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夢潔
【摘要】目的 研究過渡期護理模式應用于兒童紫癜性腎炎出院護理中的效果。方法 將我院2017年3月~2019年12月56例紫癜性腎炎患兒分為兩組,每組28例。對照組給予常規基礎護理,觀察組接受過渡期護理。比較兩組患兒的自我管理情況與患兒家長對疾病相關知識的掌握情況。結果 觀察組中,患兒的生活作息規律率96.43%、遵醫囑服藥率92.86%,均分別高于對照組的78.57%、75.00%,組間差異具有統計顯著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兒家長的病情的發展與病情的治療評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過渡期護理模式應用于兒童紫癜性腎炎出院護理中的效果顯著,在提高患兒自我管理的同時,還有助于患兒家長對疾病相關知識的掌握度。
【關鍵詞】過渡期護理;出院護理;紫癜性腎炎;兒童
【中圖分類號】R473.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32..02
紫癜性腎炎作為兒科臨床一類常見病,好發于學齡期兒童,臨床也將其稱之為過敏性紫癜性腎炎,患兒以腎損害、便血、關節腫痛以及皮膚紫癜等為主要的臨床表現癥狀,對其身體健康和發育造成嚴重影響[1]。臨床除了給予相應的治療外,還輔以針對性的護理,以提高患兒依從性。本研究選取我院紫癜性腎炎患兒為研究對象,分析過渡期護理模式應用于兒童紫癜性腎炎出院護理中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3月~2019年12月56例紫癜性腎炎患兒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與紫癜性腎炎的臨床診斷標準相符;②患兒家長均已仔細閱讀知情同意書,且自愿在知情同意書上簽字。排除標準:①認知功能障礙者;②臨床資料不全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均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28例:對照組中,男14例,女14例,年齡6~13歲,平均(9.5±2.4)歲;觀察組中,男15例,女13例,年齡7~12歲,平均(9.0±2.3)歲。兩組患兒的性別和年齡等一般資料的構成表現相近,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基礎護理:向患兒家長發放兒童紫癜性腎炎疾病相關知識手冊,指導家庭護理注意事項。觀察組接受過渡期護理,具體措施為:(1)健康宣教。通過多媒體、宣傳欄等方式,向患兒家長集中講解兒童紫癜性腎炎疾病的相關知識和危險因素,提高患兒家長對疾病的認知,使其能夠識別和處理危險因素,能夠自發檢查并處理出血等癥狀。(2)飲食指導。為患兒制定相應的食譜,并囑咐家長按食譜為患兒提供膳食,總體原則是以清淡飲食為主,減少動物蛋白和刺激性食物的攝取,腹痛時應禁食。患兒病情穩定后,應為其提供新鮮果蔬,適量增加動物蛋白的攝入量,如果患兒不存在過敏反應,則可在此基礎上添加另一種食物,以便發現過敏原,進而采取預防措施。(3)將藥物的用法用量,服藥時間等告知家長,強調遵醫囑用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叮囑家長嚴格遵醫囑為患兒服藥,不可隨意增減和更改藥物量。(4)與患兒和家長保持密切溝通,觀察患兒的表情動作,對存在消極和不配合的患兒,在獲得家屬的支持下,為患兒提供心理疏導和干預,糾正其負性情緒。(5)患兒出院后,為患兒家庭提供網絡在線指導,每周至少1次對患兒家長進行電話隨訪,普及疾病相關知識,指導相關注意事項,提高患兒的自我管理能力,鞏固家長對疾病的認知。
1.3 觀察指標與評判標準[2~3]
統計兩組患兒的自我管理情況(生活作息規律、遵醫囑服藥)與患兒家長對疾病相關知識的掌握情況。采用模糊數字評分法對患兒家長的疾病相關知識的掌握情況進行評判,主要包括病情的發展和治療兩項,各項總分100分,評分越高表明掌握情況越好。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5.0軟件分析處理本研究數據,以卡方x2檢驗本次研究的計數資料,采用樣本t檢驗計量資料,P<0.05時表明本次數據差異具有統計顯著性。
2 結 果
2.1 兩組患兒的自我管理情況
觀察組中,27例患兒生活作息規律,生活作息規律率27/28(96.43%)、26例患兒遵醫囑服藥,遵醫囑服藥率26/28(92.86%);對照組中,22例患兒生活作息規律,生活作息規律率22/28(78.57%)、21例患兒遵醫囑服藥,遵醫囑服藥率21/28(75.00%),組間差異具有統計顯著性(x2=14.582、11825,P=0.000、0.001)。
2.2 兩組患兒家長對疾病相關知識的掌握情況
觀察組患兒家長的病情的發展與病情的治療評均明顯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具有統計顯著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3 討 論
由于兒童紫癜性腎炎的療程相對較長,僅僅給予相應的臨床治療和護理是不夠的,若出院后,未予護理或護理不當,則可能引起患兒的病情反復,對其預后造成不良影響,同時也給患兒家庭帶來負擔[4]。因此,通常還需對患兒和家屬在出院回家后提供相應的護理干預。
過渡期護理,顧名思義,即在患兒住院至出院期間,根據患兒的病情以及家長對疾病的認知度,為其提供針對性的護理服務,包括健康宣教、飲食指導、用藥指導、心理干預以及隨訪等措施,為患兒住院至回家階段提供無縫隙全程護理干預,旨在提高患兒的自我管理水平和家長對疾病知識的認知[5]。本次研究對我院紫癜性腎炎患兒給予過渡期護理,結果發現,觀察組中,患兒的生活作息規律率27/28(96.43%)、遵醫囑服藥率26/28(92.86%),均分別高于對照組的78.57%、75.00%,組間差異具有統計顯著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過渡期護理模式能切實提高患兒的自我管理能力。觀察組患兒家長的病情的發展與病情的治療評均明顯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具有統計顯著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則提示過渡期護理模式能加強患兒家長對疾病相關知識的掌握度。
綜上所述,過渡期護理模式應用于兒童紫癜性腎炎出院護理中的效果顯著,在提高患兒自我管理的同時,還有助于患兒家長對疾病相關知識的掌握度。
參考文獻
[1] 劉 竹.過渡期護理模式在兒童紫癜性腎炎出院護理中的應用[J].中國醫藥指南,2018,16(35):216.
[2] 仇 晶.過渡期護理模式在兒童紫癜性腎炎護理中的應用[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8,3(35):154+165.
[3] 王 偉,李麗靜.綜合護理干預在小兒過敏性紫癜性腎炎治療中的干預效果[J].首都食品與醫藥,2017,24(24):121-122.
[4] 李 明.過渡期護理模式在兒童紫癜性腎炎出院護理中的應用[J].中國當代醫藥,2017,24(23):179-181.
[5] 付曉紅.紫癜性腎炎患兒在出院護理中應用過渡期護理模式的效果觀察[J].中國中西醫結合兒科學,2017,9(02):169-171.