農村、微調控”的十微概念。微更新理論主要應用在社區改造升級中,實施中強調公眾參與,通過微更新,社區能較為完整地保持原有的環境的歸屬感和認同感,同時更新的物質空間能更好地貼近社區需求,進一步激發街道活力,形成人性化的場所空間。
城市修補理論與生態修復共同組成了“城市雙修”理論。城市修補理論側重于城市功能的修復與公共服務的完善,強調層級網絡完整與服務健全,塑造富有人文特色的良好城市空間環境與景觀風貌。
城市針灸理論的原理類似于針灸,意為對城市空間中的關鍵節點進行更新改造,從而激發該片區的城市活力,是一種強調打通經脈、以點帶面的建設驅動模式。
以上城市更新理論各有側重,但均是對傳統的推倒重來、拆舊建新的改造更新方式的擯棄,而建設靈活的小微綠地就是這些理論的重要實踐。
小微綠地作為一種布局靈活的綠地,呈微小斑塊散布或潛藏在城市結構中,直接服務于當地的社區居民,對城市游憩空間產生了一定的補充作用。小微綠地的發展要從美國的口袋公園開始,例如著名的紐約佩雷公園。這類公園地處高密度城市中心,面積小,從車行和步行交通流線中分離出來,選址往往是兩棟建筑物之間的狹小場地,是一個尺度宜人、遠離噪聲、圍合而有安全感的室外開放空間。而小微綠地的概念范疇比口袋公園更為廣泛,在用地性質上并不限定于公園綠地,它也可以是街旁綠地、附屬于街道的廣場或者其他附屬綠地。
在小微綠地規模的界定上,可以比照《城市綠地分類標準(CJJT 85—2017)》《公園設計規范(CJJ 48—92)》中對社區公園、游園、廣場用地、附屬綠地等相關描述,其規模可小至0.1hm2,可大至于1hm2以上,說明小微綠地的見縫增綠的靈活性,同時也反映出現有國內規劃政策對小微綠地的直接控制力弱。一般城市建設實踐中常見小微綠地的面積在1hm2左右居多。
現階段我國部分城市或區域已經步入了小微綠地建設的高峰中,但實際效果并不總令人滿意,許多小微綠地的建設暴露出規劃上建設定位的模糊與建設流程的混亂。首先,小微綠地的規劃建設充滿隨機性。小微綠地位于城市綠色開放空間體系的最低層級,在城市或片區的整體規劃中往往無法涉及如此微小的城市碎片,實際操作中其區位交通情況往往會根據哪里有土地可以轉化為綠地而定,建設有一定隨機性,容易出現某些片區擁有較多小微綠地而其他片區缺乏的情況。其次,小微綠地的設計建設上存在一定的隨意性。布局、品質以及設施未能滿足社區活動需求,缺乏人性化的設計使許多小微綠地并未起到相應的休閑游憩作用,反而淪為無人涉足的消極空間。這些問題源于對小微綠地認識與評價的缺失,小微綠地的規劃需要像其他開放空間一樣,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公益與公平,但它不是大型開放空間在小尺度上的縮小與復制,在高密集社區語境下,它不僅能為使用者的視野提供一片綠色,同時還可以融合城市家具、運動場地、兒童游樂設施等,擁有更復合的功能屬性。
針對小微綠地的建設上的一些困惑與急待解決的問題,提出以下從六個方面,從不同角度闡述小微綠地規劃建設上可以提升改進的方向。
(1)規劃先行,在指標上充分重視小微綠地。小微綠地的建設初衷一定是基于公益的,不能僅僅因為此處有片空地無人問津,就隨意轉化為小微綠地。開放空間體系布局需要分層次逐步深入,在社區規劃改造中可以給出明確的小微綠地指標。
(2)挖掘潛力,成為其他開放空間的延伸與拓展。小微綠地的靈活性使其建設可以相對獨立,不僅能依附于居住社區周邊的用地空間存在,也可以存在于背街、巷尾、橋頭,甚至橋下的空間。例如,重慶市江北區在渝澳大橋下新建的社區小微綠地占地約1hm2,單軌軌道從公園上空穿過,公園內存在若干支撐軌道的巨大水泥柱體,公園通過富有地形變化的綠化設計巧妙消除了柱體的突兀感,將原本消極的橋下空間轉化為受歡迎的小微綠地,成為濱江綠地向城市的延伸,是區域“增綠添園”工程的佳作。
(3)強調設計特色,豐富功能與主題。現階段小微綠地建設功能類型單一,少量綠化、簡易鋪裝與座椅、健身器材是大多數小微綠地的標準配置,平淡的空間設計另眾多小微綠地吸引力缺失,場所感更是無從談起。小微綠地可以在容納以上功能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功能與主題,例如近幾年在國內興起的公共社區花園,即是一種典型的基于社區自治的以環境教育為主題的小微綠地,社區內的居民可以通過公共花園內的種植活動自行管理花園,這既成為社區兒童的戶外環境教育課堂,同時也完成了社區宣傳和展示。傳統公園綠地主要通過造景、解說、媒體、課堂講授和主題活動等方式展開對歷史文化與科技傳播方面的教育,教育環境依賴大型場地,偏重于氣氛渲染與知識灌輸,互動性弱,而小微綠地融入城市細密肌理的特性決定了其學習背景貼近社區與日常生活,學習方式偏向互動性實踐活動,園藝種植與當地生態環境認知、城市空間政策認知、社區自治與社會企業家精神等都可以很好地融入小微綠地的教育功能。
(4)考慮維護成本,營造低維護式綠色空間。研究表明開放空間的綠化程度與維護情況影響人們對于使用的安全性認知,缺乏維護的開放空間較難以維持空間活力。眾多小微綠地投入使用后的初期都取得了較好的環境提升效果,但隨著使用中產生的不同程度的折損,后期維護顯得尤為重要。大部分小微綠地的建設與維護成本有限,設計之初應該將低維護這一原則納入考慮,例如選用鄉土植物,減少不必要的水景,采用回收材料等。
(5)考慮適老化設計,營造兒童友好空間。在以兒童與老人等特殊人群為使用主體的綠色開放空間可達性研究中發現,由于移動性減弱的特征,該群體活動空間受到限制,該類人群是離家最近的小微綠地的主要使用者。小微綠地的適老化設計在空間尺度、色彩特征、使用設施等各方面均有體現,現已經受到廣泛的重視并加以實施。同時,兒童也是小微綠地的主要使用者,設計也應考慮兒童安全的相關細節,從植物配置、設施選擇、材質色彩等方面綜合把握。
(6)夜間使用需求的考慮。小微綠地貼近社區,存在夜間使用的潛在需求,在設計中應當重視夜景設計。首先設計需要滿足基本的道路與場地的功能性照明,保障夜間活動的安全與便捷,其次可以根據造景主題增加適量的景觀性照明,突出表現照明對象,但需要控制夜間的光污染,避免照明對植物生長與人的活動產生干擾。
我國小微綠地建設剛剛步入熱潮,這一建設實踐涌現出眾多小微綠地作品,同時也暴露了許多小微綠地在規劃、設計、管理上的不足。小微綠地建設熱潮是一個機遇,是城市增綠的民生工程,也是社區自治與自我更新的一個突破口,無論是規劃設計決策者,還是社區使用者都應該緊緊抓住這一機遇,避免誤區,多出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