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俊民 熊建 劉業明

就業是民生之本,是經濟發展的晴雨表。加強就業補助專項資金審計,是審計機關一項長期必審工作任務。
一、審計的內容
審計就業補助資金分為兩類,即對個人和單位的補貼、公共就業服務能力建設補助直接審計。
開展對個人和單位的補貼資金審計,包括用于職業培訓補貼(支付培訓學校職業培訓補貼和支付園區企業職業培訓補貼)、職業介紹補貼、高校畢業生求職補貼、職業技能鑒定補貼、社會保險補貼、公益性崗位補貼、就業見習補貼、創業孵化基地補助資金審計,特定就業政策補助和扶持公共就業服務,重點關注小額貸款擔保基金和小額擔保貸款貼息。開展對公共就業服務能力建設補助資金,包括就業創業服務補助和高技能人才培養補助資金審計。檢查堅持專款專用的原則,嚴格按照規定的范圍、標準和程序使用,不得用于部門或單位人員經費、公用經費、差旅費、會議費等,嚴禁用于或變相用于房屋建筑物購建、租賃、交通工具購置等各項支出。
二、審計的重點
1.審計重復領取就業補助資金情況。重點審計同一人在同一年度多次享受職業介紹補貼、職業技能鑒定補貼、職業培訓補貼和就業見習補貼,其中職業技能鑒定補貼和就業見習補貼只能享受一次,落實重復領取的年度、重復領取的補貼金額、重復領取的人次及獲取補貼的機構或單位。
2.審計超法定勞動年齡人員享受就業補助資金情況。重點審計未滿16周歲和超過60周歲的人員(企業女職工超50周歲)享受職業介紹補貼、職業技能鑒定補貼、職業培訓補貼等,落實超法定勞動年齡享受補貼的年度、人數、補貼金額和獲取補貼的機構或單位。
3.審計死亡人員享受就業補助資金情況。重點審計死亡人員享受公益性崗位補貼等,落實死亡后享受的補貼資金去向。
4.審計非定點培訓機構和非園區企業獲取職業培訓補貼情況。重點審計當地人社局沒有審批的培訓機構、非園區企業和非當地支柱產業企業違規獲取職業培訓補貼,落實非定點培訓機構和非園區企業獲取職業培訓補貼的年度、享受補貼人數和金額。
5.審計培訓機構利用虛假勞動合同騙取、套取就業補助資金。重點審計享受職業培訓補貼的學員在培訓期間用工單位與實際繳納的社會保險參保單位不一致,享受公益性崗位補貼人員和就業見習補貼人員在享受補貼期間用工單位與實際繳納的社會保險參保單位不一致,落實騙取套取補貼資金的機構或單位、違規享受補貼的人數和金額、騙取套取補貼資金的去向。
6.審計培訓機構多頭獲取補貼職業培訓補貼資金。重點審計培訓機構利用同一批培訓學員在就業、殘聯、工會等部門多頭申報培訓補貼,落實上述部門是否撥付補貼資金給培訓機構。
7.審計不符合就業補助對象違規享受補貼資金。重點審計享受就業見習補貼人員在其單位申報就業見習期之前已經實現就業并繳納社保;享受公益性崗位補貼和社會保險補貼人員不屬于就業困難人員;培訓機構和職業介紹機構利用在校學生身份信息獲取職業培訓補貼、職業介紹補貼和職業技能鑒定補貼等,落實不符合就業補助對象享受補貼資金的年度、人數和金額、獲取補貼資金的機構或單位。
8.審計超期限支付就業補助資金。重點審計社會保險補貼和公益性崗位補貼期限,除對距法定退休年齡不足5年的就業困難人員可延長至退休外,其余人員最長不超過3年,落實超期限享受補貼的年度、人數和金額。
9.審計多支付就業補助資金。重點審計享受社會保險補貼資金人員享受補貼時間是否大于其實際繳納社保時間,就業部門多支付社保補貼資金;享受公益性崗位補貼資金人員享受補貼時間是否大于其實際在崗工作時間,就業部門多支付公益性崗位補貼資金。
三、審計的步驟及主要思路
1.收集和查閱相關財務、業務文件資料。
到各就業局收集各項就業補助資金相關政策文件,補貼資金發放程序等。
2.采集業務數據和關聯的外部數據。
業務數據主要有:就業局取得2014年~2017年各項就業補助資金發放明細表。其中:(1)職業培訓補貼明細主要字段為:培訓學校(園區企業)名稱、實際支付補貼年度、享受補貼年度、學員姓名、身份證號、享受補貼金額、培訓時間、培訓內容、用工單位。(2)職業介紹補貼明細主要字段為:職業介紹單位名稱、實際支付補貼年度、享受補貼年度、人員姓名、身份證號、補貼金額、是否有勞動合同、是否交社保。(3)高校畢業生求職補貼明細主要字段為:享受補貼年度、人員姓名、身份證號、補貼金額、是否城市低保、是否農村低保、低保證號。(4)公益性崗位補貼明細主要字段為:享受補貼年度、用工單位、人員姓名、身份證號、補貼金額、上崗時間、離崗時間、是否交社保。(5)社會保險補貼明細主要字段為:補貼年度、用工單位、人員姓名、身份證號、補貼金額、上崗時間、離崗時間。(6)就業見習補貼明細主要字段為:享受補貼年度、用工單位、人員姓名、身份證號、補貼金額、見習開始時間、見習結束時間。(7)職業技能鑒定補貼明細主要字段為:享受補貼年度、職業技能鑒定機構名稱、人員姓名、身份證號、補貼金額。
所需關聯的外部數據有:
(1)財政供養人員名單,主要字段:單位名稱、身份證號碼、人員姓名。
(2)養老保險繳存明細,主要字段:人員姓名、身份證號碼、所在單位名稱、參加工作時間、賬戶設立時間、繳費基數。
(3)公積金繳存明細,主要字段:人員姓名、身份證號碼、所在單位名稱、賬戶設立時間、繳費基數。
(4)民政死亡人員信息,主要字段為:死者姓名、死者身份證號、火化時間。
(5)城鄉居民醫保明細,主要字段:姓名、身份證號、參保組織名稱、參保狀態。
(6)人社部門批準的定點培訓機構名單,主要字段為:機構名稱、批復年度。
(7)當地園區企業名單,主要字段為:企業名稱。
3.數據比對,找出審計疑點。
(1)計算機篩選職業介紹補貼發放明細表、職業培訓補貼發放明細表和就業見習補貼發放明細表中同一身份證號在同一補貼年度出現兩次及以上人員,享受職業技能鑒定補貼次數超過一次人員,鎖定重復享受補貼人員疑點,進一步調查取證補貼資金實際撥付情況。
(2)計算機篩選出享受職業介紹補貼、職業技能鑒定補貼和職業培訓補貼時間減去其身份證號出生時間大于60周歲(女員工為50周歲)和小于16周歲人員,鎖定超法定勞動年齡人員違規享受補貼疑點,進一步調查取證補貼資金實際撥付情況。
(3)關聯民政死亡人員信息表和各項就業補助資金發放明細,篩選出死亡人員在死亡后享受補貼資金疑點,進一步調查取證死亡后領取的補貼資金去向。
(4)關聯定點培訓機構名單、園區企業名單和職業培訓補貼發放明細表,篩選出當地人社局沒有審批的培訓機構、非園區企業和非當地支柱產業企業違規獲取職業培訓補貼的疑點,進一步調查取證補貼資金申報審批材料、補貼資金實際撥付情況。
(5)關聯養老保險繳存明細表和職業培訓補貼發放明細表、公益性崗位補貼發放明細表、就業見習補貼發放明細表,篩選出享受職業培訓補貼的學員在培訓期間用工單位與實際繳納的社會保險參保單位不一致的疑點,享受公益性崗位補貼人員和就業見習補貼人員在享受補貼期間用工單位與實際繳納的社會保險參保單位不一致的疑點,進一步調查取證上述疑點涉及的補貼資金申報審批材料、補貼資金實際撥付情況。
(6)關聯就業部門職業培訓補貼發放明細表、殘聯職業培訓補貼發放明細表、工會職業培訓補貼發放明細表,篩選出培訓機構利用同一批培訓學員在上述部門多頭申報培訓補貼資金的疑點,進一步調查取證上述疑點涉及的補貼資金申報審批材料、補貼資金實際撥付情況。
(7)關聯就業見習補貼發放明細表和養老保險繳存明細表,篩選出享受就業見習補貼人員在其單位申報就業見習期之前已經實現就業并繳納社保的疑點;關聯公益性崗位補貼發放明細表、社會保險補貼發放明細表和養老保險繳存明細表、公積金繳存明細表,篩選出享受公益性崗位和社會保險補貼人員在其單位申報上崗時間之前已經實現就業并一直繳納社保的疑點;關聯城鄉居民醫保信息表和職業培訓補貼發放明細表、職業介紹補貼發放明細表、職業技能鑒定補貼發放明細表,篩選出城鄉居民醫保中在校學生享受職業培訓補貼、職業介紹補貼、職業技能鑒定補貼的疑點;進一步調查取證上述疑點涉及的補貼資金申報審批材料、補貼資金實際撥付情況。
(8)計算機篩選出公益性崗位補貼和社會保險補貼發放明細表中享受補貼超過3年人員(距法定退休年齡不足5年的人員可延長至退休除外)疑點,進一步調查取證上述疑點涉及的補貼資金申報審批材料、補貼資金實際撥付情況。
(9)關聯社會保險補貼發放明細表、公益性崗位補貼發放明細表和養老保險繳存明細表,篩選出享受社會保險補貼資金人員享受補貼時間是否大于其實際繳納社保時間和享受公益性崗位補貼資金人員享受補貼時間是否大于其實際在崗工作時間的疑點,進一步調查取證上述疑點涉及的補貼資金申報審批材料、補貼資金實際撥付情況。
4.走訪就業局等部門,針對疑點查閱檔案,收集相關資料取證。
四、審計的流程圖
五、審計的相關法規
1.《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業促進法》
2.《國務院關于做好促進就業工作的通知》(國發〔2008〕5號)
3.《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做好新形勢下就業創業工作的意見》(國發〔2015〕23號)
4.《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國發〔2015〕32號)
5.《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眾創空間發展服務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6〕7號)
6.《財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關于印發<就業補助資金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財社〔2015〕290號)
7.《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關于繼續實施支持和促進重點群體創業就業有關稅收政策的通知》(財稅〔2014〕39號)
8.《財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就業專項資金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財社〔2011〕64號)
9.《江西省財政廳、江西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就業專項資金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贛財社〔2012〕71號)
10.《江西省職業培訓政府補貼管理暫行辦法》(贛人社〔2012〕97號)
11.江西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江西省財政廳《關于進一步規范全省就業創業培訓管理工作有關問題的通知》(贛人社發〔2014〕32號)
(作者單位:江西省審計廳、江西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