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超
【摘要】目的 探討急性腦梗死患者動態心電圖改變的特點和意義。方法 對我院2017年~2019年86例確診急性腦梗死患者的24 h動態心電圖進行分析。結果 86例急性腦梗死患者中,有71例發現有心電圖異常(82.6%);腦梗死部位位于丘腦-基底節、腦干的急性腦梗死患者心電圖異常改變較高;有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等既往史急性腦梗死患者的心電圖異常率明顯高于無特殊病史的急性腦梗死患者。結論 急性腦梗死患者的心電圖異常改變與患者病情的嚴重程度、病變部位及預后有明顯關系,是作為判斷治療及預后效果的臨床指標之一。
【關鍵詞】急性腦梗死;心電圖;心腦血管
【中圖分類號】R54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32..02
急性腦梗死是由于腦組織局部供血動脈血流的突然減少或停止,造成該血管供血區的腦組織缺血、缺氧導致腦組織壞死、軟化,并伴有相應部位的臨床癥狀和體征,如偏癱、失語等神經功能缺失的癥候。腦心血管病變有著共同的病理基礎,急性腦梗死患者常并發心臟損害,心臟損害又可加重腦部原發病變,引起患者猝死,因此與心電圖有著緊密的聯系。本文對86例確診的急性腦梗死患者的動態心電圖進行分析探討。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7年7月~2019年6月收治住院確診的急性腦梗死患者86例,其中男47例,女31例;年齡41~89歲,平均62歲,其中41~50歲4例、51~60歲18例、61~70歲36例、71~80歲25例、81~89歲3例。
1.2 方法
所有病例均于入院后24小時內行動態心電圖檢查,觀察24小時動態心電圖改變和病情變化情況,分析急性腦梗死患者在24小時內出現的ST-T改變、陣發性房顫、房性早搏、室性早搏、竇性心動過速、竇性心動過緩、異常Q波等心電圖異常改變。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86例急性腦梗死患者中,有71例發現有心電圖異常(82.6%),其中22例存在兩種以上心電圖異常(31%),合并異常心電圖合計104例。
2.1 心電圖異常情況
104例心電圖異常改變中分類表現:ST-T改變46例(44.2%);陣發性房顫15例(14.4%);房性早搏10例(9.6%);室性早搏5例(4.8%);竇性心動過速12例(11.5%);竇性心動過緩6例(5.8%);異常Q波8例(7.7%);其他2例(1.9%)。
2.2 腦梗死部位與異常心電圖的關系
不同腦梗死部位發生心電圖異常改變呈同心圓性,腦梗部位位于丘腦-基底節的67例患者中,發生心電圖異常改變61例(91%)、位于腦干的6例患者中,發生心電圖異常改變6例(100%)、位于腦葉的4例患者中,發生心電圖異常改變2例(50%)、位于小腦的4例患者中,發生心電圖異常改變2例(50%),位于其他部位的5例患者中,發生心電圖異常改變2例(40%)。
2.3 腦梗死既往病史與心電圖異常情況的關系
在86例急性腦梗死患者中,有既往特殊病史患者76例,其中34例高血壓既往史的患者發生心電圖異常改變32例(94.1%),31例冠心病既往史患者發生心電圖異常改變29例(93.5%),14例糖尿病既往史患者發生心電圖異常改變13例(92.9%),無特殊病史患者發生心電圖異常改變2例(28.6%)。
3 討 論
急性腦梗死是一種突發性疾病,腦心血管病變有著共同的病理基礎,急性腦梗死患者常并發心臟損害,心臟損害又可加重腦部原發病變,引起患者猝死,因此與心電圖有著緊密的聯系。動態心電圖是一種24小時佩戴監測的記錄儀,可以對患者進行24小時連續的心電監測,彌補了常規心電圖只能記錄短時間靜止狀態下的心電圖而導致的信息量過少,容易遺漏等不足。
本資料中,86例急性腦梗死患者中共有71例發生心電圖異常改變,異常率約82.6%,與國內有關文獻結論相近[1]。心電圖的異常改變主要表現為ST-T改變及心律失常,可能因供應腦部的動脈粥樣硬化,使得動脈管腔狹窄、閉塞,導致急性的腦供血不足,或有腦血栓形成,造成局部的腦組織壞死,同時冠狀動脈粥樣硬化使得動脈管腔狹窄、閉塞導致心肌缺血、缺氧等,發生心電圖異常改變。此外急性腦梗死的心電圖異常改變也可能與原發心臟病、心腦同時受累和繼發于腦部損害的心臟改變有關。
本資料中,將出現心電圖異常改變的急性腦梗死患者按照腦梗死部位的不同進行比較,發現丘腦及基底節梗死心電圖異常率約91%,腦干心電圖異常率100%,顯著高于其他部位,即靠近丘腦-基底節病變心電圖異常率高,腦葉及周邊心電圖異常率低。可能支配心臟活動的自主神經中樞位于丘腦、腦干邊緣,此區域發生梗死極容易導致心電圖異常改變的發生。臨床上對急性腦梗死患者發生心電圖異常改變的具體機制,主流觀點認為與交感神經活動和兒茶酚胺增高有關,也有研究認為與腦內利鈉肽有關[2],多數學者傾向于自主神經功能失調起主導作用。
本資料中有既往史急性腦梗死患者的心電圖異常率明顯高于無特殊病史的急性腦梗患者,其中高血壓既往史患者心電圖異常改變發生率94.1%,冠心病既往史患者心電圖異常改變發生率93.5%,糖尿病既往史患者心電圖異常改變發生率92.9%,無既往史患者的心電圖異常改變發生率僅28.6%,并且心電圖異常改變多發生在清晨2~4 h,說明此段時間心、腦功能較差。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是心腦血管疾病存在的共同的病理基礎,在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發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僅是急性腦梗死常見的誘發因素,還是導致腦梗死后發生腦心綜合征等并發癥的常見病因[3]。
腦梗死時,急性腦梗死患者的心電圖異常改變與患者病情的嚴重程度、病變部位及預后有明顯關系,急性腦梗死患者病情越嚴重,心電圖異常率越高,急性腦梗死患者心電圖異常率越高,對病情的預后越差,急性腦梗死患者的心電圖異常改變隨著病情的好轉也會明顯好轉,因此心電圖是作為判斷治療及預后效果的臨床指標之一。在急性腦梗死患者的處理中,臨床醫護人員應引起高度重視,入院時把心電圖檢查作為常規檢查,并進行動態心電圖監測,嚴密觀察患者心電圖變化,治療腦部病變時注意保護心臟功能,注意處理心臟并發癥,有助于及時有效的對心臟損害進行判定,對指導患者康復和改善預后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伍 勇,杜 林,胡 鋒,等。急性腦卒中患者動態心電圖的特點及其預后的關系[J].中華臨床醫師雜志(電子版),2017,11(9):1465-1466.
[2] 周國亮,王艷茹,張月嬋,等.心電圖對急性腦梗死預后評估的臨床意義分析[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8,48(18):201-212.
[3] 張金香,王 歡.老年人腦梗死后心電圖改變臨床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0,8(3):10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