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密
(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江蘇蘇州 215000)
當前建筑行業發展迅猛,為進一步推進可持續發展戰略在建筑行業的落實,我國出臺了新版綠色建筑評價標準。新版評價標準的推出和實行,對舊版評價標準進行優化和改革,為我國綠色建筑的設計提供了更廣泛的思路,更科學的指導,對于我國綠色建筑的發展有著重要的促進意義。
國標《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T 50378—2019)于2019 年8月1 日起正式實施,原《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T 50378—2014)同時廢止。我國綠色建筑評價指標經過多次完善和更新后,當前“新標準”已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新版評價標準對于舊版標準中很多內容都進行了重新界定,不僅擴大了綠色住宅建筑評價指標的范圍,還對各類指標的相應權重進行重新規劃和分配。
其中主要變化內容包括以下幾點:①新標準強調以人為本,強調開發者要從使用者的角度展開設計,更為人性化;②新標準中更新了綠色建材的內涵,這有利于建筑材料生產的開發和創新發展;③增加了“基本級”的評定;④對不同星級評定增加了強制性的技術要求,例如,圍護結構熱工、住宅建筑隔聲等;⑤完善了評價方式和評價階段;⑥加強了對于室內空氣品質評分的重視;⑦強調土建工程與裝修一體化設計施工[1]。本文就嘗試以某市新區綠色住宅建筑工程為例,來談談新版《綠色建筑評價標準》在實際項目中的運用。
該綠色住宅建筑面積為4.4km2,總用地面積87657m2,建筑總面積15.4 萬m2,地下建筑面積2.55 萬m2。整個住宅小區一共有六棟住宅樓,其中小區中綠化率為36.2%,建筑密度為26.8%。在本住宅建筑設計的過程中,充分考慮到綠色環保要求,采用了多種綠色建筑技術,例如,聲環境控制技術、雨水回收技術等等。該綠色建筑效果如圖1 所示。

圖1 住宅建筑設計效果
在新版綠色建筑評價標準的要求下,綠色建筑節地設計和室外環境設計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①場地設計。在進行建筑場地選擇和設計的過程中,首先需要避開一些危險區域,例如,泥石流等,遠離危化品等危險源以及輻射危害;②室外設計。借助通風廊道等的設計營造良好的室外行走環境,保障住宅小區內部舒適的通風采光環境,此外,采用綠地、透水磚等進行地面鋪設,增加小區內部透水性,減少地面積水隱患。在本建筑工程中,對于室外綠化設計要求較高,不僅要便于后期維護,而且對于植物的適應性以及抗病蟲害能力也有一定的要求,實現喬木、灌木、草坪等的綜合性設計,確保綠化設計具備一定四季觀賞性;③加強交通設施及公共服務設計。注意設計無障礙步行系統用以連接住宅建筑、室外以及交通道路等,以及無障礙坡道、電梯等。除此之外,還需要在小區內部設置健身器材和活動區域,同時該區域應該與居民住宅保持一定距離,既滿足小區居民的戶外活動需求,又為小區居民提供健康、舒適的生活環境。
本建筑工程項目在設計的最初階段對于節能設計就提出了一定要求,在滿足住宅需求,遵循一定原則的基礎上,節能目標需要達到60%左右,因此節能設計也是本項目工程中的重點考量,節能設計主要包含兩個方面。一方面,住宅建筑需要具備優秀的維護結構熱工性,本項目設計采用具有較強保溫隔熱功能的維護結構,外墻維護保溫結構使用的是55mm 的復合發泡水泥保溫板,屋頂使用的保溫材料是50mm 厚的聚氨酯保溫復合板,外窗的主要保溫材料為斷熱鋁合金雙層玻璃,既使得建筑具備較好的保溫隔熱功能,還兼具降低太陽輻射的功效,而且外窗氣密性等級能夠達到6 級。這些保溫隔熱材料的使用,在滿足居民需求的同時,能夠有效減少空調等調溫電器的使用,節能環保。另一方面,空調系統節能設計,在本工程中,空調系統由熱泵機組和冷水機組組成,這種冷熱源相結合的組合形式,有助于能源的節約,經試驗可知,在本工程空調系統中,地源熱泵機組提供的空調冷熱量之比為7:10。
在本住宅建筑設計工程中根據新版綠色建筑評價標準要求,進行了節水設計,不僅在住宅內部的衛生間、廚房、空調系統等安裝了水量計量設備,而且衛生器具的選擇和安裝要確保其用水效率達到二級及以上標準。此外,還對小區中的綠化灌溉系統也安裝了水量計量器,并采用低壓水管使水資源能夠直達植物根部,并在表面使用微噴頭進行噴灑灌溉,以此實現節水設計,最大限度提高了水資源的利用率。另外,還對小區內部進行雨污分流系統設計規劃,結合海綿城市設計理念,采取多點滲排的方式,加強對雨水資源的收集用以小區內部植物的灌溉,很大程度上實現了水資源的節約和循環利用[2]。
受地形地貌、氣候環境、水文條件、降雨降雪等一系列具體因素的影響,該城市的住宅區建筑,所應用的材料大部分為預拌混凝土類材料。針對目標工程項目而言,在施工期間所應用的現澆混凝土類型,全部屬于預拌混凝土,整體建筑風格呈現出簡約的特點,且建筑形體大多規則有致。在建筑結構方面,在每棟樓的樓頂位置,全部建有1.2m 高的女兒墻,不但可以節省大量裝飾性構件的繁雜程序,還可以在節約建筑成本的同時,彰顯建筑設計的時尚簡約。該項目在建設的過程中,主要根據新版《綠色建筑評價標準》的有關規定,將施工建設期間所產生的廢棄物予以回收加工,將其用在淤泥燒結保溫磚、粉煤灰加氣混凝土等材料的加工當中,進而提高材料的使用效率。
除此之外,在材料的選用方面,主要從以下幾點入手:首先,在建設架空通風隔熱屋頂期間,所使用的材料為直徑在40mm 以上的細石混凝土,以及阻燃性擠塑聚苯板、水泥砂漿、直徑在120mm 以上的鋼筋混凝土、直徑在20mm 以上的混合類砂漿;在建設外墻方面,所選用的材料為直徑在200mm 以上的燒結頁巖多孔磚、膠黏劑、直徑在40mm 以上的發泡水泥板、直徑在5mm以上的耐堿玻纖網布抗裂砂漿;在建設外窗期間,主要使用鍛熱鋁合金低輻射類中空玻璃窗,其遮陽系數不得高于0.5,傳熱系數為2.6W/m2·K,中空玻璃的露點溫度可達到-40℃,可見光透射率不得低于63%,外窗部分的氣密性等級至少在6 級以上。
新版綠色建筑評價標準,在室內環境質量方面的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兩方面內容:
(1)室內聲環境方面。目標工程項目通過總體布局,科學合理地規劃研究,采用在住宅區外部設置綠化帶的方式,有效改善居民住宅區附近的環境噪聲。除此之外,在分戶墻的建設方面,主要將厚度為20cm 的煤矸石多孔磚作為主要建設材料,與之相應的計權隔聲量可以達到53.5dB;在選用與建設樓板方面,所使用的材料主要是厚度為12cm 的鋼筋混凝土,其相應的計權隔聲量同樣達到了50.2dB。在這兩者的共同作用下,可以充分增強住宅區內部各門各戶之間的隔音效果。
(2)自然通風與采光方面。通過對目標項目工程進行研究可知,施工單位和技術人員,在規劃設計環節當中,便已經對住宅區室內的自然通風、采光問題予以充分研究。在此過程中,設計了相應的光導照明系統,來保證室內主要房間的采光系數,全部不低于2.2%,從而維護了良好的室內采光效果。在自然通風方面,整座住宅區建筑的朝向,大體為西南方向,具備高達36%的可開啟面積比,倘若來到夏季與過渡季節,可以同該地區所主導的東南風風場實現高度契合,進而符合住宅區室內的自然通風需求;到了冬季,則可以在北風風場作為主導風向的情況下,有效防止通風期間發生風速過大的問題[3]。
綜上所述,新版綠色建筑評價標準的推行,不僅在節地與室外環境設計、節能設計、節水設計方面有著廣泛的應用,而且在節約材料以及室內環境質量設計方面也有著重要作用,新版綠色建筑評價標準極大地體現了綠色建筑的生態性和環保節能價值。相信在新版綠色建筑評價標準的實行下,我國建筑行業在節能環保方面將會得到更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