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芙蓉
【摘要】目的 針對心理護理干預對帕金森患者的焦慮狀態的影響作出實驗分析。方法 選取本院在兩年間收治的帕金森患者50例,分別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對兩組患者護理后的焦慮減分率、焦慮評分進行對比。結果 兩組患者分別護理后,實驗組患者的焦慮減分率明顯優于對照組患者,實驗組患者焦慮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兩組患者之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帕金森患者采用心理護理干預進行護理,有效降低患者的焦慮心理,降低患者焦慮水平,值得臨床借鑒。
【關鍵詞】心理護理;帕金森;焦慮心理;影響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32..02
帕金森是臨床常見的老年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具有特征性運動癥狀,包括運動遲緩、姿勢平衡障礙、靜止性震顫等癥狀,也可能出現便秘、睡眠障礙、認知障礙、神經障礙等表現。帕金森的出現對患者的精神健康造成了極大的威脅,同時患者普遍存在焦慮心理[1-2]。心理干預的方式近年來在臨床上應用十分廣泛,其具有有效緩解患者不良心理情緒,提高患者治療積極性的優勢。因此本次實驗采用心理護理干預方法進行對帕金森患者焦慮狀態的干預,具體實驗內容如下文所示。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收治的帕金森患者50例,按照護理方式的不同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其中實驗組患者25例,男15例,女15例,年齡65~80歲;對照組患者25例,男14例,女16例,年齡68~79歲;兩組患者皆經由臨床確診為帕金森患者,排除患有精神病患者,排除出現小腦異常患者。本次實驗患者及家屬皆知情本次實驗內容,并簽署同意書。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護理方法,實驗組在對照組患者的基礎上加上心理護理干預進行護理,包括:護理人員需先與患者建立友善的關系,耐心向患者講解此病的相關知識,提升患者及家屬對疾病的認知水平,向患者介紹疾病的具體治療流程,使患者充分理解疾病治療的同時提高患者對治療的重視程度,間接提高患者對治療以及護理的配合度;同時給予患者講解關于焦慮狀態下可能對患者病情康復造成的影響,使患者能夠自主的調節自身的焦慮心理,有利于幫助緩解患者不良心理情緒;為患者建立一個營造良好分為的病房環境,多組織患者之間進行活動,營造輕松的病房氛圍;護理人員應時常與患者進行溝通,與患者溝通時,護理人員應始終保持語氣和善,對患者原生家庭、從業工作等進行深入的了解,以此找出患者出現焦慮等不良心理情緒的具體因素,并進行針對性的溝通交流,幫助緩解患者焦慮狀態,同時護理人員需積極與患者交談,增加患者對護理人員的信任度,了解患者焦慮心理的主要原因,并通過對應措施解決主要原因,以此緩解患者存在的焦慮心理以及其他不良心理情緒;指導患者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及飲食習慣,幫助患者進行適當的康復訓練,維護患者所處病房的整潔,定時對患者所處環境進行消毒處理,保證患者日常所處環境通風的同時也需保證患者所處環境的溫度,避免患者受涼引起感冒等癥狀。
1.3 指標判定
采用漢密爾頓焦慮量表對兩組患者分別護理后的焦慮減分率以及焦慮狀態進行測定,分為顯效、有效、無效,顯效:患者護理后減分率達到80%以上;有效:患者護理后減分率在60~80%分;無效:患者護理后減分率在60%以下。總有效率等于有效與顯效的總和。焦慮狀態評分采用本院自制的調查表進行,評分越低說明患者恢復越佳。
1.4 統計學方法
本次實驗所得計量資料使用(t)表示,計數資料使用(x2)表示,兩種資料均用統計學軟件(SPSS 13.0版本)分析,表示方式為(x±s)、(n,%),若P<0.05,則表示本次實驗結果結果存在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對比兩組患者焦慮減分率
針對兩組患者分別護理后的焦慮減分率進行觀察對比,實驗組患者總有效率90%,其中顯效30例60%,有效15例30%,無效5例10%。對照組患者總有效率70%,其中顯效20例40%,有效15例30%,無效15例30%。實驗結果顯示,實驗組患者總明顯優于對照組患者,兩組患者之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對比兩組患者焦慮評分
針對兩組患者分別護理后的焦慮評分進行觀察對比,實驗結果顯示,實驗組患者焦慮狀態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焦慮狀態評分,兩組患者之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細對比結果見表1。
3 結 論
有研究顯示,帕金森癥的出現可能與黑質多巴胺能神經元變性死亡有關,而神經元的變性死亡因素卻存在多樣性,可能包括遺傳因素、環境因素以及神經系統老化等因素[3]。有資料顯示,患者在三十歲之后,黑質多巴胺能神經元會跟隨患者年齡的增長出現變性,由此說明衰老是帕金森癥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4]。帕金森患者臨床典型癥狀一般分為兩種,包括運動癥狀以及非運動癥狀。帕金森癥的出現對患者的心理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壓力,因此如何對帕金森患者有效的治療以及護理至關重要[5]。心理護理干預是近年來臨床廣泛使用的一種以患者為主要中心的護理方式,主要針對患者在院治療期間存在的不良心理情緒進行及時的干預,護理人員通過與患者的溝通交流及時了解患者內心真實的想法,了解患者產生不良心理情緒的具體原因,對患者實行針對性的護理疏導,以此幫助達到緩解患者不良心理情緒的目的,從而提高患者治療的信心,幫助提高患者治療以及配合護理的積極性。因此,在帕金森患者的護理中將心理護理的方式加以應用,可針對患者治療期間的焦慮狀態進行針對性的疏導,以此幫助緩解患者焦慮狀態。
本次實驗采用本院收治的50例帕金森患者作為實驗對象,針對患者護理后的焦慮減分率進行對比發現,實驗組患者在采用心理護理干預后,患者的焦慮減分率明顯優于對照組患者,兩組患者之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同時,實驗組患者焦慮狀態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焦慮狀態評分,兩組患者之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證明,采用心理護理干預對帕金森患者進行治療,有效改善患者焦慮心理,緩解患者不良心理情緒,提升護理質量,有利于患者康復。
綜上所述,采用心理護理干預對帕金森患者進行治療效果顯著,值得臨床借鑒。
參考文獻
[1] 左黛堃.積極心理護理對帕金森病患者焦慮狀態的影響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9,17(32):281.
[2] 徐婉媚,曾衍亮,劉鳳英,等.積極心理護理對改善帕金森病患者心理焦慮狀態、認知功能的研究[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9,4(46):143+157.
[3] 陸 爽.心理護理干預對老年帕金森病患者焦慮抑郁癥狀的影響[J].智慧健康,2019,5(01):82-83+86.
[4] 李蘇毅,戚玉娟,等.心理護理干預對帕金森病患者焦慮狀態的影響分析[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7,2(1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