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璟 周光 李明暉
【摘要】目的 分析綜合性康復治療在神經內科偏癱治療中的應用價值。方法 將我院神經內科收治的96例偏癱患者分成對照組、綜合組,分別實施常規康復治療、綜合性康復治療。結果 綜合組治療后4周、8周運動功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綜合組治療后8周焦慮得分與生活質量評分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神經內科偏癱治療中,綜合性康復治療顯效速度較快,可有效糾正患者的活動功能障礙。
【關鍵詞】神經內科;偏癱;綜合征康復治療
【中圖分類號】R7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32..02
隨著腦卒中發病率的持續升高,腦卒中偏癱逐漸成為影響中老年人生活質量的主要原因[1]。偏癱造成的活動受限、自理能力減退等改變,會為腦卒中患者及其家庭帶來諸多不良影響。綜合性康復治療是一種完善的康復管理方法,為確定其價值,本研究主要針對96例患者進行分析。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我院神經內科于2019年2月~2019年11月收治的96例偏癱患者納入研究。隨機分成對照組(47例)和綜合組(49例)。對照組男24例,女23例;平均年齡(55.3±14.9)歲。綜合組男24例,女25例;平均年齡(55.6±14.8)歲。差異不顯著。
1.2 方法
對照組接受常規康復治療。綜合組實施綜合性康復治療干預:(1)患肢主、被動康復治療。依據偏癱患者活動功能狀態,遵循循序漸進原則布設康復治療方案:①被動康復鍛煉。初期引導偏癱患者進行床上被動鍛煉。每日鍛煉前,給予患者局部按摩15~20 min,按摩后間隔10 min左右,輔助偏癱患者進行健側肢體、患側肢體活動鍛煉。鍛煉內容:軀干牽拉、上肢、下肢牽拉、肢體屈伸等。②主動康復鍛煉。待偏癱患者的活動功能恢復至一定程度后,指導偏癱患者進行主動康復鍛煉。鍛煉內容包含:平衡訓練:雙上肢交叉側舉、平舉;單腿站立等;肢體肌力訓練:膝關節屈伸;髖前屈后伸;足踝部外翻內翻等。(2)經皮電刺激康復治療。視偏癱患者所處恢復期,設置經皮電刺激康復參數。電刺激頻率:50~100 Hz;波寬:0.1~0.4。電刺激強度結合偏癱患者的耐受狀況確定。治療方法:將電極置于偏癱患者患肢皮膚表面,做好固定,將理療儀強度設置于偏癱患者耐受范圍后,按照每日1次,每次20~30 min的頻率,持續實施經皮電刺激康復治療。(3)運動想象康復治療。向偏癱患者示范規范的下肢活動、上肢活動動作,確認患者充分掌握上肢、下肢活動時的動作變化規律后,囑偏癱患者于鏡前嘗試活動患肢,同時想象康復醫師的示范動作,進行模仿動作。運動想象康復治療頻率:每日1次,每次30~45 min。
2 結 果
2.1 運動功能評分變化
對照組治療4周運動功能(86.05±4.11)分、8周運動功能(89.75±3.28)分,均低于綜合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焦慮及生活質量
對照組治療后4周焦慮(50.06±4.22)分,治療后8周焦慮(48.06±4.19)分,均高于綜合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治療后4周生活質量(52.71±5.19)分、治療后8周生活質量(55.64±5.26)分,則均低于綜合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 論
隨著腦卒中偏癱接診量的增加,這類腦血管疾病并發癥的康復管理逐漸成為人們的關注重點。結合既往康復治療經驗可知,偏癱患者康復治療的復雜性在于:康復治療療程較長,且治療效果對康復方法選擇及患者依從性要求較高。一旦康復治療方案設計不當,或患者的依從性不足,均可能影響偏癱患者活動功能障礙的糾正效果。
綜合性康復治療是一種具有完善性特征的康復方法。在偏癱患者的治療中,該方法主要借助患肢主、被動康復鍛煉,改善患肢肌肉血液循環,刺激支配患肢活動受損神經的恢復,進而促進患肢功能的改善;利用理療技術(經皮電刺激),為偏癱患者持續提供低頻電刺激。在電刺激作用下,偏癱患者的神經中樞可產生大量運動感覺輸入沖動及皮膚感覺輸入沖動,促使偏癱患者的患肢麻痹肌肉重新恢復正常感知功能。這種康復技術可借助腦的可塑性原理,逐步提高偏癱患者的運動功能。此外,綜合性康復治療還為偏癱患者提供了運動想象康復這一技術,患者在進行運動想象的過程中,運動記憶可對大腦支配活動功能的特定區域產生一定刺激,隨著刺激作用的持續,該區域功能逐漸恢復,同時,偏癱患者的活動功能也可獲得良好改善。
神經內科偏癱治療中,綜合性康復治療方法的應用優勢在于:(1)迅速顯效。相對于常規康復治療而言,綜合性康復治療要求于腦卒中偏癱患者的康復管理中引入多種康復技術,借助主被動鍛煉、理療、運動想象療法等措施,提高患者的活動功能障礙恢復速度。本研究證實:綜合組治療4周運動功能(88.90±3.71)分、8周時運動功能得分(92.44±2.59)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2)提高生活質量。腦卒中患者合并偏癱后,患者活動功能、自理能力的改變,對其日常生活帶來了極大的影響[2]。一方面,負性情緒的出現導致偏癱患者生活質量的下降;另一方面,患者對增加家屬照顧負擔的擔憂,也容易影響其生活質量。而引入綜合性康復治療后,完善康復治療方案的實施,可迅速糾正偏癱患者的異常活動功能,消除患者對活動功能恢復、增加家屬照顧負擔等的擔憂,繼而促進其生活質量的提高。本研究提示:持續實施康復治療4周及8周時,綜合組生活質量(55.37±5.08)分、(59.08±5.14)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3)消除不良心理問題。偏癱形成后,患者均容易因活動受限、擔憂為家人帶來極大照顧負擔等,而產生焦慮、擔憂等不良心理問題。這類問題不僅容易影響偏癱患者的生活質量,還可能造成患者康復治療依從性的下降。引入綜合性康復治療后,這一治療方案可通過多樣化康復技術的聯合應用,快速改善偏癱患者的活動受限狀態,使其重新恢復良好自理能力。隨著康復治療方案上述作用的形成,偏癱患者的焦慮心理問題也可逐漸得到一定改善。本研究證實:治療后4周、8周時,綜合組焦慮(46.58±3.64)分、(44.52±3.52)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宜于神經內科偏癱治療中,引入綜合性康復治療,以便借助完善的康復治療方案,提高偏癱患者的活動功能及自理能力。
參考文獻
[1] 陳偉亮,黃寶榮,周徐洲.對神經內科偏癱患者行綜合性康復的治療效果研究[J].首都食品與醫藥,2020,27(06):13.
[2] 黃 銳.對偏癱患者進行綜合性康復治療的效果分析[J].當代醫藥論叢,2018,16(11):149-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