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青 郇振
【摘要】目的 研究腦梗死護理中偏癱肢體康復訓練護理的應用效果。方法 病例樣本為2019年4月~2020年4月我院收治的76例腦梗死患者,分組方式為隨機數字表法,平均劃分為2組,即研究組和對照組,兩組樣本量保持一致,n=38,對照組患者護理方案為常規基礎護理,研究組患者護理方案為偏癱肢體康復訓練,研究比較組間護理相關指標。結果 評估組間護理干預后改良Barthel評分、Fugl-Meyer評分、NIHSS評分,研究組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腦梗死患者護理中采用偏癱肢體康復訓練護理臨床效果顯著,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腦梗死;偏癱;康復訓練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32..02
腦梗死屬腦部血血液循環障礙疾病,患者起病急,致殘率較高。大部分腦梗死患者經有效搶救與及時治療干預可脫離生命危險,多伴有口眼歪斜、肢體癱瘓、語言功能障礙等后遺癥,為此需采取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1]。偏癱肢體康復訓練以腦梗死患者病情為基礎,通過針對性康復訓練措施可改善肢體運動功能及神經功能,有助于患者生活質量的改善。本次研究通過對我院1年時間內收治共計76例該疾病患者資料的研究分析,重點探討梗死護理中偏癱肢體康復訓練護理的應用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4月~2020年4月研究樣本數量共計76例,全部患者均符合腦梗死伴肢體偏癱臨床診斷標準,分組方式為隨機數字表法,平均劃分為2組,組別命名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兩組患者數量均等(n=38),研究組患者中男22例,女16例,年齡58~79歲,平均(65.69±5.63)歲,對照組患者中男21例,女17例,年齡57~75歲,平均(65.54±5.85)歲,基線資料組間無差異,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護理方案為常規基礎護理,護理人員遵醫囑開展各項護理操作,主要措施包括病情監測、健康教育、用藥指導、飲食指導、心理疏導等。
研究組患者護理方案為偏癱肢體康復訓練,主要措施包括定時翻身與被動運動、患肢訓練與主動運動、坐位訓練、站立訓練與步行訓練。(1)定時翻身與被動運動:腦梗死偏癱患者受病情影響,肢體肌肉組織松弛,靜脈回流異常,極易產生水腫。為此護理人員需間隔1h為患者翻身1次,翻身時體位以健側臥位為主。翻身期間需控制力度,避免對癱瘓上肢過度用力牽拉,肩關節內旋50°、屈50°、外展50°,使其維持在功能位。患者發病后次日,護理人員對其實施被動運動護理。按摩頭部特定穴位,利用拇指對患者上肢揉捏5次,手指采用彈指法按摩肌腱部位,充分活動患者各個關節及肌肉組織,結合患者耐受程度調節按摩時間及力度,總按摩時間不超30 min,初期每日1次即可,如患者恢復狀態良好可每日按摩3次。對患者家屬進行健康宣教,使其掌握翻身及被動運動護理方法,引導其參與患者護理中,使患者獲得充足的家庭關懷,提高恢復效果。(2)患肢訓練與主動運動:待患者各項生理指標穩定后,護理人員需開展患肢訓練及主動運動。患肢訓練需采取分階段訓練模式,通過坐位、臥位、站立位等不同體位的調制改善患肢功能。主動運動自患者入院后3 d起進行,指導患者對癱瘓肢體進行假想運動,并實施助力運動。初期訓練可指導患者進行手指運動,如患者肌力評級為Ⅱ級,可引導其進行健側肢體帶動患側肢體運動,如身體左右移動、自主翻身、健側手握患側手等。如患者肌力達到Ⅲ級,可進行下床運動,逐步延長床下站立時間,配合手握健身球等運動方式。(3)坐位訓練:坐位訓練需在患者肢體肌力達到Ⅱ級且掌握肢體活動正確方法后進行,訓練期間護理人員需抬高床頭,協助患者將體位調整為坐位,并引導患者坐輪椅。初期訓練時間可設定為5 min,結合患者恢復情況,可將訓練時間逐步延長。(4)站立訓練與步行訓練:患者肌力達到Ⅲ級可進行站立訓練,護理人員攙扶患者床下站立,并逐漸減少自身為患者提供的支撐力度,鼓勵患者利用拐杖等輔助物自行站立,并逐步過渡至徒手完成站立。步行訓練屬偏癱肢體康復訓練的最終環節,訓練初期護理人員需利用自身內側腿拖動患者患側下肢行走,重心偏向健側,以此來有效預防跌倒。
1.3 評價標準
評估組間護理干預后改良Barthel評分、Fugl-Meyer評分、NIHSS評分。
1.4 統計學方法
為確保數據分析計算結果準確,采用SPSS 23.0軟件計算各類數據,本次研究中計量資料為改良Barthel評分、Fugl-Meyer評分、NIHSS評分(x±s),檢驗方法為t,如P<0.05,則組間有差異。
2 結 果
評估組間護理干預后改良Barthel評分、Fugl-Meyer評分、NIHSS評分,研究組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 論
腦梗死屬中老年人臨床常見疾病,致病原因為腦組織血流障礙,患者臨床癥狀為肢體麻目、失語、吞咽困難、顱內壓升高等。腦梗死患者經及時搶救及治療可脫離生命危險,大部分患者伴有偏癱等后遺癥,嚴重影響日常生活,為此需采取針對性康復訓練,恢復偏癱肢體生理功能[2]。
本次研究數據顯示,研究組患者經偏癱肢體康復訓練護理干預后改良Barthel評分、Fugl-Meyer評分、NIHSS評分均優于對照組,提示該護理方案可改善患者肢體運動功能,有助于提高其生活質量。常規基礎護理側重于疾病治療效果,缺乏針對性康復訓練相關內容,患者偏癱恢復效果不佳。偏癱肢體康復訓練屬偏癱患者肢體功能恢復的有效方案,其主要目標是改善患者肢體運動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本次研究中偏癱肢體康復訓練主要措施包括翻身與被動運動、患肢訓練與主動運動、坐位訓練、站立訓練與步行訓練等,其中涵蓋了身體護理及運動訓練護理,通過各項護理操作可將神經沖動傳導進入患者感受器內部,提高大腦皮層組織的可塑性,使偏癱肢體功能逐步恢復,也可有效預防關節攣縮與肌肉萎縮[3]。為確保康復訓練效果,護理人員需結合患者病情及耐受程度設定運動時間及運動強度,循序漸進的完成康復計劃,并加強訓練監護,如患者產生異常需及時停止運動。
由此可知,腦梗死患者護理中采用偏癱肢體康復訓練護理臨床效果顯著,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朱紅剛.腦卒中偏癱患者實施靜態平衡聯合本體感覺強化康復鍛煉的效果觀察[J].當代醫學,2020,26(13):15-17.
[2] 劉先松.針灸配合康復訓練對腦卒中偏癱患者的康復作用[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20,5(12):136-137.
[3] 呂 夢,王海洲,邵珠平.康復訓練活動分析法對老年腦卒中偏癱患者下肢運動功能的影響[J].康復學報,2020,30(02):145-148+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